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連南夫

鎖定
連南夫(1085—1143),男,漢族,字鵬舉,號一陽,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人,宋元豐八年出生,政和二年進士,歷任司理參軍,教授,主薄,府尉,後除雍正禮制局檢討,殿前文籍校書郎。宣和間曾以太常少卿兩次出使金國。使歸,遷秘書郎暨起居舍人;宣和七年拜中書舍人,除右文殿修撰知濠州;靖康二年造徽猷閣待制;建炎三年擢顯謨閣學士知建康府安撫使,兼建康府、宣、徽、太平州廣德軍制置使。紹興初年改知信州;四年移知泉州,詔以“憂國愛君”褒寵;六年進寶文閣學士知廣州府,廣東經略安撫使,兼廣南東路轉迤使;九年上書反對和議,力主抗戰恢復奏事。秦檜大惡之,謫之泉州,自此漸退仕途。後攜眷出走,扶二子自閩徙温,仲,二公分居鹿城、安固(現瑞安)長子宇茹公隨父自鹿城遷徙我邑橫山,後子孫經三遷,至嶨前繁衍生息,自成望族。
別    名
字鵬舉,號一陽
出生地
應山(湖北廣水)
出生日期
1085年
逝世日期
1143年
主要成就
兩度出使金國
主要作品
《宣和使金錄》
本    名
連南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正奉大夫、太子少傅

連南夫史料記載

粵大記》裏的記載原文如下:
《粵大記》裏的記載原文 《粵大記》裏的記載原文
《粵大記》裏的記載原文 《粵大記》裏的記載原文
《粵大記》裏的記載原文 《粵大記》裏的記載原文

連南夫簡介

連南夫(1085~1143年),男,漢族,字鵬舉,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徽猷閣侍制,擢顯謨閣學士、知建康府、加兵部尚書銜、兼太平洲廣德軍制置使,知信州、泉州,進寶文閣學士、知廣州、遷廣東經略安撫使,紹興九年(1139年),因得罪權相秦檜,被謫知泉州,後隱於龍溪縣十一都秀山(今龍海市榜山鎮翠林村西)之麓,紹興十三年(1143年)卒,諡忠肅,贈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
其子孫今散居在浙江、福建、廣東、台灣及東南亞各地,原台灣“副總統”、“行政院長”連戰為其第26世孫、為連舜賓第三十世孫。

連南夫連公墓碑

宋韓元吉
宣和五年(1),故寶文閣學士連公諱南夫,以秘書省(2)校書郎(3),假(4)太常少卿,賀女真。來年正月,會金使李靖,來告太祖(5)之喪。朝廷遂除(6)公接送伴,改命為祭奠弔慰使。公前以面對,更京秩,天子記其才氣可用。而蔡攸方領樞密,陰忌之。大臣亦謂敵有喪,可以虛聲動者,欲稍變契丹舊儀,合祭弔兩使為一,且詔公:吾所奉賞設金繒(7)與借糧米,皆己副金人之需,而西京、應蔚、奉聖、歸化、儒媯等州,逮今未交,宜開諭交取以來。公不敢辭,至敵,果以祭弔並聘為言。公從容對曰:“告哀使,僅留三日爾,朝廷亟欲報命,故因某送伴而遣,殆有司失照例,非有意也。”所議漫不答,反以納張覺與燕山之民有所誚詰(8)。公慷慨復曰:“本朝兵將蓋多,何至需一張覺,燕民之來稍眾,未盡見爾。”論辯不屈,遂成禮而歸。歸即為上言:“敵好不可保也,朝廷所仰大將則郭藥師,兵則常勝軍,比年軍政不修,新邊無河山之阻,而糧食未均,薊州卒有贏餓,河朔馬羣盡空,無留良焉。願選中國將帥以製藥師,練中國士卒以制常勝軍。”因面奏劉延慶敗十萬眾,皆童貫賞罰不明,至其遁走,且厚幣以易雲中,而以捷奏,乞斬貫、延慶,以謝天下。然城池不堅,器械不利,敵有輕視中國心,不一二年,將不遺餘力而來矣!徽宗皇帝聞公言,大駭,盡以所論付樞密院宣撫司。而攸、貫之徒皆切齒也。始公道遷(10)秘書郎,既還,遷起居舍人(11)。七年三月,遂拜中書舍人(12)。言者觀望大臣詆公為不職,除右文殿修纂,知慶源府。公曰:“慶源在河北,正宣撫所隸,何可居,撾登聞鼓論其事,願易他所。”即改濠州(13),淮南小郡也。而言者志未逞,復謂公謝表有譏訕,降一秩。是歲十二月,敵果率眾逼京師。欽宗皇帝講和敕下,即論敵情十患。願因諸道之兵未遣,亟擊之。靖康二年(14),除待制徽猷閣。公曰:“吾惟備一州矣,繕治濠城,鑿巨石五百步,運甓塞淮流之貫城者,增城為三丈,立樓櫓並城,開稻田十里以為濘。”二聖北狩,或言偽楚赦且至,公密伺於境上,曰:“有齎赦者當斬之。”己而宗室數十,丐納官職以去。公持之慟哭曰:“南夫宋臣,且侍從也,義當保茲壘,況元帥康王在外,必應天命,諸君幸毋恐。”即遣人馳蠟書勸進。建炎登極,詔公再任。公又論講和致禍之由。聞集議駐蹕,即上書祈幸關中,且謂敵勢甚熾,秋高馬肥,必為渡河,絕淮之計,畫捍禦策為四十條。復移書李綱、郭三益,宜用漢高捐關東以與黥布韓彭之策,以燕雲致其地豪傑,以遼東致高麗,以契丹故地致契丹遺族。其論甚壯,繼有召命。而敵己至揚州,濠民懼無與守也,挽公不得行。明年,除顯謨閣直學士,知江寧府(15)。未逾月,大駕駐江寧,即府治為行宮。公竭力營繕,無一弗備。又乞江北置三大都督,分總陝西、兩河、淮南諸路,而自薦一二大臣為可用。語出驚眾,即丐外祠,命知桂州,又改饒州(16)。金人已自江浙破豫章、臨川,遊騎至饒境。公科丁壯為固守。敵雖不犯,而羣盜蜂起。有侯進萬餘來攻。公大關城扉以疑之。賊惶懼未知計。公夜熾火,聲鼓震天,進遂驚潰。而劉文舜大艑數十,由南康而下。公躬部民兵,晝夜乘城,矢石几盡。時御營統制王德,號王夜叉,駐兵盧陵。公飛書邀之。眾畏其不來。德得書,泣曰:“我嘗系建康獄,連公為守,待我厚,當死報之。”以舟師,不三日至。文舜懼,請降。誅其渠魁五人,而散其眾。有王唸經者,以左道聚愚民至十餘萬。公勸德追擊至貴溪,斬首數萬級,復為民者幾倍。紹興改元。張琪既破新安,直抵城外。公遣將敗之,伏屍四十里。於是饒以塊然小壘,而能卻金兵,捍羣盜,獨立於江左,饒人至今祠公不忘。而公以疾得請臨安府洞霄宮。未幾,起知信州(17)。始詔守臣具民間利病,或邊防五事。公應詔論十一事,且指赦令倚閣二税為非。曰:“安有佔田而不輸税者,軍旅調度,顧可闕乎?”移泉州。朝廷下福建造舟以備海道,遣使督促。公曰:“舟用新木,難遽辦,且濕惡易壞,若以度牒錢,買商船二百艘,則省緡錢二十萬矣。”從之。時詔親征偽齊。公慨然獻議,引漢卜式願盡死節,馬伏波以馬革裹屍之意,乞扈從(18)。不報。在泉二年,提舉江州太平觀。嶺南水陸盜賊充斥,劉宣自章貢擾揭陽,鄭廣、周聰抄海道,而曾袞據釜甑山者七年,其餘妄稱大王、太尉、鐵柱火星、飛刀打天之號,凡十八火,動數千人也。即起公經略安撫廣東,進寶文閣學士,兼措置虔(19)閩盜賊。公入境,召大將韓京,激勵使之。且按誅惠州孔目吏與曾袞表裏者,合諸郡兵,以次年平定。降者遣詣密院,或分置軍中。擒獲者戮於市,協從者還其業,嶺嶠遂清。詔書獎諭,遷官一等。而公裁決明審,滯訟悉空。番禺之人立祠作碑,以紀其績。徽宗與寧德後兇問至。公上疏曰:“事已如斯,追救何及?惟用兵可以雪恥。宜乘軍民痛忿,竭作北向也。”酈瓊既叛,公又言豫賊得瓊,正在疑貳,願以劉光世為前驅討焉。逮河南故地暫得,公亦進封事,以為殆天授我,機不可失也,正不可以得地小恩,而忘二聖播遷大恥,當乘其未備擊之。復提舉太平觀。蓋公自靖康,深以和議為非,至謂不知講和為何策。國家之難,皆和議有以致,執論不變。及故地雖失,慈寧還歸。宰相以成功自居,指公為異論之人。言事者奉其意,以公在廣日,用講和霈恩,放杜充之子,自便為非。由是落寶文閣學士。紹興十三年(20)正月二十六日,終於福州寓舍,春秋五十有八。嗚呼!公蓋應處士之曾孫也。處士,德安(21)人,諱舜賓,歐陽文忠公表其墓,所謂孝友温仁以教其鄉者,贈至金紫光祿大夫。其第三子諱庸,公之祖也。考則諱仲涉,贈至通議大夫。妣楊氏、高氏,贈淑人。公字鵬舉,年二十四,進士上舍釋褐(22),授穎州(23)司理參軍(24),移鼎州教授(25)。省罷,調澧陽(26)尉,丁內艱(27),調襄邑(28)主簿(29)、虔州(30)教授,未赴,除辟廱(31)正禮制局檢討,補校御前文籍,遂為校書郎。徽宗一見奇之,僅逾年,擢之侍從。氣正而言直,艱難變故,志在經綸。其言曰:“易窮則變,變則通,今之禍變,真變也,而通之道寓焉。”故始獻議幸關中,繼則議遷江陵。且謂天子當留神武事,以激昂將士。乞仿講筵之制,置侍射侍馭之官,以待諸將。選三等豪户,仿六郡良家子,以充禁衞。乞先圖李成,則盜賊可無患。然朝廷既誅六賊,凡除授有討論之目,公則曰:“何示天下以不廣也,惟當共籌所以報金人而已。”又謂:“可以用人死命,無過爵賞,而朝廷吝惜太甚,請優立告變賞格,而增重帥守之權。”皆不顧眾異,州縣各闕官而悉罷權攝。公則曰:“議者不過為朝廷惜請給之費,宜聽其權,而監司察其私,嚴其謬舉同罪之罰,則無廢事矣。”及舉行贓吏杖脊朝堂之令,公自信州條具言曰:“選人七階之俸,不越十千也。軍興,物價倍百。當先養其廉,稍增其俸,使足贍十口之家,然後復行贓吏舊制。”朝廷是之,增選人茶湯之給,天下稱誦,以為長者。在濠,遇淵聖受禪。首乞下罷天寧節宴設。及建康初,對行宮,即勸天子以漢高唐太宗之英武,而行孝悌。又曰:“宮闕少安矣,當思二聖在沙漠而未安也。”於此朝羣臣,則問以迎二聖之策;於此見將士,則問以回二聖之謀。太上皇帝為之感動。蓋公於論思靡不盡,而不為拘攣齷齪之論,才略從橫,僅見於誅鋤寇盜,綏靖一方,曾未得究其所施,誠可哀者。其帥嶺南,懼涉瘴癘,自誓不受俸給,以祈全家生還。及被賞進官,力辭不肯受。朝廷不從,竟以回授其兄哲夫,而以俸給推與其兄妹及侄。自廣而歸,扶攜仕族之不能歸者數家。平生奏補,先其孤幼。輕財好施,家無餘貲。紹興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葬於懷安縣稷下里崇福山之原,而未克有銘。淳熙之十一年(32),其子壅來告,因考訂其行事,敍而碑之。公官至中大夫,贈左正奉大夫。娶王氏,鄰臣之女,贈淑人,先公卒。男三人:壅朝奉郎,權發遣邵州(33);瑴承奉郎,監秀州(34)華亭縣袁步鹽場;瑩承奉郎。女二人,長以疾廢,次適將仕郎劉蘧。瑴、瑩與次女皆前卒。孫男二,孫女九。有奏議三十篇,文集二十卷。銘曰:文武之分,肇豈自古;治功則文,戡定斯武;嗟世誦説,乃以為文;侮至患生,孰濟我民。偉矣連公,處士之孫;以文決科,勇且有仁。公初奉使,請誅邊臣;不懼不驚,天子聖明。禍亂方興,刻意武事;矢謀於朝,用則不既。御戎鄱津,殄寇海濱;笑談之間,有勞有勳。政令恩威,英明愷悌;蒸賞於民,才則我忌。以和為功,吾其可同;成敗奚言,第輸我忠。惟公之忠,匪顧其利;孰能昭之,齎志沒地。懷安之原,稷下之山;罔愧於先,後其有傳。
(選自《欽定四庫全書》南湖甲乙稿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