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逢渠橋

鎖定
逢渠橋,位於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同安鄉洞山村的洞山水口,建於宋召五年(1098年),是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為紀念良价禪師於此悟道而建。 [3] 
逢渠橋全長15米,橋面寬4.7米,橋拱淨跨4.2米,佔地面積75平方米,拱矢高2.1米,屬陡拱。以7個縱向單券並列組成,每券花崗石11塊,77塊矩形石排成7列,組成承重拱板,每列縱向與橫向石疑皆相通。逢渠橋彰顯了當時設計人員的美學水平和工藝技巧,同時也提供了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 [1]  [4-5] 
1987年,逢渠橋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3月5日,逢渠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逢渠橋
外文名
Every canal bridge
地理位置
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同安鄉洞山村的洞山水口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75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04-3-40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逢渠橋歷史沿革

逢渠橋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 [1] 
1982年,在橋下進行文物挖掘。
2002年10月,修復橋上欄板與橋亭。 [3] 
逢渠橋 逢渠橋

逢渠橋建築格局

逢渠橋拱券以7個縱向單券並列組成,每券花崗石11塊,77塊矩形石排成7列,組成承重拱板,每列縱向與橫向石疑皆相通。拱肩立有2個石雕武為護橋神。橋全長15米,橋面寬4.7米,橋拱淨跨4.2米,佔地面積75平方米,拱矢高2.1米,屬陡拱。 [4]  [5] 
曹洞宗

逢渠橋建築特色

逢渠橋是江西省內僅存尚未遭劫的三座宋代石橋之一,具有“縱向單卷並拱”“無鉸拱結”和“無漿幹砌”三大工藝特色。路對路,縫對縫,棋格了了,嚴絲密縫。逢渠橋石塊每列縱向與橫向石縫都相通,像是棋盤格一樣。拱肩上面有2個石雕武士為護橋神。石塊與石塊之間採用“無漿幹砌”法,沒有用桐油石灰勾縫,也沒有用糯米膠粘,也沒有榫卯相連,就像搭積木一樣,靠相互的摩擦力支持着。 [3]  [4] 

逢渠橋文物遺存

逢渠橋拱肩立有2個石雕武士為護橋神。橋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橋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其"逢渠橋"三字,是當時縣令錢鍪根據良价初來洞時,在此涉水相逢身影所作的《逢渠偈》而題寫的。1982年在橋下出土望柱頭,欄版和成堆的厚瓦片等遺存。 [4]  [5]  [3] 

逢渠橋歷史文化

  • 建築由來
逢渠橋是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積蓄捐資,為經念良价禪師於此悟道而建的。此後,當地的張雷兩姓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孫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內無訴論,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橋得福廕之説。橋名由當時的縣令錢鍪書寫,拱底“紹聖戊寅歲,同安張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此橋,住持沙門梵言句當。惠聳題”橋拱另一側的石頭上又寫“張仲舒妻雷氏舍此橋,願罪孽消除,福壽圓滿”,此外,橋基上還有幾十個字,主要記載張氏子孫在明嘉靖年間重修此橋的捐款數量。 [4]  [5] 
  • 名稱由來
相傳當年良价禪師從吉安回到宜豐,在這裏涉水渡過山溪時,忽然看見水中倒映着自己的影子,頓悟到“當不是渠,渠不是汝”的真正含義。於是,寫下,一首《逢渠偈》,“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大師在水裏看到自己的身影就得到了禪的真諦,認為“人有知覺,有情慾,只要脱離了生滅的概念,就能達到無我、忘我、六根清靜的境界,無煩惱,無苦念”。 [6] 
逢渠橋石碑 逢渠橋石碑

逢渠橋文物價值

逢渠橋彰顯了當時設計人員的美學水平和工藝技巧,同時也提供了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逢渠橋的坐落地點及橋名,既可佐證中國佛教禪宗在宋時江南極度發達,又可證實曹洞宗的祖庭確實在宜豐境內,更為研究洞山佛教史提供歷史依據。 [1] 

逢渠橋文物保護

1987年,逢渠橋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3月5日,逢渠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逢渠橋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逢渠橋位於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同安鄉洞山村的洞山水口。 [3] 
  • 交通指引
宜豐縣人民政府距離逢渠橋約20千米,駕車約35分鐘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