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造紙業

鎖定
造紙技術,具體分為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脱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脱水,然後烘乾成紙。手工則用有竹簾、聚酯網或銅網的框架,將分散懸浮於水中的纖維抄成濕紙頁,經壓榨脱水,再行曬乾或烘乾成紙。
中文名
造紙業
外文名
Paper industry
分    類
機制和手工

造紙業由來

最初的紙是作為新型的書寫記事材料而出現的。在紙沒有發明以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犢、縑帛之類。商代的甲骨文、鐘鼎文實物資料,本世紀以來不斷出土;戰國到秦漢的竹簡、木犢和帛書、帛畫,近年來也有大量出土實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昂貴,簡犢所佔空間很大,都不便於使用。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尋找廉價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終於發明了用麻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廢舊麻料製成植物纖維紙。

造紙業技術異議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紀的歷史家範譁(398—445)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説法,認為紙是東漢的宦官蔡倫(62—121)於漢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但是本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實踐動搖了蔡倫發明紙的説法。1933年新疆羅布淖爾漢烽燧遺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麻紙,比蔡倫早了一個多世紀。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初期古紙。經筆者對這紙的分析化驗,確認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苧麻的纖維所製成。繼這之後,1973年在甘肅省居延的漢代金關遺址、1978年在陝西省扶風中顏村的漢代窖藏中,也分別出土了西漢時的麻紙。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漢初文帝、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繪有地圖的麻紙,這是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1990年冬在教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掘出三十多張麻紙,其中三張紙上寫有文字。這些事實有力他説明了,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明瞭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

造紙業發展改進

但是早期的西漢麻紙仍有待進一步改進。到了公元二世紀,在東漢宮廷中任尚方令的蔡倫,憑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監製並且組織生產了一批良紙,於永元十七年獻給朝廷,從此造紙術在國內推廣起來。同時,東漢還進而用樹皮特別是格皮造紙,擴大了原料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説,蔡倫在歷史上是作為良紙的監製者和推廣者的身分出現的,這些活動在客觀上對造紙術的發展有利,因此他的作用不應該完全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