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速度結構

鎖定
速度結構是地理學術語。利用震中、震源深度和發震時刻都可預先確定的人工地震源,探測地殼深部和上地幔物質的速度結構和物理性質。
中文名
速度結構
目    的
預先確定的人工地震源
因    素
利用震中、震源深度
分    類
地理
解釋介紹
這種方法的分辨力較高,近年來發展很快。在深部地震探測中應用計算機技術處理地震數據,對地殼和上地幔結構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人工源產生的地震波可以穿透地球內部深達數公里、數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具有不同物理性質的各個岩層,有些波返回地表,被檢波器(拾震器)接收,根據檢波器記錄到的各個波組的走時和振幅資料,在適當的資料處理後,得到地殼和上地幔的地震波速度結構。
野外觀測方法 折射波法和廣角反射法  通常用炸藥源。為了取得地殼和上地幔介質內的信息,往往在長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測線上安放幾十個到上百個流動台站(台站距 1~10公里不等)。記錄系統有模擬磁帶記錄和數字磁帶記錄兩種。用此法可得到區域性的速度界面輪廓和較精確的折射波界面速度,後者可以用來作巖性對比。 近源垂直反射法  分炸藥源和非炸藥源兩種。非炸藥源有重錘、連續振動震源、氣爆源(氣槍)和電能震源。由於震源能量較小,只接收近源反射信號,所以測線排列較短(資料處理 預處理  除了改進激發、接收條件和記錄系統外,對已取得的資料必須進行時間域和空間域的濾波,經過各項校正作出記錄剖面圖)。 震相的識別  這是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測的關鍵。根據各震相的走時和振幅特徵,先用一維反演(如阻尼最小二乘法、x2-T2法、時間場法、TAU(τ)法、最大深度法、近似法)和一維正演(如一維走時正演和理論地震圖計算)提出各個炮點所得到資料的一維速度結構;然後綜合這些一維速度模式,得到二維速度初始模型,進行二維射線追蹤和理論地震圖的計算,用試錯法得到該地區的二維速度結構。 必須指出,反演的結果不是唯一的,射線追蹤和理論地震圖的計算是限制這種不唯一性的最有效方法。 近源垂直反射資料在測線的不同位置上的法線反射時間的變化就反映了地下地層的構造特點。通常用靜校正、動校正、共深點道集疊加、偏移處理,得到時間剖面
地質構造解釋 得到速度結構後,要進行地質構造解釋,進行地質構造運動史、地質動力學的分析和地殼、上地幔物理性質的分析,最後編制出該區的地質構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