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逛花市

鎖定
逛花市是廣東省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又稱“行花街”,春節期間逛花市是廣府地區春節前夕規模較大的一項傳統民俗,流行於珠三角以及香港、澳門等地 [2-3]  。迎春花市一年舉行一次,每年由春節前年廿八開始,至年初一凌晨結束,以喜慶熱烈的氣氛、祥和美好的寓意受到羣眾喜愛。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當時廣州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已成為花木產區。迎春花市已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逛花市
別    名
行花街
地理標誌
廣東省
類    型
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目錄

逛花市起源

宋朝人過年時會在餐桌上擺放一種叫“百事吉”的利市——將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個盤子裏,是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 [6]  。粵語“橘”“桔”與“吉”是同音字,廣府人家新春期間家家户户都會在家裏擺放一些桔盆,還會在年桔樹上掛些“利是”封,寓意來年如意吉祥。 [7] 
據説,從唐朝起,廣府民間已經有專門栽培以供賀年的年桔。到了明清時期,柑橘業已發展至商品生產時代,年桔在芳村、番禺、南海等地均有種植 [7]  。廣州迎春花市形成可追溯至明朝。當時廣州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已成為花木產區,搭起一排排展賣鮮花鮮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們稱之為“花街”。 [8] 
清中期,在藩署前(今廣東省財政廳前)出現夜間花市,19世紀60年代漸成年宵花市,遷至今天的北京路。當時城內設兩個花市,一個在雙門底(今北京路),另一個在西關十八甫 [8]  。年桔、水仙、桃花是廣府人在春節期間擺設的三大傳統名花,而且規模越來越大,花色品種不斷增多,成為廣府民俗文化。 [7] 
花市從農曆臘月二十八直至除夕夜,廣州人每年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來年行好運,尤其是逛西湖花市,是“老廣州”的風俗習慣。 位於廣州市西湖路、教育路商業區域的西湖花市,是歷史最悠久的傳統中心花市,享有“百年花市”的美譽,也保留着廣府傳統文化的風韻。 [1]  [4-5] 

逛花市特色

廣州大規模的除夕花市定型於1920年以後,與從前的花市有所不同,年宵花市只限在過年前的幾天擺賣,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八開始架佈置,年一凌晨準時拆架。屆時搭起了一排排展賣鮮花鮮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海如。花市的主要街道會提前一個星期通管制,在路中間搭竹棚架供擺花之用。層層花架沿街伸展,望不到,花還沒有架已經勢非凡,宛如一條巨龍盤踞於街道中間。所有的主要出入還會立起巨大的牌坊,燈火輝煌、雄偉壯觀。
民期間的“除夕花市”有漢民路的“雙門底”(今北京路)和西關槳欄路兩,規模較小。“除夕花市”除了擺賣鮮花以外,還有古董、雜架、揮架、冬果、陶瓷、漆器等,而雙門底(今北京路陳李齋廠省財廳一帶)的古董、雜架早在道光年間已經很有名。當時即使是抗戰爭時期,廣州依照市民的要求仍舊舉辦“除夕花市”。那時天天有日本飛機在天上飛,隨時有扔炸彈的可能,但市民還是照常逛他們的花市買他們的花。有一年除夕,突然響起了警報,但是人們沒有驚慌地四散逃跑,有些仍然悠哉遊哉地繼續挑花。由此可見廣州對於花和“除夕花市”的鐘情至極。
1950年,市政府在槳欄路恢復辦起了戰後的第一個“除夕花市”,當時僅有幾十花檔。1951年恢復永漢路(現北京路)年宵花市。1956年,槳欄路花市遷到太平路(今民南路),同時,永漢路花市正式遷至教育路。1958年,新增南區花市,設在同福西路。
20世紀60年代是廣州花市鼎盛時期。60年代,分區設花市,全市大花市有多個:教育南、惠福東、西湖路為中心花市,還有東川路、濱江路(1990年遷到江南西路)、多寶路等。60年代繁華的花市充滿了文革式的“革命”息。1966年,政府為了附庸“官意”,花市的裝扮也隨之變異。當時長兩米、高一米七的“狼牙山五壯士”、“中華兒女”、“非洲民站起來”以及用花砌的“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大字,花市的牌樓還寫着“為實現第三個五年計劃而奮鬥”十幾個大字,戮凌,大煞風景。鮮花乃是天地賜予類美化生活之用,祥瑞而美麗。一旦沾染了為的爭鬥之,就有悖於天意與民心。儘管如此,“除夕花市”似乎已經跟節融一體,哪怕是在把花看作是“封、資、修”產物的文革年代。廣州花市辦的資料顯示:“文化大革命”爆發後,花卉被作為是所謂“資產階級”的奇花異草被批判,於是,很多二十多年培育的好幾百個寶貴的花卉品種被毀掉。“除夕花市”被罷停,但廣州市民過年卻不能沒有花。那時,芳村居民自發興辦起“花市”,沒有搭棚,沒有裝飾,這個自發的“花墟”吸引了千萬的市民乘渡輪過去,每次渡輪都搭載滿滿的。據報刊透露,每次工作員都能在渡輪撿到滿滿一筐被踩掉的鞋子。
“除夕花市”除1969年外,至1973年才恢復。以後的規模逐年擴大,四個老城區(越秀、東山、海珠、荔灣)、有七條街設置“花街”。80年代添加了天河區花市、芳村區花市、員村花市。1985年,花市擺賣時間增為4天,首次開展評靚花活動。越秀、荔灣、海珠、東山四個老城區評出桔果類、桃花、及科研工藝新花花卉各一,二、三等獎共十六名。奪得桔果類冠軍的是沙田果園場栽培的“萬壽果”(虎柑),栽培了八年,結果108個,在越秀花市標價5818元。奪得桃花類第一名的是鶴海北鄉花農黎全區種植近5年的緋桃花。該樹高達4米多,枝繁華盛,彩豔麗。名列科研、工藝新花卉榜首的是海珠農業局實驗場栽培的劍蘭花。是引進荷蘭的新品種,枝梗粗壯,高一米,梅枝花十多朵,是廣州歷來花市最靚的劍蘭花。
90年代以後,不少學生哥集資到“花街”擺檔,開始進入花市賣花,穿着時髦鞋的學生哥加入賣花隊伍,不僅當起年花“倒爺”,也將孩子們喜歡的鹹蛋超人、阿童木等塑料玩具以及毛公仔引入到花市售賣。1992年開始,除夕花市檔實施公開招標,分為鮮花檔、桃花檔、盆桔檔、工藝品檔等。毛公仔、塑料風車、工藝品開始大舉佔領花街市場,年花不再在花街唱“主角”。 專賣公仔和流玩意的檔,賣主多是80後的一代。當時,越秀區花市還有擺賣6條“正宗錦鯉”,標價238888元,轟動一時。
現在廣州“除夕花市”分別設置10個:越秀西湖花市設在教育路、西湖路;越秀東湖花市設在大沙三馬路;荔灣花市設在荔灣北路;海珠花市設在濱江西路和寶崗大道;天河花市設在天河體育中心內;黃埔花市設在黃埔體育場內;白雲花市設在棠景街遠景路;蘿崗花市設在青年路;番禺花市設在盛泰路;花都花市設在永發大道。牌樓設計各區各有特,每流量都達百萬次以。據説,政府為了打造花市盛況,每年就牌樓建造的資金投入就達千萬以,加之各區財政投入共超過五千萬。
近幾年,“除夕花市”也增添了許多新的形式和內容。來逛花市的也從普通市民發展到外來工、在穗外,花市為外來務工員和外在廣州的“旅遊景點”與此同時,越秀公園、廣州文化公園、烈士陵園、流花湖公園、荔灣湖公園等廣州各大主要公園,也都舉辦迎花會和菊花展。昔花農的隊列中出現了學生、外來工、商家、工的影;花架也由往年傳統的桃花、柑桔、仙、菊花到現在的蝴蝶蘭、豬籠草、五代同堂、鬱金香、富貴鳥以及各種培花卉,還有全和世界各地的奇花異果;花市的攤位除了擺買各種花果外,也多了各式應節飾物、動漫產品和注入了現代科技元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