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遠門

鎖定
通遠門建於明洪武初年,位於重慶老城的正西方,甕門東北向,正門橫書“克壯千秋”四字;其甕城門上書“通遠門”三字,因通遠門是古代重慶通往四川其它地區等地的起點,故名之曰“通遠”。
舊時城門上有門樓,後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修建公路時拆毀。其正門略存舊貌,雙層拱形門洞,兩門洞之間隔有便於採光的天井,門洞兩側尚保留有當時的城牆百米許。其城牆下兩個隧道看似門,其實不是,而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修的汽車通道,名“為和平隧道”。
中文名
通遠門
年    代
明洪武初年
地    點
重慶老城正西方
得名由來
通向遠方

通遠門地理位置

重慶九開門中,通遠門是唯一不面水的城門。而且通遠門最險峻,門設在城內最高處,門前一片深壑,無路可行,只有西邊可通,但都在城垣的控制下,其險若此,是陸上入城的最後一道關隘。通遠門是古代重慶最重要的軍事要塞,城門兩側都建有炮台,歷來攻守都在此門。西邊的佛圖關若有失,便退守通遠門。

通遠門歷史文化

南宋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哥所率蒙古軍分三路侵蜀。如果當時蒙古軍的作戰方略不是先佔釣魚城的話,那通遠門作為重慶城唯一的陸路通道,勢必與蒙軍展開一場血戰。1259年,“上帝之鞭”蒙哥被殺,通遠門暫時免去了刀光之災。18年後,忽必烈強攻重慶,守將張珏率眾血濺通遠門,終被破門,重慶失守。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部數十萬,超過守軍十倍以上,仍無力正面強攻。張獻忠繞道江津菜園壩登陸,奪取浮圖關,卡死了明軍路上唯一退路。當時這一段到通遠門全是棺山,沒有大坡大溝,適合步兵作戰,從水陸兩路合圍重慶,最後的主戰場就在通遠門。經6天激戰,起義軍炸塌通遠門轉角城牆,一舉攻入重慶張獻忠令手下兵士大肆殺戮以解心中之恨。《荒書》記載,“城中男女皆斷右手”。
張獻忠攻入重慶後,殺人如麻,十室九空,通遠門外大白天也有老虎上街拖人,稱為“萬户蕭疏鬼唱歌”毫不過分。據傳,正是因為當年張獻忠殺人過多,怕扔在江中污染水源,便將人拖出城外埋葬。通遠門外七星崗一帶由此成為“亂葬崗”。
通遠門
通遠門(15張)
1911年11月21日,夏之時率領的辛亥革命起義部隊兵臨佛圖關,清廷重慶知府鈕傳善聞訊,倉皇傳令,全城戒嚴,關閉九門。朱之洪奉楊滄白之命,趕到通遠門迎接夏之時的革命軍。由於清軍封鎖城門,人出不去,他們繞道城垣低處,趁清軍不備,越城而過,攀梯而下。而況春發等則趁中午守城士兵吃飯之機,與留守士兵周旋,相機將通遠門城上大炮的保險針卸下,以配合夏軍的到來。此時,朱之洪率領的體育學堂的學生軍,手持假炸彈魚貫而至,逼退清兵,破鎖開城。至此,號稱“克壯千秋”的通遠門終於被打開。下午5時,夏之時率領的革命軍數百人手持“中華民國”“復漢滅清”大旗與三門火炮一道列隊入城,當晚,蜀軍政府通電全國,宣告成立。
通遠門城牆上,有一條順着山脊向西的小巷,名“鼓樓巷”。該巷38號門前的頂峯上,以前是一塊寬約4000平方米、一面靠山三面均是懸崖的壩子,名為“打槍壩”。1927年,在這裏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三·三一慘案”。
3月31日,國民黨左派省黨部在楊闇公為書記的中共重慶地委(即四川省委)的領導下,在打槍壩召開工、商、學各界羣眾大會,示威抗議英美帝國主義的罪行,不料卻遭到軍閥劉湘王陵基等人策劃的屠殺。當場死亡137人,傷者上千人,大會執行主席、國民黨左派漆南燻陳達三,中共重慶地委組織部部長冉鈞先後犧牲。慘案發生當天,楊闇公僥倖從打槍壩越牆脱險,轉移至江北。此後,由於叛徒告密,楊闇公不幸被捕。在敵人的威脅、利誘和嚴刑拷打面前,楊闇公忠貞不屈、大義凜然,他説:“你們只能砍下我的頭,決不能動搖我的信仰。我頭可斷,志不可奪。”4月6日夜,楊闇公被殘暴的敵人剜目割舌,砍掉雙手,最後身中三槍,壯烈犧牲,年僅29歲。
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重慶城內因市政建設而大肆拆毀城門城牆,通遠門之所以躲過被拆的命運,是因為它高居在山脊上,建公路時,只在其下方打洞而過,現遺址還在和平路隧道頂上,城門基本保存完好。 [1] 

通遠門旅遊信息

通遠門遺址公園的守城、攻城雕塑,表現的正是當時血戰。正是有了這些血腥歷史,人們希望通遠門能保護自己的心願也就更為迫切,街道名都與此有關。金湯街是通遠門旁的一條小街,金湯街名字來由顯而易見:固若金湯,表達了人們願意安定生活,不受戰爭干擾的願望。
通遠門遺址公園 通遠門遺址公園
通遠門作為古代重慶城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陸路通道,在這裏留下印記的歷史事件不計其數,如秦良玉救渝、1886年重慶教案、1927年三·三一慘案等。

通遠門歷史變遷

通遠門那座小門洞歷來是重慶城通往外界唯一的陸路通道,門外的七星崗則是一片亂墳崗。一首流傳至今,以城門為內容的《重慶歌》中唱到,“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
重慶城因水碼頭而繁榮,城內商鋪林立,無時無刻不進行着吐故納新。繁華世界卻僅限於城區,作為老重慶城鄉的分界線,通遠門城牆兩側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其中也有張獻忠的功勞。
張獻忠攻入重慶後,殺人如麻,十室九空,通遠門外大白天也有老虎上街拖人,稱為“萬户蕭疏鬼唱歌”毫不過分。據傳,正是因為當年張獻忠殺人過多,怕扔在江中污染水源,便將人拖出城外埋葬。通遠門外七星崗一帶由此成為“亂葬崗”。直到1922年楊森重慶推行市政改革,通遠門外的亂葬崗逐漸變為大馬路,建起了房屋,才算有了活人氣。
通遠門對面房屋低矮破敗,滴水屋檐搖搖欲墜,地面水坑的水似乎永遠也幹不了。房間光線昏暗難辨,潮氣濕得讓人無法相信,還有不少是上世紀20年代開始就住在這裏的老住户。

通遠門風俗習慣

特定的環境誕生特定的風俗。在金湯街與民生路交匯處的城牆基部,曾有幾處用途不明的小洞,如今已被封。小洞長約1米,寬約0.5米,深不過0.3米。這些小洞形狀大小類似佛龕。李桂琴老人也記得,似乎小時候總被母親訓斥着要信佛,否則不安全。重慶人划拳有“七星崗鬧鬼”俚語,由此折射通遠門的居民擺放佛像以求平安毫不為奇。
鑽通遠門洞子到較場口,是重慶人到解放碑走慣了的老路。然而那兩個通車的隧道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通遠門,旁邊那座需要拾階而上的小門洞,才是正宗的通遠門洞子。
通遠門最後一次大修在清代,這小門洞自然也是當時的遺留。仔細觀察小門洞的內裏就會發現,在裏面天井似的兩側牆體上,各有四個從上到下一字型排列的小洞,離牆頂和地面各約2米左右。小洞,每個也約有一百平方釐米的面積,從大概位置上看,估計應該是通遠門老城門門柱的活頁處。本來應該開在木材上的活頁關節,因地制宜開在石牆上顯示了重慶人的機巧。
通遠門內五福宮領事巷的英國領事館、法國領事館、仁愛堂修道院以及後為渝中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德國領事館,都是當時外國人云集之地。衣香鬢影,客似雲來的場面,是通遠門外的小市民難以想象的。

通遠門特色小吃

通遠門 通遠門
通遠門從早到晚沒有一刻安靜,賣小吃的小販竭力吆喝,趕路的行人匆忙遠行,騾嘶馬叫,車水馬龍。通遠門面朝興隆街的牆體下方有四個似防空洞的小洞穴,裏面曾經住人,兼做生意,洞穴門口上方的6、7個小孔,是用來支撐招徠客人的小草棚的支點。小棚避雨,總有無錢住店的窮人把這一小棚當做棲身之所,趕着第二天早早出城門,為生計奔波。
抗戰時期,郭沫若陽翰笙陳白塵戈寶權鳳子等著名人士常聚於通遠門附近小巷中的一家小餐館,品嚐“五香牛肉”、“清燉牛肉”、“油炸牛肉”、“水晶包子”等川菜川點。應老闆要求,郭沫若還乘興為小餐館題寫“星臨軒”招牌,留下一段名人與川菜的佳話。
風流往事總被雨打風吹去,飄香美食難覓蹤跡,空留後人懷想。
牆體被補修,還恢復了城牆上的箭垛,還通遠門以冷兵器時代的特色。城牆頂上還有三座浮雕,敍述了三個與通遠門相關的築城、守城、攻城歷史故事。
城內前區廣場上,《炒米糖開水》和《滑竿》兩個民俗小品雕塑市井味十足,重現了早已消逝的舊時風俗,喚起老重慶的温馨回憶,引得小重慶嘖嘖稱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