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道二中

鎖定
通道二中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縣溪鎮羅蒙山下、渠水河畔,創建於1961年9月,由縣溪、溪口兩個附設初中班合併而成,始稱通道侗族自治縣第二初級中學。1970年秋,始招高中班,更名為通道侗族自治縣第二中學。佔地面積達28900平方米,現有教學樓兩棟共30間教室。
中文名
通道二中
創辦時間
1961年9月
佔地面積
38034 m²
建築面積
14993 m²

通道二中學校簡介

通道二中,創建與1961年9月,由縣溪、溪口兩個附設初中班合併而成,始稱通道侗族自治縣第二初級中學。校址在縣人委舊址(今縣溪貯木場)。有磚木結構樓房1棟,木板平房3棟,1962年9月,校址遷往鎮東後山溪的大陽坪至今。1970年秋,始招高中班,更名為通道侗族自治縣第二中學 [1] 

通道二中學校設施

通道二中 通道二中
學校佔地面積38034平方米,建築面積14993平方米,擁有教學樓2棟,計24間教室,實驗室6間;教工宿舍1830平方米,大禮堂1棟,運動場2處,面積7820平方米。2000年由縣溪籍台胞劉本源投資14萬元,建起“勵志實驗樓”1棟,設備趨於齊全和先進。儀器累計金額174.4萬餘元,藏書近30000冊。學校原師資力較雄厚,曾為縣開辦五屆教師進修班。教育教學工作抓得較紮實,教學質量顯著。初一、全省統考,成績矚目。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後,高中文科應屆畢業生升學人數為全縣最多。1985年,縣設重點中學,不少優秀教師被調走,優生源滿足重點中學後,升學率一度下降,但畢業率、鞏固率任超過上級教育部門下達的指標。高中畢業會考,化學、歷史、政治、語文等科成績均高於重點中學。1993年秋,學校高中部停辦。通道二中十分重視各種體育活動的開展。“文革”前,乒乓球曾是學校的校球,全校有6台標準的球桌,各班均有代表隊,學校亦組建有校隊。平時,除開展班際、校際的乒乓球賽外,還曾代表縣隊到洪江、沅陵參加地區舉辦的運動會;。其餘體育項目諸如田徑等訓練的經常化。70年代,每年縣舉辦中小學運動會,二中團體總分均列前三名。1983年起,足球成為校球。1985年校女足代表縣隊參加地區比賽榮獲第三名。同年,為地區女足代表隊輸送一名隊員,為省舉重隊選送一名運動員。學校為大中專輸送音體美特長生30人。
二中課外活動亦十分活躍。化學和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的“九·二零”生產研究及食用菌栽培實驗等,都取得較好的成績。文學社活動也開展得較好,一些文學愛好者在全國和省級報刊上發表的作品有26片以上。陳家潛的散文《綠色的窗口》被吉林師大教授於立君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作文評點》一書中。二中高47班班長蒲鈺(原名蒲曾澤)同學,現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懷化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懷化市人大代表,出版長篇小説《我還活着》等多部,其中長篇小説《腦袋開花》被改編成30集電視劇《邊城漢子》。文學社第一任社長楊德榮同學,現系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通道二中學校成就

1999年,全面執行《通道二中機構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促進學校科學化、規模化、制度化管理,較大地調動了全體教職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加強了師德教育,繼續進行“學規範、講師德”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年,有教職工83人,其中少數民族30人,聘中教高級職稱2人(不包括退休人員),一級職稱22人,初級職稱27人。在校學生901人,其中女生415人。1996年~2000年,共有753人畢業,其中考上中專的民中103人。四年中教師論文評比,獲市級一等獎1人,二等獎5人,三等獎5人。有10多篇論文在省級以上發表,出版專著一部、參編著作6部。
1993年,學校被評為“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2000年,在校學生1101人(其中女生523人,少數民族學生728人),省教職工72人(其中女性29人,少數民族38人),被聘中教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18人。
到2000年,學校佔地38034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增加到14993平方米。學校設初中班28個,在校學生1507人,其中女生732人,少數民族1039人;教師98人,其中少數民族72人,具有高級職稱的3人、中級24人、初級36人 ,教師學歷合格率8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