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貨緊縮

(經濟學概念)

鎖定
通貨緊縮(英文名:Deflation,簡稱“通縮”),是一個與通貨膨脹相對應的經濟學概念,是由貨幣供給量相對於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等要素減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下跌,貨幣供給量持續下降和經濟衰退的現象。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導致物價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7-9] 
通貨緊縮按照指標數值劃分,可分為相對通貨緊縮和絕對通貨緊縮;按照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劃分,可分為輕度通貨緊縮、中度通貨緊縮和嚴重通貨緊縮;按供求量來劃分,則可分為需求不足型通貨緊縮和供給過剩型通貨緊縮。經濟學者主要通常將通貨緊縮歸納為4種類型:1、歐文·費雪提出的債務性通縮;2、貨幣主義者認為的貨幣供給性通縮;3、本·伯南克提出的信貸性通縮;4、凱恩斯提出的流動性陷阱和有效需求不足。 [8-9] 
歷史上,美國曾發生過幾次典型的通貨緊縮,對經濟影響程度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929-1933年"大蕭條"時期。在此期間,美國物價下降了227%,貨幣數量年均遺減10%,銀行數目減少了42%,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30%。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通貨緊縮和經濟下行日益成為世界經濟面臨的新問題,通貨緊縮對經濟生活產生了各種消極影響。 [8-9] 
中文名
通貨緊縮
外文名
Deflation
適用領域
宏觀經濟
所屬學科
經濟學
相關名詞
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名詞定義

通貨緊縮是一個與通貨膨脹相對應的概念,是指商品和服務總價格水平的持續下降,即當通貨膨脹率為負時,就產生了通貨緊縮。但是多數經濟學家並不同意通縮僅僅就是物價水平的下跌,認為通縮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特徵,如:貨幣供應量增長緩慢或不足,社會有效需求明顯不足,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停滯甚至負增長,出現經濟衰退現象。結合通縮的特點,經濟學家們對通縮的定義有三種不同的觀點:
1、第一種觀點是"三個特徵論",也稱為"三要素論"。這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應包括價格、貨幣供應量和經濟增長水平三個指標的綜合下降。通貨緊縮與經濟衰退相伴隨,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
2、第二種觀點是"兩個特徵論",也稱為"雙要素論"。這種觀點包括兩個意見,一種是認為通貨緊縮應包括價格水平和貨幣供應量兩個指標的下降;一種是通貨緊縮的標準應當是物價持續負增長和經濟實際增長率持續低於自然增長率。
3、第三種觀點是"一個特徵論",也稱為"單要素論"。這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就是指一般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下降。
由此,通縮的概念可以從兩個方面把握:第一,就經濟實質而言,通貨緊縮是因有效需求明顯不足而引致的經濟萎縮或衰退,是經濟萎縮或衰退的貨幣現象或金融現象;第二,就表現形式而言,通貨緊縮是指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明顯下降,物價總水平持續下跌,反映出貨幣數量與實際經濟過程處於低水平均衡狀態。
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的定義: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格持續下跌。在經濟實踐中,判斷某個時期的物價下跌是否是通貨緊縮,一看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否由正轉為負,二看這種下降的持續是否超過了一定時限。 [8]  [9]  [4] 

通貨緊縮主要分類

通貨緊縮指標數值分類

按通貨緊縮的指標數值劃分,通貨緊縮可分為相對通貨緊縮和絕對通貨緊縮。
1、相對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在零值以上,但在適合一國經濟發展和充分就業的物價水平區間以下。在這種狀態下,物價水平雖然還是正增長,但已經低於該國正常經濟發展和充分就業所需要的物價水平,通貨處於相對不足的狀態。這種情形已經開始損害經濟的正常發展,雖然是輕微的,但如果不加重視,可能會由量變到質變,對經濟發展的損害加重。
2、絕對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價出現負增長,這種狀態説明一國通貨處於絕對不足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極易造成經濟衰退和蕭條。 [9] 

通貨緊縮影響程度分類

按照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劃分,通貨緊縮可分為輕度通貨緊縮、中度通貨緊縮和嚴重通貨緊縮。
1、輕度通貨緊縮:一般來説,物價出現負增長,但幅度不大(比如-5%)、時間不不超過兩年的,稱為輕度通貨緊縮。
2、中度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幅度較大(比如在5%~10%)、時間超過兩年的,稱為中度通貨緊縮。
3、嚴重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幅度超過兩位數,持續時間超過兩年的情況,稱為嚴重通貨緊縮。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所對應的通貨緊縮,就屬於嚴重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供求量分類

按供求量來劃分,通貨緊縮可分為需求不足型通貨緊縮和供給過剩型通貨緊縮。
1、需求不足型通貨緊縮是指由於總需求不足,正常的供給顯得相對過剩,而出現的通貨緊縮。由於引起總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也可能是國外需求減少或者幾種因素共同造成的不足,因此,依據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把需求不足型通貨緊縮,細分為消費抑制型通貨緊縮、投資抑制型通貨緊縮和國外需求減少型通貨緊縮。
2、供給過剩型通貨緊縮是指由於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提高,在一定時期產品數量的絕對過剩而引起的通貨緊縮。這種產品的絕對過剩只可能發生在經濟發展的某一階段,如一些傳統的生產、生活用品(像鋼鐵、落後的家電等),在市場機制調節不太靈敏、產業結構調整嚴重滯後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絕對的過剩。這種狀態從某個角度來看,並不是一個壞事,因為它説明人類的進步,是前進過程中的現象。但這種通貨緊縮如果嚴重的話,則説明該國市場機制存在較大缺陷,同樣會對經濟的正常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通貨緊縮產生原因

通貨緊縮綜述

導致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是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失衡,或者總需求不足或者總供給過剩。但從世界各國發生通貨緊縮的實際情況來看,在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通貨緊縮形成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綜合相關的理論和實際情況,通貨緊縮的成因和類型主要分為四種。

通貨緊縮債務性通縮

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在1933年提出債務性通縮理論(Debt Deflation Theory)來解釋大蕭條的通縮現象。 根據費雪的債務通縮理論,假設在某個時間點上存在過度負債的狀況,當債務泡沫破裂時,這將導致債務清算,進而會引發一系列事件:債務清算導致債務人壓力拋售資產;壓力拋售導致資產減值,隨着銀行貸款還清,銀行存款規模也隨之收縮,貨幣流通速度下降;這導致價格水平下降,企業的淨值進一步下降,加劇了破產和企業利潤的下降,企業擔憂虧損,會導致產出、貿易為和勞動就業的減少;這些損失、破產和失業導致悲觀和失去信心,反過來導致貨幣流通速度越來越慢。上述變化引起復雜的利率波動,特別是名義利率下降、實際利率上升。
債務通縮理論認為衰退和蕭條是由於通縮引起總體的實際債務水平上升,導致人們拖欠其消費貸款和抵押貸款;而抵押物的價值下降,進一步導致銀行資產下降,銀行不良貸款大幅上升,銀行減少貸款,這反過來又導致支出減少。

通貨緊縮貨幣供給性通縮

貨幣主義認為,通貨緊縮主要是由於貨幣供應量減少或貨幣流通速度降低所致,即貨幣供應量M與貨幣流通速度V的乘積下降,導致貨幣供給側通縮(Money Supply Side Deflation)。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認為,美國1920年-1921年出現的嚴重的通貨緊縮完全是貨幣緊縮的結果。在1919年4月到1920年6月期間,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曾經多次提高貼現率,使貼現率從4%提高到7%。他們認為,1930年代大蕭條期間出現的通貨緊縮也是同樣的原因。因此,貨幣緊縮往往是貨幣政策從緊的結果。如果為追求價格穩定,中央銀行把政策目標定為零通脹,採取提高利率等手段減少貨幣供應量,這樣政策效果就可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治理了通貨膨脹卻引起了通貨緊縮。故而,很多學者認為,把貨幣政策目標定為零通脹是非常危險的。

通貨緊縮信貸性通縮

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通貨緊縮可能由央行提高利率(如為了控制通脹)、引起資產泡沫破滅導致。在信用經濟中,放貸的放緩或下降導致流通中的貨幣減少,隨着信心下降和貨幣流通速度減弱,貨幣供應進一步下降,從而導致就業或商品需求急劇下降,進而導致價格下降。當價格跌至低於生產融資成本或償還先前價格水平的債務水平時,這將成為通縮螺旋(Deflationary Spiral),即價格下降導致了惡性循環。在貨幣主義的通縮理論以及債務通縮理論的基礎上,本·伯南克(Ben Bernanike)提出了債務通縮螺旋(Debt DeflationSpiral),這和信貸性通縮(Credit Deflation)緊密相關。伯南克認為,價格水平的小幅下降只是將財富從債務人重新分配給債權人,而不會損害經濟。但是,當通貨緊縮嚴重時,資產價格下跌以及債務人破產,導致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名義價值下降,銀行將通過收緊信貸條件、減少不良貸款作出反應。這會導致信貸緊縮,嚴重損害經濟。信貸緊縮降低了投資和消費,導致總需求下降,這進一步加劇了通貨緊縮的漩渦。

通貨緊縮流動性陷阱

凱恩斯把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並未帶來利率的相應降低,而只是引起人們手持現金增加的現象叫"流動性陷阱"。在正常情況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引起債券價格上升,人們會用多餘的現金購買資產,從而使利率下降。但是,一旦當人們認為當前的證券價格過高,之後可能下跌,利率也太低,以後可能升高時,人們就會放棄購買證券而保持現金。如果此時貨幣當局再增加貨幣供應量,只會使人們手持現金增加(被流動性陷阱吸收),而不能使利率改變,貨幣政策將不起作用。貨幣供應量增加既然對利率沒有影響,也就無法改變投資和消費,難以增加總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會導致價格水平下跌。 [8] 

通貨緊縮常見表現原因

1、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如果一國採取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降低貨幣供給量,削減公共開支,減少轉移支付,就會使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出現失衡,出現"過多的商品追求過少的貨幣",從而引起政策緊縮性的通貨緊縮。
2、經濟週期的變化
當經濟到達繁榮的高峯階段時,會由於生產能力大量過剩,商品供過於求,出現物價的持續下降,引發週期性的通貨緊縮。
3、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不足
當人們預期實際利率進一步下降、經濟形勢不佳時,投資和消費需求都會減少,而總需求的減少會使物價下跌,形成需求拉下的通貨緊縮。
4、新技術的採用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技術進步以及新技術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會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導致商品價格的下降,從而出現成本壓低性的通貨緊縮。
5、金融體系效率的降低
如果在經濟過熱時,銀行信貸盲目擴張,造成大量壞賬,形成大量不良資產,金融機構自然會"惜貸"和"慎貸";加上企業和居民不良預期形成的不想貸、不願貸行為,必然導致信貸萎縮,同樣會減少社會總需求,導致通貨緊縮。
6、體制和制度變化
體制(企業體制、保障體制等)變化一般會打亂人們的穩定預期,如果人們預期將來收入會減少、支出將增加,那麼人們就會"少花錢,多儲蓄",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物價下降,從而出現體制變化性的通貨緊縮。
7、匯率制度的缺陷
如果一國實行釘住強幣的聯繫匯率制度,本國貨幣又被高估,那麼,會導致出口下降,國內商品過剩,企業經營困難,社會需求減少,則物價就會持續下跌,從而形成外部衝擊性的通貨緊縮。 [9]  [5] 

通貨緊縮關聯概念

通貨緊縮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指由於貨幣供給過多而引起的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通貨緊縮則是指由於貨幣供給過少或貨幣流動性減弱而引起的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下跌的經濟現象。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測量通常採用消費者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和GDP平減指數。
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可分為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混合型和結構型等。需求拉動型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從而引起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成本推動型是指通貨膨脹的根源在於產品成本的提高,因而推動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混合型指成本推進和需求拉上同時並存,所謂"推中有拉,拉中有推"。結構型是指在總需求與總供給處於平衡狀態時,由於經濟結構、部門結構方面的因素髮生變化,引起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 [8] 

通貨緊縮反通貨膨脹

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的表述,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也有學者將通貨緊縮細分為deflation與disinflation(反通貨膨脹),前者的標誌是CPI(居民消費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增速轉為負數,亦即物價指數與前一年度相比下降;後者的標誌是CPI繼續上升,但上升速度減慢。 [3] 

通貨緊縮應對方法

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一般物價水平低於其合理的水平,因此治理通貨緊縮的直接目標是促使一般物價水平回到其正常的水平。通常可以通過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擴大有效需求、調整和改善供給結構、改變預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對通貨緊縮進行治理。

通貨緊縮調整宏觀政策

調整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政策通常被視為擴張支出的法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意味着要在數量上擴大財政支出,更重要的是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也就是既要彌補因個人消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需求減緩,又要拉動民間投資,增加社會總需求。貨幣政策能對總支出水平施加重要影響。積極的貨幣政策需要適度增加貨幣供給量,降低利率水平,擴大貸款規模,在增加貨幣供給量和和促進經濟復甦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收入政策也可在治理通貨緊縮時發揮一定作用,但需要掌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
  • 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採取有效措施擴大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貸規模,增加貨幣供給量,以刺激經濟發展,即政府通過採取適度的膨脹政策使一般物價恢復到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減輕債務人的負擔,促進消費支出的增加,提高貨幣流通速度。同時應當進行匯率制度的改革,僵硬的匯率制度可能使本幣高估,產生輸入型通貨緊縮。此效策決策部門可以根據經濟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匯率水平,提高國內企業的對外競爭力。同時,貨幣對外貶值,可以改變人們對通貨緊縮的預期,從而調整消費和投資行為,提高就業率、帶動國民經濟的增長。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瑞典等,都曾利用貨幣的貶值來促進經濟的恢復和增長。
  •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一是擴大政府支出以增加政府需求。通貨緊縮時期,可能伴隨着信貸的緊縮,為了配合貨幣政策的實施,可採取增加財政公共支出的政策,以帶動居民支出,激活經濟。二是削減税率以減少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事實上,削減税率未必造成税收收入的下降,理論上講,削減税率可以使財政支出產生乘數效應,促進經濟增長。而經濟活動的恢復有利於擴大税基,從而增加税收。也就是説,削減税收無非是將徵税的時期進行了轉換,用長期税收的增加來彌補即期税收的減少。調整税收除了針對增值税以外,還可以針對其他税種,如利息税等。徵收利息税,在客觀上可以降低實際利率,有利於促使消費轉化為投資。

通貨緊縮擴大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因此,擴大有效需求是治理通貨緊縮的有效措施。總需求包括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出口需求,但影響一國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因此,必須採取措施,努力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
投資需求的增加有兩條主要途徑。一是增加政府投資需求,主E要手段是發行國債、增加政府直接投資和公共支出。在市場供大於求的情況下,政府支出多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目的是在政府擴大投資的同時,帶動民間投資的增加。二是啓動民間投資需求,主要採用改變民間資本的利潤預期、改善投資和金融環境、降低利率等措施。
居民消費支出更多地取決於對未來收入的預期而非貨幣政策的鬆緊程度。因此,解決問題的辦法應集中於刺激居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具體措施可以因國、因地、因時而異。比如,通過加強税收徵管來縮小居民收入差距,通過提高就業水平和增加失業補助標準來刺激低收入階層的消費需求,通過調整政府投資結構和支出方向來改善需求結構,通過加快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改革來解除居民在增加消費時的後顧之憂,利用股市的財富效應來刺激居民消費,等等。

通貨緊縮改善供給結構

調整和改善供給結構可以同擴大有效需求雙管齊下,形成有效供給擴張和有效需求增大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一般情況下,這種治理方式多采取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措施。同時,又要採取反對壟斷、鼓勵並放開競爭、扶持小企業或民營企業發展、降低税負等措施,避免因惡性競爭帶來的物價水平大幅度下降。1929-1933年的通貨緊縮時期,美國的農產品嚴重過剩,羅斯福通過採用對耕作或養殖的農民減少經濟補貼的政策,以控制農產品的生產;同時,通過修改禁酒令、放棄反壟斷法、對工會作出讓步等措施刺激工業生產。

通貨緊縮引導公眾預期

公眾對通貨緊縮發展前景的預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政府各項通貨緊縮治理政策的效果。因此,政府有必要通過各種宣傳手段,讓公眾相信政府各項通貨緊縮治理政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堅定公眾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

通貨緊縮完善社會保障

如果消費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下層居民的收入過低,那麼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適當改善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中下層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將有助於通貨緊縮的治理。 [10]  [1-2]  [6] 

通貨緊縮社會影響

通貨緊縮積極影響

適度的通貨緊縮,通過加劇市場競爭,有助於調整經濟結構和擠去經濟中的“泡沫”,會促進企業加強技術投入和技術創新,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對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的一面。 [1] 

通貨緊縮消極影響

通貨緊縮,作為一種扭曲的經濟現象,如同通貨膨脹會對經濟運行產生種種不利影響一樣,也會對經濟生活產生各種消極影響。
  • 通貨緊縮的財富分配效應
由於物價水平下降,實物資產的貨幣價值通常也會隨之而降低,降低的幅度有的會高於通貨緊縮率,有的則低於通貨緊縮率。金融資產中的股票由於其貨幣價值取決於市場價格,而市場價格受諸多因素影響,所以股票的貨幣價值在通貨緊縮中的變動方向難以確定。對存款、債券等貨幣性資產而言,由於利息固定,其貨幣價值會上升,有利於債權人;而對貨幣性負債來説,通貨緊縮將加重債務人的負擔。
此外,通貨緊縮還可能引發銀行業的危機。首先,通貨緊縮使實際利率上升從而增加債務人的負擔,債務人因經營困難不能按時還貸,導致銀行不良資產的比率上升;其次,通貨緊縮會降低資產抵押和擔保的價值,銀行被迫要求客户儘快償還貸款,將會導致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下跌,貸款者淨資產的進一步減少,使破產的財富效應趨強。
  • 通貨緊縮的收入分配效應
經驗表明,高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低於收入水平低的社會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在通貨緊縮時期,收入下降,高收入者減少了奢侈品的支出,中低收入者則可能減少日常的消費支出,原本就存在的分配不公就會加劇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時期,因為物價普遍下跌,名義收入一般也會下降,如果工資收入的下調滯後於物價下跌,那麼實際工資並不會下降。但是嚴重的經濟衰退會削弱企業的償付能力,致使企業下調工資。然而,工資的下降存在剛性,在經濟增長呈劇烈下降的情況下,工資下降的剛性會阻止價格的進一步下降。進一步説,在通貨緊縮期間,如名義工資基本不動,實際工資會出現上升的傾向,這一點對於制止通貨緊縮的進一步惡化是有益的。
  • 通貨緊縮對消費的影響
通貨緊縮對消費需求的影響體現於兩個方面:一是價格效應,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下降意味着貨幣購買力不斷提高,消費者會推遲購買,以等待將來更低價格的出現,從而在儲蓄增加的同時,個人消費相應減少。二是收入效應,就業預期和工資收入因經濟增長下降而下降,預期收入的減少將使消費者縮減開支。因此,通貨緊縮條件下,價格效應使消費者推遲消費,而收入效應使消費者縮減支出,最終使社會總需求受到抑制。
同時,消費需求下降將導致商業活動相應萎縮,進而影響就業業增長、形成工資下降的壓力等,經濟會因此而陷入通貨緊縮的螺旋之中,最終可能導致衰退或蕭條。
  • 通貨緊縮對投資的影響
通貨緊縮使投資項目的吸引力下降,因為持續的物價下降意味着實際利率的上升,使投資成本變得昂貴。同時在價格水平下降的預期下,投資項目預期的未來重置成本也會趨於下降,會使投資者推遲當期投資。加之,通貨緊縮下社會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環境也使投資前景變得黯淡,企業、個人和國家增加投資的衝動會受到抑制。
  • 通貨緊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在現實經濟中,物價的持續下降往往是與經濟疲軟或衰退一起發生的,上述分析可以説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通貨緊縮使商品和勞務價格下降,但這種價格下降並非源於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生產成本的降低,因此勢必減少企業和經營單位的收入:企業單位被迫壓縮生產規模,又會導致職工下崗或失業;社會成員收入下降必然影響社會消費,消費減少又會加劇通貨緊縮;由於通貨緊縮,人們對經濟前景悲觀,反過來又影響投資;投資消費縮減最終會使社會經濟陷入困境。
但如果價格水平下降是由技術全面進步和生產率提高所引起的的,這有助於企業降低成本和價格,增加企業利潤。由生產力進步產生的通貨緊縮大都是短期的,不會阻礙經濟增長,因為生產力提高帶來的好處會抵銷價格下降帶來的消極影響。
  • 通貨緊縮可能引發銀行危機
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有利於債權人而有損於債務人。通貨緊縮使貨幣越來越昂貴,這實際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債務負擔,使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款,從而導致銀行形成大量不良資產,甚至使銀行倒閉,金融體系崩潰。因此,許多經濟學家家指出:"貨幣升值是引起一個國家所有經濟問題的共同原因。" [8]  [10] 

通貨緊縮主要理論

通貨緊縮馬克思

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
在經濟學研究中,較早提出通貨緊縮問題的是馬克思,他在《資本論》中,多次分析到流通中貨幣的膨脹和收縮問題。認為通貨的膨脹和收縮可能由經濟的產業週期引起,可能由流通中的商品數量、價格變動引起,可能由貨幣流通速度變化引起,還可能由於技術因素引起。但他在研究這一問題時,其對象是以金幣為主的貨幣流通,由於金屬貨幣本身具有價值,其過多過少都不會引起幣值的變化,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貨幣供給的過多或過少才會引起幣值的變動。因此,馬克思對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問題的研究,是建立在信用貨幣(紙幣)流通規律的基礎上的。實際上是在討論金幣流通與替代金幣流通的價值符號的關係,並非在討論貨幣供給的多少與物價漲落的關係。

通貨緊縮凱恩斯

繼馬克思之後,聯繫貨幣政策來討論通貨緊縮問題的是凱恩斯。他於1923年在《幣值變動的社會後果》中分析了1914年到1923年英國物價水平的變動,指出:“從1914年到1923年間,所有國家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現象,也就是説,相對於可購買的物品而言,支出貨幣的供給出現了極大的擴張。從1920年起,重新恢復對其金融局勢控制的那些國家,並不滿足於僅僅消滅通貨膨脹,因而過分縮減了其貨幣供給,於是又嚐到了通貨緊縮的苦果。”他認為,通貨緊縮將使社會生產活動陷於低落。指出:“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害……兩者對財富的生產也同樣會產生影響,前者具有過度刺激的作用,而後者具有阻礙作用,在這一點上,通貨緊縮更具危害性。”而通貨緊縮之所以會使社會生產活動陷於低落,是因為通貨緊縮的再分配效應不利於生產者。由於生產者的生產資金大部分是借來的,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生產者停止經營,減少借款,把自己的實物資產變為通貨,比辛苦經營勞作更有益。
凱恩斯在他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對通貨緊縮現象的分析,更多使用的是就業不足有效需求不足這樣的術語,通過對30年代大危機的精闢分析,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論斷,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導致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治理的對策自然就是擴張有效需求,而在擴大有效需求方面,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有效,在通貨緊縮時期,政府要做的就是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機結合,儘可能地擴張有效需求。

通貨緊縮歐文·費雪

與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不同,費雪是從供給角度,聯繫經濟週期來研究通貨緊縮問題的,他通過對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的研究,於1933年提出了“債務—通貨緊縮”理論。他認為企業的過度負債是導致30年代大蕭條的主要原因。在經濟的繁榮時期,企業家為追求更多利潤,會過度負債,而在經濟狀況轉壞時,企業家為了清償債務會降價傾銷商品,導致物價水平的下跌,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的出現,又會使企業利潤減少,生產停滯,失業增加。而失業的增加,會使人們情緒低落,產生悲觀心理,對經濟和生活喪失信心,更願持有較多的貨幣,居民和企業的這種行為將使貨幣流通速度下降。而因物價下降出現的利潤減少和實際利率的上升,意味着企業真實債務的擴大,會使貸者不願貸,借者不願借。過度負債和通貨緊縮會相互作用,由於過度負債的存在,在經濟週期的階段轉型時,會出現通貨緊縮,反過來由債務所導致的通貨緊縮又會反作用於債務,其結果會形成欠債越多越要低價變賣,越低價變賣自己的資產越貶值,而自己的資產越貶值,負債就越重地惡性循環。最後,則必然出現企業大量破產,銀行倒閉的危機。該理論實際上是將通貨緊縮的過程看作是商業信用被破壞和銀行業引發危機的過程。
走出“大蕭條”,解決通貨緊縮的對策要麼是自由放任,企業破產後的強制恢復,要麼是增加貨幣供給,利用通貨膨脹的方式助其恢復。

通貨緊縮弗裏德曼

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認為,美國1920年-1921年出現的嚴重的通貨緊縮完全是貨幣緊縮的結果。在1919年4月到1920年6月期間,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曾經多次提高貼現率,使貼現率從4%提高到7%。作為貨幣主義者,他們認為,通貨緊縮主要是由於貨幣供應量減少或貨幣流通速度降低所致,即貨幣供應量M與貨幣流通速度V的乘積下降,導致貨幣供給側通縮(Money Supply Side Deflation)。他們認為,1930年代大蕭條期間出現的通貨緊縮也是同樣的原因。因此,貨幣緊縮往往是貨幣政策從緊的結果。如果為追求價格穩定,中央銀行把政策目標定為零通脹,採取提高利率等手段減少貨幣供應量,這樣政策效果就可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治理了通貨膨脹卻引起了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本·伯南克

在貨幣主義的通縮理論以及債務通縮理論的基礎上,本·伯南克(Ben Bernanike)提出了債務通縮螺旋(Debt DeflationSpiral),即價格下降導致了惡性循環,這和信貸性通縮(Credit Deflation)緊密相關。伯南克認為,價格水平的小幅下降只是將財富從債務人重新分配給債權人,而不會損害經濟。但是,當通貨緊縮嚴重時,資產價格下跌以及債務人破產,導致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名義價值下降,銀行將通過收緊信貸條件、減少不良貸款做出反應應。這會導致信貸緊縮,嚴重損害經濟。信貸緊縮降低了投資和消費,導致總需求下降,這進一步加劇了通貨緊縮的漩渦。 [8] 

通貨緊縮歷史案例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美國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幾次典型的通貨緊縮,對經濟影響程度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929-1933年"大蕭條"時期。在此期間,美國物價下降了227%,貨幣數量年均遺減10%,銀行數目減少了42%,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30%。
1933年3月,羅斯福就任總統以來,主要採用了凱恩斯和費雪的政策主張,通過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幫助經濟走向增長。一是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政府通過發行鉅額國債,加強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赤字佔GDP比重由1933年的4.5%上升到1936年的5.4%,並將財政擴張政策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二是增加貨幣供應。1934-1937年,M2重回增長,年均增速達到9.1%。同時,建立聯邦存款保險制度,以遏制金融恐慌,重振公眾對金融業的信心。此外,賦予美聯儲公開市場操作職權,併購進銀行持有的政府債券,以增強銀行體系信貸創造能力。三是加快結構調整,以促進經濟增長。出台農業調整法,控制過剩農產品生產、增加農民收入;調整收入差距,降低低收入者税率,提高高收入者税率,以促進消費增長;採用税收補貼等多種方式鼓勵出口。
這些政策對美國經濟走出蕭條產生了比較好的效果。物價水平從1934年開始止跌回升,國民收入也從1933年的396億美元增加到1937年的736億美元。凱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論也逐漸成為西方各國宏觀調控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流動性陷阱"與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自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以來,日本經濟增長率驟降、物價持續下跌,並陷入長期負增長。1992年開始,日本GDP增長率從20世紀80年代的年均6.4%下滑至90年代的年均1.5%,並進一步下滑到年均1%的增速。某些年份,甚至大幅衰退,出現負增長。從物價情況來看,核心CPI長期保持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日本的通貨緊縮從1998年開始,持續20餘年還未完全走出通貨緊縮的泥潭。
日本政府的反通貨緊縮政策主要是以擴大政府財政開支、降低利率等措施刺激經濟復甦。一是採取緊急措施;二是積極運用財政政策;三是實行"零利率"政策,增大貨幣投放量。安倍經濟學推動日本經濟出現了短暫復甦。2014年一季度,實際GDP增長5.8%。但是受消費税推出、政策效應遞減等因素影響,2014年二、三季度經濟又重新陷入衰退(分別為-6.7%和-1.9%)。物價也出現了回調,核心物價指教CPI自2014年以來逐月上升,相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個百分點。但整體而言,2014年GDP平減指數依然位於100以下,並未完全擺脱通貨緊縮陰影。 [10] 
參考資料
  • 1.    通貨緊縮的成因及影響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14-07-11]
  • 2.    袁曉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貨膨脹的原因及特徵統計與信息論壇[J].,2009(22):1-5.
  • 3.    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16
  • 4.    通貨緊縮(deflation)  .中國經濟網.2009-12-10[引用日期2022-10-12]
  • 5.    佟福全:通貨緊縮威脅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網.2002-10-30[引用日期2022-10-12]
  • 6.    通貨緊縮的治理  .中國經濟網.2009-12-10[引用日期2022-10-12]
  • 7.    趙林如主編;黃捷,朱劍涵,袁永康等副主編. 中國市場經濟學大辭典[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9.01:367
  • 8.    郭紅玉,徐佳,姜婷鳳編著.現代貨幣銀行學.北京: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1:280-285
  • 9.    田娟娟,陳崗主編.金融學.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1:257-262
  • 10.    田娟娟,陳崗主編.金融學.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1:26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