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花根

鎖定
通花根,中藥名。為五加科通脱木屬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 (Hook.) K. Koch的根。植物通脱木,分佈廣,北自陝西(太白山),南至廣西、廣東,西起雲南西北部(麗江)和四川西南部(雷波、峨邊),經貴州、湖南、湖北、江西而至福建和台灣。具有清熱利水,行氣消食,活血下乳之功效。主治水腫,淋證,食積飽脹,痞塊,風濕痹痛,月經不調,乳汁不下。
別    名
通草根(《曲靖專區中草藥》),通打根(《貴州草藥》)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傘形目
五加科
通脱木屬
通脱木
中文學名
通花根
採收時間
9~11月
毒    性
無毒《重慶草藥》
貯    藏
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通花根入藥部位

植物通脱木的根。

通花根性味

味淡、微苦,性微寒。

通花根歸經

入肝、脾、腎經。

通花根功效

清熱利水,行氣消食,活血下乳。

通花根主治

水腫,淋證,食積飽脹,痞塊,風濕痹痛,月經不調,乳汁不下。

通花根相關配伍

1、治產後傷水,陰腫大如鬥,以通脱木根研汁調服。(《普濟方》)引《胎產救護方》)
2、治鶴膝風,通脱木根6g,金櫻子根30g,竹根15g,伸筋草15g。水煎,兑酒服。(《湖南藥物志》)
3、治紅崩,通草根45g,血地膽30g,翻白葉15g,黃龍尾9g。水煎服,紅糖為引。(《曲靖專區中草藥》)

通花根用法用量

內服:30~60g;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敷。

通花根使用注意

氣虛無濕熱者及孕婦忌用。

通花根炮製

採集加工:9~11月採挖,切片曬乾。

通花根形態特性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3.5米,基部直徑6~9釐米;樹皮深棕色,略有皺裂;新枝淡棕色或淡黃棕色,有明顯的葉痕和大形皮孔,幼時密生黃色星狀厚絨毛,後毛漸脱落。葉大,集生莖頂;葉片紙質或薄革質,長50~75釐米,寬50~70釐米,掌狀5~11裂,裂片通常為葉片全長的1/3或1/2,稀至2/3,倒卵狀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通常再分裂為2~3小裂片,先端漸尖,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密生白色厚絨毛,邊緣全緣或疏生粗齒,側脈和網脈不明顯;葉柄粗壯,長30~50釐米,無毛;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錐形,長7.5釐米,密生淡棕色或白色厚絨毛。圓錐花序長50釐米或更長;分枝多,長15~25釐米;苞片披針形,長1~3.5釐米,密生白色或淡棕色星狀絨毛;傘形花序直徑1~1.5釐米,有花多數;總花梗長1~1.5釐米,花梗長3~5毫米,均密生白色星狀絨毛;小苞片線形,長2~6毫米;花淡黃白色;萼長1毫米,邊緣全緣或近全緣,密生白色星狀絨毛;花瓣4,稀5,三角狀卵形,長2毫米,外面密生星狀厚絨毛;雄蕊和花瓣同數,花絲長約3毫米;子房2室;花柱2,離生,先端反曲。果實直徑約4毫米,球形,紫黑色。花期10~12月,果期次年1~2月。

通花根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肥厚的土壤上,有時栽培於庭園中,海拔自數十米至2800米。

通花根相關論述

1、《草木便方》:“除熱利水,通五淋,消水腫,利耳鼻,催生,下乳,明耳目。”
2、《分類草藥性》:“治氣脹,消食積,通氣,失音,補虛損,通大便。”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4.    冉先德主編;徐扣根,任超,侯獻平副主編.《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