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渭路小學

鎖定
通渭路小學位於蘭州市城關區通渭路中段,佔地面積4573.1平方米。
中文名
通渭路小學
位    置
蘭州市城關區通渭路中段
佔地面積
4573.1平方米
創    建
一九三四年

通渭路小學學校簡介

它創建於一九三四年,是甘肅省歷史比較悠久、富有優良學風的一所學校。學校現有27個教學班,1828名學生,有一支政治覺悟高,業務能力強,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61人,其中高級教師19人,一級教師20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師26人,中師文化程度的教師29人;其中有全國優秀教師2名,獲“省園丁”獎2名,市、區級優秀教師10名。

通渭路小學教學成績

學校堅持德育為首,五育並重。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注重德育滲透,保證以教學為中心,有效地開展校內外各項教育活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近三年在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甘肅賽區)中連續奪魁。最近又在甘肅省“弘毅杯”數學邀請賽中,六名同學分獲一、二、三等獎。體育成績碩果累累,校田徑隊在城關地區田徑運動會上榮獲八連冠,在省、市運動會上也屢建奇功。九七年被評為蘭州市業餘訓練點優秀學校,全國冬季鍛鍊先進單位。並列為甘肅省田徑傳統校。近年來,師生在全國及省、市、區各級各類競賽中榮獲多種獎項。九六年出版發行了《通渭路小學示範作文精選》。歷年來,學校的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均為100%。整體辦學水平逐年提高。

通渭路小學所獲榮譽

學校堅持依法治校,強化管理、發揚傳統,真抓實幹,形成了奮發進取的學風,教風和校風。歷年來曾被評為全國、省、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省、市優秀家長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市級教育教學質量優秀獎,蘭州市文明單位標兵等。多次受到省、市、區的表彰獎勵。

通渭路小學歷史沿革

通渭路小學 [1]  始建於1934年,初名為甘肅省民政廳附設初級小學,翌年改名為甘肅省候府街學校,解放後更名為富強路小學,1958年以後,改名為通渭路小學。
學校毗鄰風景秀麗的黃河風情線,是甘肅省歷史比較悠久,富有優良傳統的一所學校。學校佔地面積4600平方米,校舍面積5320平方米。現有24個教學班,1430名學生,教職工72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1人,小學高級教師48人,一級教師20人,未評職稱教師2名,高級工1名。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師64人;全國優秀教師1名,市級新秀和骨幹教師13人,區級新秀和骨幹教師30名。屬蘭州市一級一類標準化小學。
學校地址:蘭州市城關區通渭路75號。
一、 建國前十五年(1934——1949)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甘肅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廳長朱一民由公費項下每月捐支大洋二百四下元創設學校,委任方鎮五為校長,初名為“民政廳附設初級小學校”,五月呈報國民黨甘肅教育廳備案。1935年1月劃歸甘肅省教育廳直轄,改名甘肅省立侯府街初級小學。1936年2月委任王永年為校長。七月增設高級班,改稱甘肅省立侯府街小學1938年5月委任秦志健為校長,1940年5月委任何禮為校長。
侯府街初級小學初建時,有教室四座,操場擴大了二十餘丈。
教職工計10人,學生301人。
校本部五班六級,二、三年級為複式班,餘為單班。後因學校受日機轟炸,房舍被震,又在城東南郊區祁家坡關帝廟設立分校,兩個班四級為複式編制。
第一任校長方鎮五系中央政大行政系畢業;第二任校長王永年甘肅省第一師範畢業。教員除一人高中畢業生外,其餘均系甘肅第一師範畢業生,都經過專業訓練。
二、 解放後十七年(1949——1966)
1949年9月校名改為富強路小學
1951年經蘭州市教育局批准為市重點小學。
1951年市正府撥款十萬元,新建教學樓一棟,磚木結構,於1952年底落成。分上下兩層共八個教室,中間夾有辦公室,連同平房建築在內,計有14個教室。校門兩側有辦公室、保健室、教師社會宿舍共8間。教學樓有南、北、中三個門,設有安全栓,樓內有甬道,全部門窗包括平房在內均配有淡綠色窗簾。其他如圖書、教學儀器、掛圖逐年增添,數量超過一般中小學。
1958年校名改為通渭路小學。
1959年通渭路小學列為省、市、區三級管理的重點學校。
在十七年中,這所小學辦學的步子邁得穩健忠實事事走在前頭。領導是雙線配備,力量強,善於管理,親自帶課,深入課堂,親臨指導,愛惜人才,培養人材,治學嚴謹,教師中有一批忠於教育事業的骨幹力量,黨員素質好,帶頭作用好,全體教師事業心強,養成了嚴肅認真,踏實刻苦的教風和學風。
重視鑽研教材,不斷改革教學方法,教研組活動每次有中心議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學校抓畢業班教育,把關嚴、質量高。
1962年,校長、黨支部書記魏慶立製做的一百多個礦石、化石標本;數學老師周富民製做的行和問題電動教具;語文組全體教師精心泥塑的“蘭州市全景圖”,均在蘭州市教育成果展覽會上展出。
學校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教學管理制度。如:“班主任工作制度”、“教學檢查制度”、“師生考勤、考核制度”、“家訪制度”、“學生升留級制度”、“財產管理領用制度”等。
五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學校發展很大。學校有16個教學班,最多時達20個班,設有二部制;學生計:800——1000人;教師30——49人,工友2人。畢業生2550多名,為中學輸送了一大批合格學生。
自1953年起,學校教室晚間借給中醫培訓班、街道居民、政法幹部培訓班、食品廠職工學校等單位上課,支援了掃盲運動。併為培養各類建設人材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這十七年中,通渭路小學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1959年學校評為“雙改先進集體”
1960年被評為市、區“紅旗學校”
1963年被評為蘭州市“先進學校”
1963年號稱“週數學”的周福民被評為區優秀教師。
1966年傅春芬被評為蘭州市“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城關區“學習毛選積極分子”
三、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
文革期間,這所學校成了重災區,黑樣板。把執行規章制度批成是“關、卡、壓”;教具、圖書被毀;花卉、樹木被當做修正主義的產物毀於一旦;原有的領導幹部靠邊站;廣大教師被批鬥,人數達30——50%;教學秩序遭到破壞;兩派羣眾組織互相揭批、勢不兩立。
1968年校名改為“育紅小學”。
1968年5月“革命委員會”成立
1968年11月,工宣隊進駐學校搞“鬥、批、改”,搞“清隊”
1970年校名恢復為通渭路小學
同年派王秀珍擔任校領導。在當時學校處於秩序混亂,教師欲教不能,欲罷不忍的情況下,大家憑着教師的良知,堅持課堂教學為主,開展課外活動和學工學軍活動。
1973年傅春芬被評為蘭州市優秀教師。
1974年陳福秀被評為“少先隊優秀輔導員”
1975年張樹身被評為“少先隊優秀輔導員”
1975年1月8日學校發生火災教學樓及所有教學設備付之一炬。
1976年城關區投資十四萬元建設新教學樓,1978年建成投入使用。
四、1976年以後
1976年校辦工廠籌款28000元,蓋了兩座教師宿舍院落。
1980年9月,薛掌珠、花春芳擔任學校領導,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為核心,重視培養青年教師,積極推行教學改革.學校領導深入教學,各把一關.
1980年冬學校安裝了暖氣設備。
1981年積極開展“五講四美”活動
1982年狠抓“兩個文明”建設
1984年以來貫徹鄧小平提出的“三個面向”的指導思想,明確培養目標,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前題下,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全校辦了第二課堂成果展覽,省電視台拍攝紀錄片在全省播放。
1984年9月1日成立了家長委員會
1994年徐福海擔任學校領導,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教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學校堅持素質教育,矢志追求“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
2000年學校與城關區下水巷小學合併
2001年城關區政府投資500萬元對舊校舍進行改造
2004年新校舍建成投入使用
2004年陸素欣擔任學校領導,學校根據新形勢下的教育實際,對辦學理念、辦學目標等重新給予定位。全體師生在“讓學生快樂、讓教育精彩”新理念的引領下,提出了將通渭路小學建成“管理科學化、育人優質化、教師專業化、校園數字化、環境人文化、社區一體化”的辦學目標。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環境育人內涵,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育人能力水平,加強思想品德教育,規範行為習慣養成,搭建教育科研平台,促進教學質量提高,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現在,學校領導班子齊心協力,團結一致,以身作則,堅持科學管理,不斷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教師隊伍思想過硬、知識淵博、品格高尚、精於教書、勤於育人。
學校本着“讓學生快樂,讓教育精彩”的辦學理念,發揚“誠信、立志、樂學、創新”的校風,形成了“愛學、會學、勤奮、進取”的學風,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的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一直保持在100%,音樂、美術、英語、信息技術等科目合格率為 100 %,體質健康率達97%。新世紀以來,學生在各種比賽中累計獲獎5百餘人次,獲團體獎44個;教師有24篇教育教學論文在省級刊物發表,有30餘篇論文在各類評比中獲獎,先後有15名教師獲省級教學比賽榮譽,26名教師獲市、區級教學比賽獎等;學校先後榮獲“全國少兒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社區特色小隊先進單位”、“省級軍民共建先進單位”等省、市、區級榮譽稱號40餘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