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渭皮影戲

鎖定
通渭皮影戲是一種綜合性的傳統藝術,屬於傀儡戲的一種。皮影戲亦稱燈影子、燈戲。清乾隆時,就在通渭盛行。其唱腔以道情為主,曲牌不多,音樂單調。刻制影人、道具的原料以羊皮為主,富有製作精細、造型生動等特點。後改用牛皮刻制,唱腔也逐漸豐富。到清代末期,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戲劇劇種。它與外地皮影戲不同的特點是:唱腔板式由原道情發展為慢板、流水板、飛板、道情、散板等5大類13個板式。均以粗獷雄渾見長。表演中,人物上、下場主要用送板和欄板;影人採用粗刀刻制,色塊大而顯亮;影人的頭梢位置前高後低,額面寬闊,是凝聚了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1] 
中文名
通渭皮影戲
外文名
Tong nutrient-laden shadow play
屬    性
娛樂節目

目錄

通渭皮影戲題材

通渭皮影戲劇目題材廣泛,傳統節目以戲劇、故事為主,擅長表演民間寓言、神化、幻想性、誇張性的題材。皮影戲一般在夜間演出,藝人以小杆操縱影人、道具,借燈光投影在白布或白紙製作的"亮子"上,有時白天利用日光斜射投影演出,稱"日影子"。使用樂器除漁鼓和簡板外,其它和秦腔一樣。每班有演員五六人,人人連奏帶唱。

通渭皮影戲現狀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通渭皮影戲劇情故事一般都比較曲折生動,風格質樸明朗,簡潔風趣,為羣眾喜聞樂見,具有較強的羣眾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皮影的表演藝術不斷提高,縣上組織的皮影班多次出席省、地調演和會演,並獲得好評。
參考資料
  • 1.    皮 影  .新華網甘肅頻道[引用日期201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