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影戲(通渭影子腔)

鎖定
皮影戲(通渭影子腔),甘肅省通渭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通渭影子腔是廣泛流傳於通渭縣民間的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人偶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通渭影子腔起源於清代,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其曲目內容與民眾的現實生活密不可分,素材主要源於通渭當地的民間曲藝。通渭影子腔的唱腔高亢粗獷,悠揚婉轉,主要傳承方式為家傳。 [3] 
2014年11月11日,皮影戲(通渭影子腔)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91。 [4] 
中文名
皮影戲(通渭影子腔)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類別
傳統戲劇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申報地區
甘肅省通渭縣
非遺編號
Ⅳ-91

皮影戲(通渭影子腔)歷史淵源

通渭影子腔
通渭影子腔(2張)
據考證,通渭影子腔源於隴南影子腔,興起於清代康熙年間,通渭《劉氏家譜》中詳細記載有清代嘉慶初年劉純儒所創影子腔戲班事宜。 [3] 
清代嘉慶年間,民間藝人借鑑姊妹藝術並吸收民歌成分,使影子腔發展較快,圖案設計和雕刻藝術明顯改進,唱腔也逐漸豐富。 [3] 
清代末期,影子腔演變為一種獨立的地方劇種——通渭影子腔。 [3] 
民國時期,通渭縣全縣有皮影班40多個,全屬半農半藝,演出範圍輻射周邊各縣。 [4] 
中國解放以後,通渭影子腔戲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當時通渭縣全縣的皮影班大約有一百二十個左右(常河朱家坪二百多户人家中大都有皮影戲箱),活動正常的班子每年演出達二百多場次,活動範圍以通渭為中心,常擴大到會寧、定西、隴西、渭源、甘谷、式山及臨夏、青海的部分地區。 [5] 
1964年,通渭縣文化館組織專人對通渭影子腔的影人制作、表演技巧、音樂伴奏等方面進行了整理、改革,用通渭影子腔演出了皮影現代戲《買女》《奪印》《決不是小事》等,並在部分表演特技方面作了一些改進與突破,使影人在原來只能活動兩手的基礎上進步能張咀動眼,抬腿走路。 [5] 
“文化大革命”時期,通渭影子腔被誣為“四舊”推入“橫掃”之列,戲箱被沒收燒燬,藝人被批鬥遊街。 [5]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後,通渭影子腔得以恢復和發展,其常活動的戲班有45班,總人數226人,僅1983年一年演出1252場次,觀眾達37560人次。 [5] 

皮影戲(通渭影子腔)文化特徵

皮影戲(通渭影子腔)唱腔板式

通渭影子腔 通渭影子腔
通渭影子腔為板腔體結構,其主要板式的音樂以兩句或四句唱詞為基本形式(稱“兩句串”或“四句串”,可根據需要在其後加入音樂伴奏的“過門”),隨劇情變化和情緒需要,旋律形態也不斷變化,以適應不同情感表達的需求。 [1] 
通渭影子腔的基本板式有慢板、陰司板(是慢板的一種特殊變體)、流水板、飛板、道情以及散板類型的尖板、滾白,其中,慢板、流水板高昂低迴跌宕起伏、變化豐富,對情感的表達有較大的伸縮性;飛板節奏緊湊,速度較快,適於表現較為激烈的情緒;道情長於敍述,後有幫腔襯托氣氛;陰司板較為婉轉;尖板高亢。具有較強的情感衝擊力;滾白悲切哀怨、節奏自由,是接近於誦白的哭訴。此外,通渭影子腔的板式還有用於唱腔結尾或過渡的送板、欄板、留板、簧板、叫板,其中,送板,用於唱腔結尾,表示送人物下場;欄板,用於人物上場;提板,用於各板式唱腔在節拍中結束並不再保留伴奏音樂時;留板,用於唱段末尾以散板形式結束,隨後往往還接有其他唱腔並保留伴奏音樂的過渡時;簧板,末尾句有幫腔的散板;叫板用於唱腔之前,其詞非唱腔正詞,往往是稱呼語、感嘆語等構成的短小散板。通渭影子腔各種板式經不同的組合、運用不同的變化加上各板式拖腔處富有特點的幫腔,可表現較為豐富的情感內涵。 [1] 

皮影戲(通渭影子腔)唱詞特點

通渭影子腔的唱詞結構與格式,基本同於秦腔,主要有三種格式:第一種為慢板、陰司板,由每句十言組成的上下句唱詞;第二種是流水板、飛板,由每句七言組成的上下句唱詞;第三種是説唱形式板式“滾白”,無固定字數限制的唱詞。無論那一種唱詞結構格式,都要依從“唱詞人腔、吐字入韻、行當人板、説唱入曲、旋律入味、方言入調、依字託腔”的藝術要領。 [6] 

皮影戲(通渭影子腔)樂器樂隊

通渭影子腔 通渭影子腔
通渭影子腔的領奏樂器為二絃,20世紀50年代後逐漸為板胡所取代,其他的伴奏樂器則有二胡、三絃、笛子、噴吶等。通渭影子腔的樂隊一般只有五六人,所有打擊樂均由上述樂器的演泰者兼任,擔任演唱的“唱把式”一般也需兼任打擊樂器的演奏。在唱腔之外獨立運用的打擊樂與秦腔等戲曲大同小異,在唱腔中沿用民間較為獨特的漁鼓,大、小甩子(兩種不同形制的拍板),磬碗等作為擊節樂器。通渭影子腔在演出中還常常採用“倒影子”的形式,即在一齣戲的前半部演出時用秦腔音樂,後半部用影子腔音樂。 [1] 

皮影戲(通渭影子腔)代表劇目

通渭影子腔的常演劇目既有歷史故事劇,如《徵西川》《藥王孫思邈》《忠孝圖》《雙駙馬還朝》等;也有變換詭異的神話戲,如《西遊記》等;還有輕鬆幽默的小戲,如《王婆罵雞》《小寡婦上墳》《看燈》《打草鞋》等。 [3] 

皮影戲(通渭影子腔)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通渭影子腔是通渭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藴含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其語言形象生動,曲調優美動聽,內容情節感人,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3] 
傳承狀況
受社會轉型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趣味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通渭影子腔逐漸散失了觀眾羣,加上其自身缺乏創作,缺少傳承人,通渭影子腔的傳承面臨較大的危機。 [3] 
傳承人物
劉滿倉,男,漢族,2018年5月8日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皮影戲(通渭影子腔),甘肅省通渭縣申報。 [2] 
通渭影子腔傳承人劉滿倉 通渭影子腔傳承人劉滿倉
保護措施
1964年,通渭縣文化館組織專人,對通渭影子腔進行了整理,並於2006年出版了《通渭影子腔》。 [6] 
1978年,通渭縣文化館組織人員對通渭影子腔進行了錄音和蒐集整理,並編印了《影子腔音樂》。 [5] 
通渭縣借現代電器化發展的機遇,錄製了《通渭影子腔》VCD專輯演唱光盤。 [6]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通渭縣文化館獲得“皮影戲(通渭影子腔)”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皮影戲(通渭影子腔)項目保護單位通渭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1] 

皮影戲(通渭影子腔)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4年2月,通渭縣舉行了影子腔調演活動,此次調演活動共召集全縣10支隊伍參加,每隊參演30分鐘。 [9] 
2015年11月21日,通渭影子腔《藥王孫思邈》在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報告廳進行了表演。 [10] 
2018年2月,通渭影子腔在深圳大鵬所城糧倉皮影館進行了表演。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