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智

(清朝官吏)

鎖定
通智,滿洲正黃旗人,歷任內閣侍讀學士,大理寺卿,盛京工部侍郎,兵部左侍郎及尚書等職。雍正年間奉旨來寧夏開惠農、昌潤渠,並整修唐徠、漢延、大清渠,在寧夏水利發展史上做出貢獻。 [1] 
本    名
通智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滿族
主要成就
寧夏開惠農、昌潤渠,並整修唐徠、漢延、大清渠,在寧夏水利發展史上做出貢獻。 [1] 
旗    籍
滿洲正黃旗
官    職
兵部尚書

通智人物生平

清代前期青銅峽河西灌區銀川城“以北五十里,黃河與西河之間,南北百餘里,東西二三十里至四五十里不等,土地平坦,曠為牧野”,蒙古語名查漢託護(意為河灣牧地)。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甘肅巡撫石文焯等奏請,在查漢託護地方仿漢、唐諸渠,開渠建閘,引水澆灌,裕國利民。雍正四年二月(1726年3月)議政王大臣等議復,將隆科多、石文焯奏摺並地方畫圖一併交與大理寺卿通智帶往,同嶽鍾琪至查漢託護等處,照圖驗看,核議俱奏”。通智與督臣嶽鍾琪到實地按圖驗看後奏稱:“自查漢託護至石嘴子,築堤開渠,有地萬頃,可以招民耕種”,並請建城置縣設官管理。同年五月議政王大臣等議復,着通智留查漢託護地方,並着寧夏地方官單疇書與通智共同辦理開墾修渠事務。
大渠於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動工,至七年五月竣工,費銀16萬兩,渠成後命名“惠農渠”。以陶家嘴南花家灣為進水口,渠長150公里,口寬十三丈至尾收為四五丈,底深丈一二以至五六尺不等,高者窪之,卑者培之,引入西河尾並歸黃河”。渠上建進水閘及尾閘各1座,退水閘及暗洞各3座,架橋22座。渠兩岸俱夾植垂柳十萬株,其盤根可以固堤,其材可以供歲修。於渠之東循大河沿築長堤160公里,以防黃河泛溢危害渠堤。又於渠之西疏通西河舊淤175公里,以瀉漢、唐兩渠諸湖鹼水,惠農渠之東北隅,灘形廣闊,水難遍及,通智又將黃河支流六羊河(又名柳楊河)改造成渠定名昌潤渠,以佐惠農渠所不及,昌潤渠長55公里,於渠口建進退水閘,渠兩旁俱插柳秧,資其根力以固堤岸。
在惠農、昌潤二渠灌區內設新渠、寶豐二縣,分別於今平羅縣田州塔南建新渠縣縣城,惠農縣省嵬城西建寶豐縣縣城,設置文武官員,為鼓勵移民墾種,雍正六年十二月(1728年1月)諭令“廣行招募遠近人民,給以牛具籽種銀兩,俾得盡力開墾,給為世業”凡屬本籍之人,不論文武官員或現任,或家居,均得勇躍從事,急先墾種,不可觀望因循,耽延善舉”。乾隆三年十一月(1738年12月)甘肅巡撫元展成上報:新渠、寶豐二縣,雍正七八年實墾田地約74093畝。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時惠農渠已灌田271170畝,乾隆四十年(1775年)時昌潤渠已灌田101850畝,二渠合計灌田373020畝,惠農、昌潤二渠灌區已成“川輝原潤千村聚,野綠禾青一望同”的秀麗富饒地區。受惠人民為紀念通智開渠的功德,在新建堡寨命名時均加“通”字,如通昶、通貴、通成、通伏、通寧、通潤、通吉、通義等,號稱通八堡, 蓋欲使見其事,即如見其人也”。在灌區羣眾中流傳説,通智開成惠農渠後,沿渠設堡寨,均以“通”字命名,有人藉此向雍正皇帝奏本説通智把開渠的功德據為己有,是貪天之功,圖謀不軌。雍正聽信讒言,降旨把通智斬於惠農渠正閘橋處。通智蒙冤被殺,屍身不倒,監斬官回奏,皇帝也覺奇怪,不是冤案,焉有此怪象,遂封通智為唐徠、漢延、大清、惠農4渠總龍王,並在被殺處建廟塑像,規定4渠每年開水時先要到此祭奠總龍王,以慰忠魂。建廟祭祀確有其事。但考證歷史,通智開惠農、昌潤二渠後,又整修了唐徠等渠,雍正十三年八月(1735年)由兵部侍郎升為兵部尚書,並無冤殺之事。
惠農、昌潤二渠工程告竣後,通智又奉旨同光祿寺卿史在雍正八年五月(1730年6月)勘查大清、漢延、唐徠3渠水利事務,見三渠應行修浚之處甚多,唯唐渠尤甚,於是奏請先修唐渠,後修大清、漢延二渠。”同年十一月工部議復,應如所請。唐徠渠自青銅峽百八塔寺下,分河流為進水口,由大壩繞寧夏城,逾平羅,入於西河,綿延154公里,沿賀蘭山一帶田地,均資灌溉,雖例設歲修,而司其事者,多因循苟且,遂至閘座傾壞,渠身淤澄。通智等於雍*正九年二月二十日興工至四月十四日竣工放水。“計砌石加固迎水長三里另十丈,增建滾水石壩三十丈,改建退水閘3座,添木補修渠上橋17座,新建橋2座”,並砌底浚修渠身, 但淤者去之使平,薄者加之使厚,低者培之使高,窄者展之使寬,即渠內大坡,約下三四尺以至丈許,且將尾梢引入西河,水有攸歸,地也可墾”,又於正閘梭墩尾及西門橋柱上刻畫分數,測量水位,兼察淤澄,整修後的唐渠規模一新,渠流通暢,高下地畝均得澆灌。共灌原寧夏、寧朔、平羅縣田345780畝。 [1] 

通智主要成就

由於黃河含泥沙較多,每年灌溉之後渠道都要清淤,向來民夫挑渠取土只用鍬轉,一鍬之土需數人轉之方得達岸,通智讓改用背籠(亦名背篼) 由一人揹負遠送,用工少而取土多,鍬送費工之弊一空而洗”。又慮民夫歲修憚於深浚,以巨石鐫“準底”字樣埋於唐徠,漢延、惠農等渠“正閘及各測水處所之下,每年春工總以挑見此石為準”。由於渠道清淤徹底,水足流暢,故使得上中下游灌溉普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