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天岩石窟

鎖定
通天岩石窟,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西北郊, [1]  開窟造像從晚唐(846~907年)持續到北宋(960~1127年)。 [2] 
通天岩石窟分佈在忘歸巖、龍虎巖、觀心巖、通天巖、翠微巖五處,共有窟龕315個,題刻128處。龕形均為圓券形淺龕,造像題材多為燃燈佛、毗盧遮那佛、菩薩、羅漢等。 [2]  通天岩石窟現存唐朝至宋代的石龕279個,石刻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 [3] 
1988年1月13日,通天岩石窟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通天岩石窟
地理位置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西北郊
所處時代
宋至明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60元
著名景點
觀心巖
忘歸巖
龍虎巖
通天巖
編    號
3-0052-2-11
批准單位
國務院

通天岩石窟文物歷史

通天岩石窟開窟造像從晚唐(846~907年)持續到北宋(960~1127年)。 [2]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通天岩石窟

通天岩石窟文物特徵

通天岩石窟分佈在忘歸巖、龍虎巖、觀心巖、通天巖、翠微巖五處,共有窟龕315個,題刻128處。龕形均為圓券形淺龕,造像題材多為燃燈佛、毗盧遮那佛、菩薩、羅漢等。
觀心巖洞中有小洞,曾為王陽明講學之處,故名之。忘歸巖、龍虎巖共保存有十龕較為完好的羅漢像,均為一像一龕,面貌、動作、神態不一,形象生動,有的題刻名號。通天巖的造像集中在第129龕周圍,此龕龕形為三聯塔形大龕,中間一龕尖楣,左右兩龕龕楣上卷,龕內供奉毗盧遮那佛及其脅侍一文殊、普賢。主尊為毗盧遮那佛,肉髻螺發,面龐方中帶圓,身着雙領下垂式袈裟,胸前束帶,雙手於腿上持一法螺,結跏趺坐於蓮座之上。佛左側龕內為文殊菩薩,文殊高1.46米,頭戴花墅裝飾的寶冠,身着雙領下垂式袈裟,坐於青獅之上;右龕為普賢菩薩,共高1.6米,頭戴五佛冠,坐於白象之上,神情莊嚴。大龕周圍有百餘小龕,內有三百餘身羅漢像。
翠微巖亦雕造有較多的羅漢像,另有兩龕彌勒、如來像,雕鑿精細。此處造像均為民間信眾為祈福、超度而開,因而造像規模較小,多單龕單像,但雕刻水準較高,為中國東南地區難得一見的佛教石窟。 [2] 
通天岩石窟主要有四組造像:開鑿於唐代末年的8尊造像,開通天巖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兩尊觀音菩薩造像保存較好;位於通天巖山崖上,由五百羅漢拱衞着的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兩脅侍菩薩組成的北宋中期組羣造像,規模最大;開鑿於北宋後期,以僧人明鑑為主施造的單龕十八羅漢像,是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精華所在;開鑿於南宋初年,由虔朱氏在翠微巖施造的彌勒佛像等。 [3] 
通天岩石窟

通天岩石窟文物遺存

通天岩石窟是江西最大的石窟造像羣,現存唐朝至宋代的石龕279個,石刻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 [3] 

通天岩石窟主要景點

  • 忘歸巖
因為岩石橫空而出,形狀好似一頭巨獅,故而又稱為“獅巖”。山岩間有一個天然的石洞,每當盛夏酷暑,清風徐來,沁人心脾,令人留連忘返,故而稱“忘歸巖”。在巖壁之間有石龕造像和摩岩石刻。
  • 同心巖
在忘歸巖的東邊,巖壁間有明朝劉昭文書刻的“同心巖”三個字,還刻有龍虎造型。此處地勢平坦開闊,摩岩石刻和石龕造像依次刻於遊路一側的巖壁間。同心巖向前,就是通天巖。這裏山勢合抱,峭壁聳立,中有一洞,洞內一竅直通山巔,“通天巖”即由此而得名。宋代的著名學者陽孝本(1039~1122年)曾在此隱居。元佑九年(1094年),蘇東坡路經贛州,曾慕名拜訪陽孝本,二人一見如故,遂成至交。陽孝本死後葬於通天巖,後人在此立有“玉巖祠”,祠內供有蘇東坡、陽孝本的雕像。

通天岩石窟文物保護

1988年1月13日,通天岩石窟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通天岩石窟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通天岩石窟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西北郊。 [1-2] 
  • 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通天岩石窟:從贛州站出發,路程大約18千米,約需32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