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城縣博物館

鎖定
通城縣博物館,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民主路12號(南門體育館斜對面),佔地面積3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600餘平方米。是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1] 
建國初期,通城縣博物館為文化館下屬文物組。1985年10月,從文化館下屬文物組獨立出來,成立通城縣博物館。 [1]  截至2019年末,通城縣博物館藏品有2295件(套),其中珍貴文物32件(套)。 [2] 
中文名
通城縣博物館
地理位置
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民主路12號(南門體育館斜對面)
類    別
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六:8:00—17:00
門票價格
免費
館藏精品
徐壽輝統軍元帥印
創建時間
1985年10月
藏品數量
2295件/套(截至2019年末)

通城縣博物館歷史沿革

建國初期,通城縣博物館為文化館下屬文物組。
1985年10月,從文化館下屬文物組獨立出來,成立通城縣博物館。 [1] 

通城縣博物館場館佈局

通城縣博物館綜述

通城縣博物館佔地面積3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600餘平方米,分三層,共三個展廳,一個文物庫房,面積達300餘平方米。 [1] 

通城縣博物館展廳

  • 基本陳列
通城縣博物館為綜合性地方博物館,主要是通史陳列,陳列內容有歷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三大系列為主,陳列面積有200餘平方米。主要陳列文物有石器、陶器、瓷器、青銅器、漆木器、木雕、竹雕清代工藝品,主要是以櫃形式進行陳列展示。 [1] 
《通城精品文物展》:通過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青銅器、金銀器、陶瓷、銅鏡、歷史名人等內容,展示通城文化的獨特魅力。
《順軍、闖王李自成文物專題展》:主要以實物和圖片相結合,共展出文物、文檔近千件,是集通城縣史志、文博愛好者30年來的發現和考證。 [4] 
  • 專題陳列
1987年,通城縣博物館舉辦《通城縣社建文物展覽》。
1998年、1999年,通城縣博物館舉辦《縣史縣情愛國主義教育展覽》。
2004年、2005年,通城縣博物館舉辦《黨員愛國主義先進性教育展覽》,並在通城縣各地鄉鎮進行巡展。 [1] 

通城縣博物館館藏文物

通城縣博物館綜述

通城縣博物館藏品主要通過徵集、考古發掘、收購等途徑取得;文物藏品分為傳世文物、出土文物和革命文物及民俗文物,主要有石器、陶瓷器、青銅器、鐵器、木雕、石刻、金銀器、玉器、錢幣等; [1]  截至2019年末,通城縣博物館藏品有2295件(套),其中珍貴文物32件(套)。 [2] 

通城縣博物館重要藏品

通城縣博物館重要藏品有徐壽輝統軍元帥府印、唐代漆缽、通城縣印(清道光),宋、明時期象牙朝易:鎏金銀鳳冠、元代龍泉窯雙魚洗。 [1] 
徐壽輝統軍元帥印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徐壽輝政權銅印,屬國家一級文物,外圓內方,直徑13釐米,厚1.1釐米,通高9釐米,重1.5公斤。印面四角陽刻雲紋,印文篆刻“統軍元帥府印”,印背手柄兩側陰刻兩行楷書,右為“統軍元帥府印”。1979年9月9日在四莊鄉上坪村麻鴨窩出土。徐壽輝農民政權印在中國已發現3方,唯此方印最大、最完整。 [4] 

通城縣博物館藏品保護

通城縣博物館建有文物庫房和相應的保護設施,嚴格按照《藏品管理法》進行各項管理,並建檔立卡,配備專職文物庫房管理員,進行24小時監控值班,重要文物展出之後入保險櫃進行保管。 [1] 

通城縣博物館相關景點

通城縣博物館是通城縣縣城主要景點是部分古代文化遺蹟及文物的保護和陳列。主要有五大歷史名勝古蹟:堯家林文化遺址、五代三關、靈官橋、徐壽輝統軍元帥印、李自成墓。 [3] 
堯家林文化遺址
堯家林文化遺址位於麥市鎮陳家段村堯家林,遺址面積3萬平方米。1980年4月武漢大學歷史學考古專業78級覺中區博物館、通城縣文化館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局部發掘,開5×5米探方4個。文化層厚約1.2米出土器物有石器和陶器300餘件,屬典型龍山文期遺存。獲石器200餘件,復原陶器70餘件。石器有斧、鋤、刀、鑿、鑽、等,陶器有鼎、鬲、盤、豆、紡輪等,均屬龍山文化。距今有五千年曆史,為通城縣迄今發現最早的古文化遺存。該遺址為研究石器時代聚落址的分佈及瞭解當時人類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五代三關
五代十國後期,通城地屬南唐,境西、南與後周交界。西建有雁門關,在北港鎮雁門村,界湖南嶽陽;保定關,在馬港鎮寺前村,界湖南嶽陽;南建有天嶽關,在黃龍林場,界湖南平江。南唐保大十四年(後周顯德三年,956年)二月,後周南面行營統領兼中書令王逵率部隊從嶽州攻南唐,繞過雁門關、保定關,奇襲地形最險的天嶽關,殲南唐守軍3000餘人。三關在咸豐年間重修,均較完整。雁門關在1995年7月洪水中損壞,村民袁金娥捐資萬元修復。
靈官橋
靈官橋位於馬港鎮靈官橋村三組,靈官橋又名招賢橋,黃庭堅第八代孫黃子賢始建於南宋景定五年,清乾隆年間鄉紳楊品乾、楊明顯、楊子常住持大修。橋西北至東南向跨於陸水上游支流,用條石拱砌置單孔石拱橋,橋長20米、寬4.5米、高8米、孔跨12.5米。橋面中部平橋欄用長條石堆砌,兩端各有六級石階上至橋面。該橋為研究我縣宋代拱橋的形制特徵、修造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位於通城縣九宮山南麓。《明史》及舊志均載:李自成“以袞冕之禮葬于山下”。民國十五年(1926年),郭沫若率軍北伐,到此憑弔。1955年,通城縣人民委員會在原址重修其墓,陰刻郭沫若親筆所題“李自成墓”5字,墓東側刻郭沫若所撰墓誌,西側為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題詞。全墓用石塊砌成,雄偉挺拔。1997年因公路改造南移500米重修。 [4] 

通城縣博物館文化活動

  • 學術研究
科研實施:通城縣博物館有電腦3台,打印機1台,數碼相機、DN攝像機各一台。
科研成果:1982年,通城縣高衝錢塘山二號漢墓報告在《江漢考古》2000年第2期刊載,為研究鄂東南漢代墓葬的形制特徵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1] 

通城縣博物館榮譽稱號

通城縣博物館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5] 

通城縣博物館機構設置

  • 單位性質
通城縣博物館是社會公益性國營文化事業單位。 [1] 
  • 經費來源
通城縣博物館經費來源於地方財政差額撥款。 [1] 
  • 機構設置
通城縣博物館設有館長室、辦公室、文保業務科、安全保衞科。 [1] 
  • 人員編制、組成
通城縣博物館在編人數7人,中級職稱3人,初級管理員4人。 [1] 
  • 觀眾接待
通城縣博物館年接待觀眾人數約5000人次。 [1] 

通城縣博物館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通城縣博物館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民主路12號(南門體育館斜對面)。 [1]  [4] 
  • 交通信息
從通城縣人民政府自駕出發前往通城縣博物館約0.7千米。
  •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六:8:00—17:00。 [4] 
  • 門票信息
免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