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啓運河

鎖定
通啓運河 [2]  [5]  ,《南通縣誌》《海門縣誌》稱通啓河 [3]  [6-7]  ,江蘇省南通市內的通江河道,西起南通市崇川區營船港,東至啓東市近海鄉塘蘆新閘,全長93.39公里。 [3]  流經南通市崇川區、通州區、海門市、啓東市,流域總面積1982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96萬畝 [5]  ,是南通市和沿海開發重要的區域性引排骨幹河道之一。與新江海河、滸通河、燈杆港、靈甸河、圩角河等支河相交叉。開挖於20世紀50年代 [7]  ,自新三和港至塘蘆港新閘出口,於1978年新闢。 [5] 
長江口處建有營船港閘,入海口建有塘蘆港新閘。不僅承擔了兩岸農田抗旱防澇的職能,也為航運、工商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2] 
中文名
通啓運河
外文名
Tong-Qi Canal
別    名
通啓河
所屬水系
長江水系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通市
流經地區
南通市崇川區、通州、海門、啓東
發源地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營船港
主要支流
新江海河、滸通河、燈杆港、靈甸河、圩角河
河    長
93.39 km [3] 
流域面積
1982 km² [5] 
平均流量
278 m³/s
落    差
5.5 m
入海口
江蘇省啓東市塘蘆港閘

通啓運河幹流概況

通啓運河的位置及河道走向 通啓運河的位置及河道走向
通啓河西起南通市崇川區營船港,經崇川區、通州區、海門市、啓東市,東至啓東市近海鄉塘蘆港新閘,全長93.39公里 [3]  (一説90.72公里 [5]  )。1958年春規劃定線,全河流經南通、海門、啓東三縣,流域總面積1982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96萬畝。 [5] 
其中,在南通市轄區境,通啓運河穿越崇川區、通州區(原南通縣),長14.39公里,其中與海門市交界河段長1.35公里,經小海、張芝山、川港3個鄉鎮,流域面積133.8平方公里。1988年查測14.39公里河段,平均每米河岸坍方28.9立方米,河牀淤方61.9立方米,河槽容蓄量比設計容蓄量在常水位時減少36.18%,在低水位時減少47.69%。 [7] 
在海門市,通啓運河流經42.2公里,河道底寬15米,底高程-0.74米,比坡1:2.5,面寬43~48米,流經天補、德勝、瑞祥、平山、常樂、麒麟、六匡、悦來、萬年、三陽等12個鄉鎮。流域面積386.67平方公里,灌溉耕地面積56.75萬畝。 [6] 
在啓東市,自啓海交界處向東至塘蘆港新閘,流經王鮑鎮、合作鎮、南陽鎮、近海4個區鎮,全長32.7公里 [1]  (一説長31.65公里 [5]  ),灌溉面積103.5萬畝。 [1] 
通呂運河長江口營船港 通呂運河長江口營船港
通啓運河崇川區小海街道一段 通啓運河崇川區小海街道一段
海門市南星鎮段 海門市南星鎮段
通啓運河啓東王鮑鎮段 通啓運河啓東王鮑鎮段
通啓運河啓東近海鎮段 通啓運河啓東近海鎮段
通啓運河在啓東塘蘆港新閘入海 通啓運河在啓東塘蘆港新閘入海

通啓運河水文特徵

通啓運河為人工控制河道,按入海口的塘蘆港新閘設計要求,排澇範圍397平方公里,平均排澇流量278立方米/秒。 [4]  到1987年末共引江水34.9億立方米,排水7.87億立方米。 [9] 

通啓運河主要支流

新江海河,南起海門市江心沙農場新江海河閘出口處 [7]  ,北至如東縣十六總附近通黃海,在川江鎮北與通啓河交叉。全長80公里。工程於1976年冬開工,僅施工江心沙至通呂運河段26.91公里,引航道3.6公里。完成土方1458.63萬立方米,投工749萬個,投資478.59萬元。底寬60~30米,底高負3米。灌溉37萬畝,排澇247平方公里。 [3]  新江海河主要是補充通啓河向海門、啓東2個縣(市)輸送長江水源,對溝通南北、發展航運事業也有利。1988年查測20.15公里河段,平均每米河岸坍方26.6立方米,河牀淤方76.9立方米,河槽容蓄量比設計容蓄量在常水位時減少26.65%,低水位時減少33.63%。 [7] 
滸通河,又名三尖嘴港,清代形成,民國13年(1924)進行局部地段疏浚,民國25年繼續疏浚,北起海界河,南至長江邊,因經過滸通鎮得名滸通河,長11公里:1949、1952、1955年分段進行疏浚,完成土方30.04萬立方米。1960年,裁彎取直,完成土方56.48萬立方米。1965年完成疏浚土方57.03萬立方米。1966年建滸通港閘。1977年3~4月,將河道從滸通港閘往南延伸6公里,接通長江,並向北疏浚到12號橫河口,共完成土方90萬立方米。1979年,疏浚12號橫河至通啓河段,出動8000民工,完成土方15.9萬立方米。1988年3月,疏浚三星提水站至通啓河段,使用12台套水力衝挖機組施工,完成土方5.1萬立方米,河道底寬5~10米,底高程0.5~0米,比坡1:2.5~1:3。1990年,此河全長20.44公里,流經三星、天補、三和3個鄉和縣棉花原種場,流域面積82.5平方公里,灌溉面積7.13萬畝。 [6] 
廟橋豎河,通啓河~通甲河,河長7.89公里,流經張芝山、小海、先鋒、姜灶,1924年挖,1954、1960年疏浚。 [8] 
天星橫河,新江海河~南通市區通啓河,河長15.64公里,流經南興、張芝山、竹行,1962年拓浚,1986年整治。 [8] 
圩角河,北起海界河,南至長江邊,海門鎮以北段原稱七案豎河,民國9年(1920)和民國13年,圩角河局部地段進行疏浚,1949年、1952年兩次疏浚,完成土方38.13萬立方米,1958年全線拓浚,並開鑿繞海門鎮段,發動9個鄉、鎮8600民工施工,完成土方181萬立方米,並建成圩角閘.1986年12月,使用14台套水力衝挖機組疏浚通啓河至海門河段,完成土方19.8萬立方米。1987年11月,使用15台套水力衝挖機組疏浚12號橫河至長江口段,完成土方33.2萬立方米。1990年,形成全長17.98公里,穿越德勝、新海、秀山3個鄉和海門鎮,流域面積91平方公里,灌溉耕地面積7.54萬畝,河道底寬8"24米,底高程0.5"0米,比坡1:2.5~1:3。 [6] 
青龍河,清代形成,北段原稱川洪河。民國9~19年(1920~1930),局部地段進行疏浚。民國25年,全長12.25公里,北起老運河南側四楊壩,南至長江邊。1952、1955年,進行疏浚,完成土方84.71萬立方米。1974年9~10月,發動1.5萬民工,對通啓河以南地段進行拓浚,完成土方88.9萬立方米。1986年10~12月,在通啓河以南段用1條挖泥船和14台套水力衝挖機組進行機械疏浚,完成土方26.6萬立方米。1990年,全長18.89公里,流經國強、四甲、平山、常樂、廠洪、三廠、青龍港等7個鄉(鎮),流域面積62.36平方公里,灌溉面積5.26萬畝。河道底寬5~10米,底高程0.5~0米,比坡1:2~1:2.5。 [6] 
大洪河,北段原稱西頭匡河,清代形成,民國23年(1934),經省核准開鑿入江。北起海界河,南至長江邊,長13.5公里。解放後,於1949、1950、1953年分段疏浚,完成土方13.82萬立方米。1956年12月~1957年1月拓浚,完成土方61萬立方米,建大洪港閘。1968年12月~1969年1月,為形成溝通南北兩大水系之間的水上交通,將大洪與三餘豎河銜接,並延伸至四甲套閘。動員5000民工施工,完成土方24.72萬立方米,全長14.79公里,流經四甲、平山、常樂、廠洪4個公社,流域面積69.66平方公里,灌溉面積6.19萬畝。河道底寬5~10米,底高程0.5~0米,比坡1:2.5。1973年冬,對青東河以南段進行疏浚,由麒麟公社2000民工施工。1982年12月~1983年1月,對通啓河至四甲套閘段拓浚,發動5個公社8000民工,完成土方43萬立方米。 [6] 
大新河,南段原名新港,中段原名東頭匡河,清代形成。民國25年(1936),自新崇海鎮至海界河長8.5公里。1949、1952年,全線兩次疏浚,挖土28.85萬立方米。1956年,從長江邊至海界河段長11.4公里的河道進行拓浚,完成土方116.9萬立方米,並建大新港閘。1966年,青東河以南段進行疏浚,出動8000民工旋工,完成土方31.5萬立方米。1971年,將通沙河至海界河段2公里作為通啓河拓寬(即兩河共用)。1974年11月~1975年1月,將大新河延伸至餘東鎮南首,長6.56公里,由1萬民工施工,完成土方50萬立方米。1979年9~10月,對大新閘至通啓河之間6.7公里河段進行疏浚,組織11個公社1.3萬民工施工,完成土方50萬立方米。1990年,河道北起餘東鎮南首,南至長江邊,全長15.13公里,流經餘東、樹勳、麒麟,六匡、湯家5個鄉(鎮),流域面積146.27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4.87萬畝。河道底寬8~-24米,底高程0.5~0米,比坡1:2.3~1:3。 [6] 
靈甸河,南段原稱靈甸港河,牌位鎮以北段稱十三匡河,東折經通沙河向北至海界河稱十四匡河,清代形成。民國25年(1936)全長12.05公里。1949、1951、1953年,分段疏浚,共完成土方43.6萬立方米。1956年,完成土方194.39萬立方米,建靈甸港閘。1969年9~10月,對通沙河以南段進行疏浚,組織悦來區6個公社1.6萬人施工,完成土方38.83萬立方米,河道北起通啓河,南至長江邊,全長14公里,流經悦來、三陽、臨江3個公社,流域面積145.27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3.23萬畝。河道底寬12~-24米,底高程0米,比坡1:3。1989年12月~1990年2月,用20台套水力衝挖機組,分兩期進行疏浚,完成土方28.7萬立方米。黃家港河清代形成。民國25年(1936),長6公里。1956年,縣人民委員會組織民工疏浚,完成土方1.13萬立方米。1970年,將其裁彎取直拓浚,完成土方86萬立方米。1987年6~9月,使用16台套水力衝挖機組,分兩期將全河疏浚,完成土方33.2萬立方米.河道北起通呂運河,南至通啓河.全長10.43公里,流經劉浩、包場,萬年,海洪等4個鄉(鎮),流域面積89.52平方公里,灌溉面積7.96萬畝.河道底寬8米,底高程0米,比坡1:2.5。 [6] 
燈杆港,白海界河向南經通啓運河至燈杆港閘,全長12.3公里。為燈杆港閘配套幹河。原燈杆港入內稱永濟河,又北稱寬心河,但兩河未接通。1954年春,疏浚永濟河,自三傑村至川洪港段,長8.8公里,以底寬3米,面寬14~18米,河底高1.3~2.18米的標準疏浚。1958年燈杆港建閘,利用燈杆港、永濟河、寬心河統一拓浚,局部改道而統稱燈杆港。 [5] 
紅陽河,為並港建閘配套河。南自紅陽閘,北至蒿枝港,長25.85公里。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1966年5月,經南通地區軍管會批准,動用縣財政上年結餘經費21萬元興辦,同年9月組織3.47萬人,利用新和港、營房港、三丫支港老河統一拓浚,局部截彎取直,改道而成,全長17.7公里,挖土139.87萬立方米。以底寬5米,底高-0.3米,比坡1:2.5,面寬28.5米的標準竣工。1984年春,新開鑿通啓河至海界河段,長6.9公里,挖土33.0萬立方米。全河在協興河以南,河牀底寬13~22米,河底高0.0米,比坡1:2~1:2.5;協興河以北,河牀底寬4~6米,河底高0.5米,比坡1:2。 [5] 

通啓運河治理開發

通啓運河河道整治

通啓運河於1958年冬開工,挖成南通縣營船港至海門市長春鎮段。1959年冬完成南通縣境內營船港至豎石河段。1971年冬開挖至啓東市三和港。1978年春完成三和港至塘蘆港段,至此全線貫通。歷次開挖土方2078.82萬立方米,投工1711.78萬個,投資619.14萬元。河牀底寬65~15米,底高負3~-2.5米。灌溉100萬畝,排澇530平方公里。 [3] 
全河由南通、海門、啓東三縣分期施工。第一期工程:豎石河以西段,長13.23公里,於1959年春季竣工f第二期工程豎石河以東至新三和港段,長50.15公里,於1971年施工,其中豎石河至長春鎮段,在1958年已動工原河線基礎上擴浚;長春鎮以東,利用老界河裁彎取直,經鳳凰橋、南星鎮至燈杆港向南2公里,再經王鮑、聚南兩公社交界的通沙河至新三和港,大部分利用老河拓浚。第三期工程:自新三和港至塘蘆港新閘出口,於1978年新闢。 [5] 
原南通縣境內段,1958年12月1日和28日,豎石河至常興鎮段25.06公里、豎石河至營船港段11.48公里,分別由海門市出征民工2.26萬人和南通縣出征民工4377人施工,至1959年2月5日和5月20日先後停工。1959年11月28日,豎石河至營船港口段15.77公里,由南通縣2.3萬民工繼續施工,1960年4月10日完工。至此,流經南通縣境河段挖成。河牀竣工標準:底寬15~30米,底高-2.5米,邊坡1:3~1:4。1971年冬,自豎石河向東進行疏浚整治。 [7] 
啓東段,1978年續建新三和港東段入海工程,負責施工紅陽河以東段,長21.54公里,組織12.05萬人,挖土567.55立方米,實做340萬個工日。本縣境內河段,河底高負1.24米,邊坡1:4,底寬:頭興港以西為15米,頭興港至桃花洪為20米,桃花洪至六堤界河為30米,六堤界河至北合興方河為45米,北合興中心方河至塘蘆港新閘為65米。 [5] 
2022年,通啓運河(海門界—黃海)治理工程總投資1.45億元,按照20年一遇的防澇標準實施整治。主要建設內容為疏浚河道10.85公里,新建護岸52.244公里,拆建下河踏步59座,接長現狀排水口39座等,總工期13個月。 [1] 

通啓運河河道建築

塘蘆港新閘 塘蘆港新閘
塘蘆港新閘,位於啓東市近海鄉,是通啓河排澇人海口門。閘共7孔,中孔寬9米通航,邊孔每孔寬6米,總孔寬45米。閘底高程負3.0米,閘頂高程7.0米。閘上設公路橋,北岸設魚道。通航孔下扉門為鋼閘門,上扉門為鋼絲網波形面板閘門。排澇孔採用雙曲扁殼鋼絲網面板閘門。油壓啓閉,集中控制。1978年4月12日開工,同年7月20日竣工。完成土方32.45萬立方米,石方7761立方米,混凝土方5292立方米。投資177.72萬元。排澇範圍397平方公里,平均排澇流量278立方米/秒。 [4] 
長江口的營船港閘(通海閘) 長江口的營船港閘(通海閘)
營船港閘,位於南通市崇州區(原通縣新開鄉)永興鎮北500米,共5孔,總孔寬22米。閘底高程負2.5米,閘頂高程為6.54米。閘上設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木閘門,手搖齒杆啓閉機。1959年11月22日開挖閘塘,1960年10月23日建成放水。完成土方29.11萬立方米,石方6634立方米,混凝土方3383立方米。實支經費92.72萬元。1964年6月改為電動啓閉。1972年改裝油壓啓閉,並將4孔木閘門改裝為鋼絲網面板門。灌溉面積23.2萬畝,排澇範圍133平方公里。到1987年末共引江水34.9億立方米,排水7.87億立方米。 [9] 
參考資料
  • 1.    通啓運河啓東段開始整治  .中國江蘇網[引用日期2022-09-30]
  • 2.    通啓運河啓東段開始整治  .中國江蘇網[引用日期2023-10-22]
  • 3.    南通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南通市志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0 : 445
  • 4.    南通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南通市志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0 : 451
  • 5.    啓東縣誌纂委員會 .啓東縣誌 . 中華書局 . 1993 249-250
  • 6.    海門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海門縣誌 .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240-243
  • 7.    南通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南通縣誌 .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6 : 287
  • 8.    南通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南通縣誌 .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6 : 290
  • 9.    南通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南通市志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0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