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途径
- 外文名
- way/channel
- 词 性
- 名词
- 拼 音
- tú jìng
- 近义词
- 门路、渠道
- 语 种
- 汉语
词源发展
播报编辑
"途径"由"途"(道路)与"径"(小路)两个语素并列构成,体现汉鸦背充民族通过具象路径引申抽象方法的思维特征 [1-2]。清厚坑盛代戏剧家李渔在《验辣灶玉搔几才骗付头体嚷邀·缔盟》中首次以"借为途径"的表述确立埋旬兵了该词的比喻用法。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词语开始广泛应用于外交谈判、学术研究等专业领域 [1]试船。
语言学家曹春静2007年的研究表明,当代汉语词语府旬模的形成途径主要包括"新造"和"引进"两种方式,与社会语言需求密切相关。
文献例证
播报编辑
历代文献中呈现清晰的语义演变脉络:
- 清代《玉搔头·缔盟》:"即当借为途径"(人际交往方法) [1]
- 1987年版《现代汉语词典》:"赚钱的正当途径"(方法论意义) [1]
- 2007年学术论文:"词语模形成的两条途径"(系统化方法论)
- 2023年外交文告:"对话途径保持畅通"(制度化沟通渠道) [1]
在语料库检索中,该词在政论文本出现频率为0.87‰,显著高于小说文本的0.12‰,印证其作为正式用语的语体特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