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逍遙遊

(時永華裝置作品)

鎖定
《逍遙遊》是作者於2017年4月於個人藝術工作室實施的作品,作品由八個部分在空間中按順序呈現。分別為:《柏拉圖走入走出洞穴》、 《前現場(剝洋葱——我們能承受與不能承受的矛盾)》、《事實》、《耳膜——日常》、《錯誤記事》、《不可能的圖示》、《逍遙遊》、《剝洋葱—我們能承受與不能承受的矛盾》。
中文名
逍遙遊
作    者
時永華
創作年代
2017年
分    類
裝置藝術
藝術風格
當代藝術
材    料
綜合材料、裝置、燈光、聲音、多媒體

逍遙遊主要作品

《逍遙遊》系列作品
作品名稱
作品圖
作品信息
《柏拉圖走入走出洞穴》
《柏拉圖走入走出洞穴》 《柏拉圖走入走出洞穴》
裝置、白紙、鐵絲/280cmx270cm、280cmx270cm 、 180cmx170cm (尺寸可變)/2017 年
《不可能的圖示》
《不可能的圖示》 《不可能的圖示》
布面油畫/2017年
《逍遙遊》
《逍遙遊》 《逍遙遊》
裝置、保鮮袋、led顯示屏、鐵網、魚線、紅外線/520cmx300x300cm(尺寸可變)/2017年

逍遙遊藝術賞析

逍遙遊作品意義結構由八部作品整體呈現的意義聯繫、斷裂、矛盾的相互關係構成,以及觀者在空間中個體意義和集體經驗在空間中與作品同構新的聯繫。整個過程呈現意義的消解、重構、矛盾、多項結構關係、精神解構、日常性、混雜性、在場的相互關係或是被割裂的關係。
作者以八個部分內容構成作品《逍遙遊》,作品中出現的日常錄音、顯示屏滾動閃現的,從莊子逍遙遊羅列出來的量化數字、白紙構築的柏拉圖洞穴等內容,試圖構築作品邏輯在語義結構上的聯繫、斷裂及與整體的關聯,並置出個體經驗與集體的聯繫,在場性、日常與精神的矛盾、重構等內容。

逍遙遊創作背景

《逍遙遊》八個部分的內容分別為:
《柏拉圖走入走出洞穴》由柏拉圖洞穴理論呈現着走入與走出洞穴的雙重現實矛盾。因為兩頭都呈現的亮光、現實性,把對於未知的恐懼、回望的勇氣壓縮回個體停滯的中間地帶。這個部分用白紙做成紙牆來封閉空間入口。
《前現場》呈現着視覺上的某種被迫接受的結果,其中在呈現形式結構上紙、自願、破裂、外力、隔閡等方面,使其與第一部分《柏拉圖走入走出洞穴》呈現着某種聯繫。每天在空間裏像貼膏藥一樣往牆上貼白紙。其與最後部分視頻《剝洋葱——我們能承受與不能承受的矛盾》在語義結構上卻呈現着矛盾,視頻是把貼和撕掉白紙的視頻同時並置播放。
《事實》在鋼鐵絲網、質地的冰冷、迷離的視覺、自然呈現的結構中,呈現一種沒有温度、隔離的事實。在空間中放置一整圈鋼絲網。
《耳膜——日常》是從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之間,陸陸續續隨機的錄製公共空間裏的日常聲音、雜音,構成日常可讀與不可讀的聲音與空間的混雜。
《錯誤記事》是一個局部正確,整體錯誤的記事過程,記錄伴隨整個作品《逍遙遊》實施過程。在實施逍遙遊的過程中,沒吹起一個保鮮袋,便在紙上畫正字。
《不可能的圖示》由一些了小畫幅作品呈現,這些作品是着手準備所有作品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某些碎片意義的繪畫圖像。因為是碎片式的呈現,使其與整體呈現若即若離的關係,有時在意義結構上是出走的狀態。
《逍遙遊》呈現一種相對精神上的極度純化、抽離現實的狀態,是由1467個裝着空氣的保鮮袋、led顯示屏、鐵網、魚線、紅外線。從超現實角度重新對莊子《逍遙遊》(正文1467個字)進行的解構,逍遙遊的字體意義猶如漂浮在空中的氣流、雲朵。碎片化的文字(保鮮袋、空氣)被鉗制於led顯示屏文字的滾動,不斷重塑意義。
《剝洋葱——我們能承受與不能承受的矛盾》是最後一部分內容由一個視頻呈現,內容上兩個反覆的結構,構築一種矛盾關係。

逍遙遊藝術家簡介

時永華 [1]  苗族,1986年出生於湖南湘西,2005—2013四川美術學院本科、碩士,2014至今任教於貴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