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燈

鎖定
送燈,又稱送花燈,中國傳統民俗。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2]  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河南信陽一些地區在元宵節送燈給逝去的先人,以表達哀思和祝願,是當地祭祀先人的一種傳統習俗。
中文名
送燈
類    別
中國傳統民俗
釋    義
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元宵節祭祀先人
寓    意
以求添丁吉兆,燈與丁諧音

送燈做燈方法

女兒出嫁後,逢第一個燈節時,大都在農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期間,母家要送各式花燈給女兒女婿,一般送大宮燈一對,如果女兒已懷孕,還要送小燈籠兩對,並配上點到落燈時的蠟燭。
送燈送到祖靈位 送燈送到祖靈位
送宮燈是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幸福美滿;送小燈籠是祝願女兒孕期平安。女兒出嫁後的第一個冬天,母家怕女兒在婆家受凍,有送炭基、火盆、火爐等禦寒用具給女兒、女婿的風俗。
元宵節這天,民間家家户户用麪糰做成各種形狀的燈,如碗燈,上粗下細中間有碗的倒掛金鐘燈,形如酒杯的酒盅燈,形似花瓶的瓶燈等等。做好後放在蒸籠裏蒸熟,出鍋冷卻後將燈中倒入豆油,放上燈捻,到用時點燃。為了使燈具有不同的顏色,人們使用不同的麪粉來製作,用玉米麪做成的燈金光閃閃,所以叫“金燈”;用小麥麪粉做成的燈白盈盈的潔淨,所以叫“銀燈”;用蕎麥麪做的燈黑拗助的結實,所以叫“鐵燈”;還有用彩紙糊成的各種燈,燈中放小蠟燭,五彩繽紛,非常好看;還有用玻璃片拼成的玻璃燈,在玻璃面上貼上各種彩色人物花鳥剪紙,蠟燭光一照,極富美感。 [1] 

送燈送燈方式

送燈 送燈
將這些燈做好後,在日落星出前開始點燈。先送到祖靈位上,祈求祖宗顯靈保佑家人一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到天地、灶神牌位上,以求神仙賜福家人;又送到倉庫、牛馬圈、井台、碾房等處,以求五穀滿倉、牛肥馬壯,打水平安、糧食常吃常有;最後送到大路口,祈求出入平安,家來四面八方客。最後由每家的長房長子用筐挎着面燈和別的燈送到祖墳上。往祖墳送燈時,見到熟人不能説話,只能點頭示意,以示祭典祖宗的嚴肅、心情的沉重。到墳前點燈時,不能借火柴用,人們認為借火點燈意味着自家的日子過不起來,日子不紅火。給祖墳送燈如果使用蠟燭,則必須是紅色或黃綠色的蠟燭,忌諱點白色蠟燭。因為白色蠟燭叫“大白杆”,忌點白色蠟燭是為了避免下輩子有“光棍”(即男孩子娶不上媳婦)之災。墳前一般送金銀燈,讓祖宗在陰間金銀常有、榮華富貴。將墳前金銀燈放好後,用事先帶好的油拌穀糠,將祖墳圍成四方形,西南角留一缺口為門,在門口放一盞鐵燈。這時,在上風口將油穀糠點燃,立時形成一條火龍,俗稱火龍燈,意為祖墳有龍圍繞、守護,風水好,吉利。最後將門口的鐵燈點燃,為祖宗靈魂上西天大路照路。

送燈正月十五送燈

在墳頭給祖先送的燈
在墳頭給祖先送的燈(2張)
河南信陽市光山縣商城縣新縣(除箭廠河,郭家河等地外)、潢川縣(西南部)一帶有正月十五到自家祖墳給逝去的先人送燈的習俗,每到這一天,不管離家有多遠,人們都會想方設法回到家,就是為了在先人墳前送上一盞燈,祭奠先人,表達對先人的緬懷和感恩。
當地有“正月十五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燈”的説法,就是過年可以不回,但正月十五必須回,可見送燈的隆重。十五這天,不管離家多遠,遠在外地他鄉的遊子都要回到家鄉,中午吃團圓飯,晚上送燈。如果哪家祖墳沒有人送燈,就説明這家人沒有後人了,這是每家人都忌諱的。
十五送燈是光山縣、商城縣等周邊一帶地區獨有的漢族傳統民間習俗,每年的這一天,家家都帶着孩子在天黑前趕往親人的墳墓前,先將墳前後的雜草、樹枝清除,插上三至四支竹籤,圍成燈罩大小,在中間插上一支蠟燭,罩上燈罩。待天快黑時,點着蠟燭,接着燒紙,放鞭炮和禮花。然後,大人小孩們磕頭,説些我們來看您了或祈求保佑的話。而留在家中的,大多是不便行走的老人和很小的小孩,以及照顧老人、小孩的婦女。
固定燈罩的竹籤和塑料膜燈罩
固定燈罩的竹籤和塑料膜燈罩(2張)
據光山當地傳説,元朝末年,朱元璋的母親乞討到光州光山,又病又餓,就病死在路旁,被當地百姓給埋在光山天賜城一帶。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便派人到光山祭奠母親,可是山上有很多墳塋,派來的人一時不能確定哪座墳塋才是皇上母親的,就回報朱元璋。軍師劉伯温出了個主意,説,你是皇帝,沒有人能接受你的跪拜,除非你的父母。這樣吧,皇帝你令人在每個墳頭前插上蠟燭,能經你跪拜而燭不滅的就是你的母親的墳墓。朱元璋依此行事,果然如此。又有説法是,朱元璋感念光山人對自己母親的慈善,就讓人把整座山上的墳墓前都點上蠟燭。一時間,山上山下燈火通明,煞是壯觀。後來,光山民眾也學朱元璋的做法,每年燈節這一天,都到親人墳墓前送燈,一直延續到今天。帶着孩子上山給親人送燈,對孩子進行孝敬尊長的教育,培養孩子的親情,這都是好的教育方式。如今,科技發達了,人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十五送燈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電子彩燈逐漸替代了以前的燈罩蠟燭,也變得奢侈浪費起來,燃放的煙花炮竹越來越多。

送燈文昌元宵送燈

掌着一盞盞花燈 掌着一盞盞花燈
文昌元宵送燈是一項傳統民俗項目,到了農曆正月十五夜晚,人們掌着一盞盞花燈(花燈整個可見72個大小紅"喜"字和36個"壽"字。在燈的正面還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子"等吉利的詞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風景畫),由一個"燈主"領隊,排成長龍,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沿村遊行,然後到離村不遠的公廟去,鼗燈掛在廟的內外,燈一掛好,人們便蜂擁而上去搶採花燈,據説,搶到了花燈便能發財,人丁興旺。
關於"燈主"的產生,還有一番講究,由於"燈"與人丁的"丁"諧音,人們把"燈"和"丁"聯繫起來,送燈有財丁興旺的意思,所以"燈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興旺的村民輪流當。主要負責籌備資金、聯繫演戲、跳舞、祭公、送公燈等事項。並且參加送燈的人家必須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權去送燈。
元宵除送燈外,還有跳盅盤舞、演木偶紅、瓊戲等文娛活動。

送燈歷史故事

送燈傳説

仙仁送燈 仙仁送燈
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送燈仙仁送燈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送燈紀念平呂

另一個傳説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送燈元宵習俗

紅紅火火迎新年仙仁送燈 紅紅火火迎新年仙仁送燈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送燈 送燈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由於“燈”與人丁的“丁”諧音,人們把“燈”和“丁”聯繫起來,送燈有財丁興旺的意思,所以“燈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興旺的村民輪流當。主要負責籌備資金、聯繫演戲、跳舞、祭公、送公燈等事項,並且參加送燈的人家必須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權去送燈。文昌元宵送燈是一項傳統節目。農曆正月十五晚,人們掌着一盞盞花燈,由一個“燈主”領隊,排成長龍,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沿村遊行,然後到離村不遠的公廟去掛燈,燈一掛好,人們便蜂擁而上去搶採,據説,搶到了花燈便能發財,人丁興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