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春

(民族風俗)

鎖定
送春又稱唱春歌,唱春、頌春,是高淳民間的傳統民俗文藝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春歌有悠久的歷史。民間曾有明文末年,朱棣篡權,叔奪侄位,殺人如麻,天怒人怨,出現六月冰封長江,南糧不能北運,有道士自稱“送春人”,教馬之清唱春歌解冰凍的傳説。
中文名
送春
拼    音
sòng chūn
屬    性
民俗

送春送春簡介

福虎春節福州海底世界送春納福 福虎春節福州海底世界送春納福
送春是一種高淳地區的傳統民俗。作為自由學唱、自我娛樂的民間文娛活動,在高淳有廣泛的羣眾基礎。當地不論老少都會哼幾句春歌,田頭場地也常有春歌飛揚,因此,歷來有"高淳人出門山歌進門戲"的説法。每當新年伊始,春回大地之際,送春人敲鑼打鼓經千家萬户送去春天的頌歌,送去祥和,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送春是一支龐大的業餘文藝隊伍。遍佈全縣城鄉各地。春節期間最活躍。送春人你來他往,春鑼春鼓聲此起彼落。舊社會鄉間貧苦人多,串村走巷,挨門及户送春,索討報酬以謀生計者為數不少,有"半月送春三月糧"之説。也有不少人是唱"耍春"的,他們有一定文化,有這個愛好,年紀輕,長得帥,一送春二遊耍,顯示自己"春才"的意思。他們也走村串巷,更喜唱"座堂春",到一地被一些富户或幾户聯合邀留"唱座堂",往往一唱就是幾個日夜。唱的是長篇敍事曲牌,像風箏記》、《十里亭》、《牡丹亭》、《洛陽橋》、《香絲帶》、《開東壩》等。高淳送春藝人魏建春、谷凡培年輕時唱座堂,三日三夜不"倒草"(重複)。字正腔圓,高亢清亮。

送春開場儀式

送春的開式很簡易,一般是兩人搭檔,一鼓一鑼,一唱一和。鼓手為大在左,鑼手為小在右,稱鼓錘為鼓鞭,鑼錘為鑼片。講究的鑼片兩面是噴漆龍鳳圖飾;鼓鞭是十三節紫竹根做成。每到一户,鼓彈十三下,鑼敲九聲,鼓手行腔起調,鑼手接唱和應。上門是見啥唱舍,稱"見之歌"。唱"見之歌"是初學唱春時必須死記硬背的必修課。它涉及"三十六大行,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上下古今,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等等,唱到哪樣就交待出它的根源帶落。如看見老人唱"壽星靈婆",見到小孩唱"神童遇貴人";見到姑娘嫂子唱"仙女下凡";見到青壯唱"出將入相"。這也叫"歡春歌"。有了滿腹春歌,才能應對自如。

送春詠唱春歌

春歌的內容豐富生動,有抗爭類、有情愛類、有褒有貶,明白易懂。雖然包羅萬象,什麼歷史典故、人物春秋、鄉風民俗等,但歌詞淺顯通俗,又是用當地方言行腔切韻,聽起來很親切。比如譏諷篇"十二月懶漢"中唱詞:"六月懶漢怕挑水,挑水只好一擔頭,挑多了缸裏要長青苔,淹煞老鼠就髒掉缸水。"唱乞丐自嘆:"十 年以前亦不差。穿吃嫖賭像中了邪,田地房產賣乾淨,茶亭廟宇當做家。"其寓意是勸人從善學好,改邪歸正。解放後高淳文化部門為使送春這一文藝形式發揮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作用,曾組織民間藝人編寫了很多內容健康、唱詞生動的新歌詞,如《土改鬧翻身》、《歌唱長江大橋》、《頌雷鋒》、《計劃生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