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戴十五歸衡嶽序

鎖定
《送戴十五歸衡嶽序》是唐代李白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名稱
送戴十五歸衡嶽序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文》
作品體裁
散文

送戴十五歸衡嶽序作品原文

送戴十五歸衡嶽序
白上探元古,中觀人世,下察交道,海內豪俊,相識如浮雲。自謂德參夷、顏,才亞孔、墨,莫不名由口進,實從事退,而風義可合者,厥惟戴侯。戴侯居長沙,稟湖嶽之氣;少長鹹、洛,窺霸王之圖。精微可以入神,懿重可以崇德,謨猷可以尊主,文藻可以成化。兼以五才,統以四美,何往而不濟也?其二三諸昆,皆以才秀擢用,辭翰炳發,升聞天朝。而此君獨潛光後世,以期大用,鯤海未躍,鵬霄悠然。不遠千里,訪餘以道。雲阝國之秀,有廖侯焉,人倫精鑑,天下獨立。每延以宴謔,許為通人。獨孤有鄰及薛公,鹹亦以為信然矣。屬明主未夢,且歸衡陽,憩祝融之雲峯,弄茱萸之湍水。軒騎糾合,祖於魏公之林亭笙歌鳴秋,劍舞增氣。況江葉墜綠,沙鴻冥飛,登高送遠,使人心醉。見周、張二子,為論平生。雞黍之期,當速赴也。 [1] 

送戴十五歸衡嶽序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秦安),隋末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附近)。出生地有碎葉、蜀中諸説。少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開元六年(718),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江油)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今四川三台)等地。開元十二年(724),離開故鄉,再遊成都、峨眉山,然後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開元十三年(725)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足跡遍長江中下游地區。天寶元年(742),詔徵入長安,供奉翰林。天寶三載(744),因權貴讒毀,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在洛陽與杜甫相遇,同遊梁宋。安史之亂起,受永王李磷邀入幕府。永王兵敗後,被判罪長流夜郎。中道遇赦放還。後卒於當塗(今屬安徽)。有《李太白文集》。 [2] 
參考資料
  • 1.    王水照. 傳世藏書.集庫.總集 7-12 全唐文 1-6[M]. 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第2448頁
  • 2.    林文詢主編 詩意成都 中國旅遊出版社 2016.05 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