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

鎖定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寫作者送妻子上廬山訪道的情景,詩中描繪了女道士清幽的居住環境和閒適的修道生活,表達了經歷風雨滄桑後李白夫婦二人堅貞美好的感情,表現了作者因社會理想不能實現而產生的嚮往出世的思想。組詩語言簡潔細膩,風格含蓄柔婉,在李白詩中別具一格。
作品名稱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小律
作品別名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作品原文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
其一
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
水舂雲母碓,風掃石楠花
若愛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其二
多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
素手掬青靄,羅衣曳紫煙。
一往屏風疊,乘鸞著玉鞭 [1]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註釋譯文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詞句註釋

⑴內:指妻子。廬山:又名匡山、匡廬山、南障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李騰空:唐宰相李林甫之女,幼超異,生富貴而不染,入廬山,居屏風受之北,居處為昭德觀。
⑵雲母碓:白居易詩有“何處水邊碓,夜舂雲母聲”及“雲碓無人水自舂”之句,其自注雲:“廬山中雲母多,故以水碓搗煉,俗呼為雲碓。”
⑶石楠花:葉似枇杷且小,葉背無毛,正二月間開花。
⑷多:推重,讚美。相門女:李白妻子宗氏系宗楚客之女,宗楚客在武則天及唐中宗時曾三次拜相。一説指李騰空。
⑸屏風疊:在廬山五老峯下,九座山峯重疊,狀如屏風,故名。
⑹著玉鞭:一作“不著鞭”。 [1]  [2]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白話譯文

其一
你要尋找李騰空,應到碧綠山中的道觀去。
那裏水碓舂搗着雲母,風吹動着石楠花。
若留戀這深山幽居的美好,便可相邀遊戲於紫雲間。
其二
讚美你這相門之女,崇尚學道愛好神仙。
白玉般的素手捧起青靄,錦羅衣衫連帶着紫色的雲煙。
那就同往廬山屏風疊去,乘青鸞,執玉鞭。 [3]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創作背景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是李白的晚年作品,是李白留傳下來的最後兩首贈內詩。他曾陪同妻內,為尋找廬山女道士李騰空翻重山,越峻嶺,一路上遠邇幽寂,興之所至,隨感而發,寫下了這《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詹鍈認為此詩作於乾元元年(758)春,《李白詩文系年》雲:“騰空既貞元中尚在人間,此詩之作,疑當在太白晚年。”安旗《李白全集編年註釋》認為此詩作於上元二年(761)春末,李白遇赦歸豫章與宗氏重聚後,送其往廬山時作。郭沫若認為,李白此時“已年逾六十,因過分失意而迅速衰老,對於道教的迷信已逐漸破除。然而宗氏則愈益醉心隱逸,看來他們兩人可能是在那時作了情投意合的最後訣別”。 [3]  [4]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作品鑑賞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整體賞析

這組詩寫李白妻子求仙訪道,欲往廬山尋訪女道士李騰空,讚揚她不以富貴為榮,反樂退愛仙的品性,也流露出自己的尚道之情。
李白的夫人宗氏想要跟隨李騰空學道,而李白本人又是比較尊崇道教的,且辦理過正式的入道手續,夫人的這一想法,李白自然是非常贊同的,所以詩中沒有流露出分別時的依依不捨的情形,也沒有説勸阻的話。詩一開頭就是對夫人學道的鼓勵:“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接着描繪廬山屏風疊遠離塵囂、山碧林翠的清幽環境。“水舂雲母碓,風掃石楠花”,就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畫,將行程添上幾番神秘,幾番秀氣。詩人情感由豪放變成和緩,表現出“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的從自然而來,返歸自然的藝術心態。他又想象妻子在廬山超凡脱俗的瀟灑生活,還對妻子説:“若戀幽居好,相邀弄紫霞。”意謂倘若妻子覺得在廬山幽居很有滋味,願意久住下去,可別忘了邀他上山,這樣夫婦就可以一道“弄紫霞”、訪神仙了。這明確表明李白對妻子求仙訪道的支持。
“多君相門女”有人認為指的是李騰空,也有人認為指的是李白的妻子。李騰空是唐玄宗朝宰相李林甫之女,她才智超人,又極有姿色。然而她不慕榮華富貴,卻“學道愛神仙”,自京都長安來廬山隱居,過着清苦的生活,説明唐代朝野崇尚道家風氣之濃。“素手掬青靄,羅衣曳紫煙”,寥寥數筆就點出一位心地純白、無濁穢之氣的相門女子,同時又是不為世俗情慾所淪喪的清靜道士形象。李白的妻子宗氏也是相門之後,因此“多君相門女”指李白的妻子也説得通。李白深知妻子喜歡道家這種與世無爭的生活,於是陪着妻子,一路艱辛,來到廬山屏風疊,尋找女道士李騰空。他也許認為,一個人如果對世欲榮利無所追求,其歸宿最好就是“一往屏風疊,乘鸞着玉鞭”。
這兩首贈內詩跟李白以往的表達懷想思念或患難與共的贈內詩不同。以往的贈內詩深情綿柔,而最後的這兩首贈內詩表達的是一種志同道合的無以言説的深厚感情。雖然經歷了風雨滄桑,但夫婦二人的感情還是堅貞美好的。
李白寫盡了汪洋恣肆、豪情萬丈的政治抒情詩,他的詩或者風流倜儻,或者放蕩輕狂,或者恃才傲物,或者天真爛漫,而獨獨未表現出他婉約柔情兒女情長的一面。而從這組詩中可以看出,李白實際上也是一位“肺腑露情愫”的男人,而且李白的情感更為幽婉細膩。 [3]  [5-6]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名家點評

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體有借對,孟浩然“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太白“水舂雲母礁,風掃石楠花。”少陵“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閒。”言之者有就是。
現代張浩遜等《從贈內詩看李白的愛情生活》:這兩首贈內詩的感情基調與過去所作的深情綿邈之作迥不相侔。其原因,就在於對道教信奉者來説,學道能夠成仙,成了仙就能長生不老,無憂無慮,永遠享受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快樂生活。既是這樣,還有必要悽悽慘慘、悲悲切切嗎? [7-8]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9]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1
  • 2.    管士光.李白詩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571
  • 3.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5-986
  • 4.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32
  • 5.    姜美.李白的女性詩研究.安徽大學,2013
  • 6.    劉忠玉.李白杜甫贈內詩之差異性.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31(1)
  • 7.    魏慶之.詩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4-43
  • 8.    張浩遜 史耀樸.從贈內詩看李白的愛情生活.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1)
  • 9.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