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迷霧

(張小濤影像作品)

鎖定
《迷霧》建立了一種視覺化的反思邏輯,去重新解碼或者編碼我們在毛時期的現代化歷程中和全球化自由經濟時期和後社會主義政治社會交織的錯綜複雜的當代現場裏,個人的精神和肉體從希望到幻滅、重生的時空轉譯的過程。
中文名
迷霧
作    者
張小濤
創作年代
2006-2008年
分    類
影像
時    長
34’06 ”
藝術風格
當代藝術
現收藏地
華人當代美術館

迷霧藝術賞析

作者希望是用視覺化的語言來討論我們的靈與肉的創傷和陣痛,個體的渺小和時代的漫無邊際,在任何時代裏我們都會遭遇這種相似的困境和壓力,似乎在過去的歷史經驗中我們每遇重大社會變革和災難中,中國文化總是有一種驚人的自我修復能力,才使我們的精神文脈並沒有全面的崩潰,反而是在數千年無常的時間輪迴中綿延至今,在幻滅中重生和蜕變似乎是我們這個具有現世宗教的民族的普遍性聯繫。歷史總是有相同的脈動,在歷史和現實糾纏的迷霧般迷宮裏,我在哪裏?世界在哪裏?
《迷霧》細節圖

迷霧創作背景

作者試圖用“顯微鏡”的微觀敍事來抽樣放大並進行視覺分析重鋼和深圳世界之窗這兩個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個案,工廠裏生產的有污染的煙霧在我看來是關於現代化工業神話的雲煙,或許是歷史和現實的迷霧……. 在這些人工化的雲山霧海中屏蔽了前社會主義時期中國的集體現代化理想訴求的本源及其付出的慘痛代價和經驗教訓,十里鋼城是集體夢魘和歷史記憶變遷的劇場。在川流不息的世界之窗的人羣中,我們難以掩飾在後社會主義時期瘋狂的物質化訴求對今天每個中國人從面相到心靈的劇烈改變,作者想記錄並見證我們在這個歷程中個體的煎熬、忍耐、絕望、崩潰的過程,並以“導演”的身份把螞蟻和蜥蜴骷髏等微小動物的生死幻滅、悲歡離合的獨特視點來營造一個動物世界的夢幻劇場,我試圖用動物之眼來觀察和視覺分析重鋼和世界之窗之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精神聯繫和延續。在瞬間的時空更替中我們遭遇了劇烈而迅速的社會變革:集體主義的物質化慾望訴求,傳統文脈的崩潰,當代人精神的普遍失落,以及全球化市場和後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轉型期的混合,給每個中國人帶來巨大的震盪和變化,呈現了荒蕪的廢墟和繁榮的工地交織的壯麗景象。什麼是它們的普遍聯繫?在毀滅中重生的艱難歷程,讓後來者在我們的圖像和聲音的下面去解碼我們今天的混亂信息…

迷霧藝術家簡介

張小濤,1970 年生於中國重慶,1996 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2010 年創建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2010-2015 任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6 年博士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居住於北京,張小濤是具有國際視野與國際影響力的新一代中國當代藝術家,身體力行地致力於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實踐,去討論審美與政治、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美學,呈現了一種公共性與個人性的衝突,思想史與心靈史交織的獨特經驗,張小濤是活躍於國際與本土的新媒體藝術的代表人物。曾參加:第55 屆威尼斯雙年展、第7 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第6 屆莫斯科雙年展、第2 屆布拉格雙年展、廣州三年展、成都雙年展、深港建築雙年展、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荷蘭動畫電影節、渥太華國際動畫節、東京動畫節、亞洲動畫大賽、倫敦薩奇美術館、羅馬21 世紀當代藝術館、奧胡斯美術館、紐約Albright Knox 美術館、盧塞恩美術館、弗羅裏達瑞林博物館、瓦倫西亞現代藝術館、博洛尼亞當代美術館、維也納艾塞爾ESSL 美術館、巴塞羅那聖·莫妮卡藝術中心、挪威3.14 基金會、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市立美術館等展覽。2008 年獲得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獎、2009 年3 月意大利《FLASH ART》雜誌對其做了專訪、2011 年和2012 年連續獲得“亞洲最佳技術動畫獎”的殊榮,2015 年他受邀作為法國巴黎CUBE 全球數字藝術大獎國際評委,2016 年1 月他接受《紐約時報》國際版的專訪——《懷舊與超現實,動畫藝術家張小濤的現代中國》,2018 年《量量歷險記》獲中國荔波國際動畫節金獎,2019 年《三千世界·蜉蝣》入選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其作品被國際、國內重要美術館、基金會、藝術中心及收藏家收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