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迷胡調

(古箏曲)

鎖定
《迷胡調》創作於1958年,是秦箏陝西流派代表人物周延甲教授踐行“秦箏歸秦”理念的一首代表作品。
迷糊的音樂特點非常適合箏的特點,發揮古箏滑按的技術,適合古箏的表現性能。陝西古箏的韻味十足,抒情性、歌唱性強的旋律深受人們喜愛。因為周延甲老師創作的《秦桑曲》(此曲獲中央電視台《山城杯》作品一等獎)等箏曲,古箏書譜和音像資料的出版發行,陝西流派已是重要的流派。周延甲先生出於對秦地文化的理解和熱愛,旨在繼承陝西流派、繁榮秦箏藝術,振興秦聲,豐富中國箏樂藝術的感情支配下於1958年,周延甲創作《繡金匾》、《迷胡調》,試圖用箏“説陝西話”。箏原本是秦人所發明的樂器。為了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適應“獨奏”這一形式的要求,向音樂化方面靠攏,後來就不斷加工了《姜女淚》、《道情》、《淒涼曲》、《掃雪》、《大金錢》、《剪剪花》等迷胡音樂,作為陝西流派傳統箏曲被收入《中國古箏名曲薈萃》中。至於《秦桑曲》、《百花引》等也是利用碗碗腔、迷胡音樂創編的秦聲箏曲。
古箏獨奏《秋夜箏》(又名“迷胡調”),此曲由周延甲先生創作於1958年深秋。用13弦箏首彈秦聲,宛有“秦箏聲最苦”的意味,故名“秋夜箏”。又因模仿迷胡音樂的旋律而作,曲調委婉,旋律優美,令人陶醉得迷迷糊糊,故亦名“迷胡調”。此曲由作者周延甲先生於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期間首演於西安騾馬市小劇場。
陝西省漢族民間音樂除秦腔、碗碗腔,迷胡是流行於陝西較普遍的一種漢族民間音樂,內容豐富、曲調優美。它的魅力在於使人“迷迷糊糊”,在音調上最大的特點,也是陝西地方戲曲音樂(如秦腔、碗碗腔等)非常適合箏來演奏。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