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迷糊戲

鎖定
迷糊戲,原稱眉户戲,也作眉鄂戲,因方言發音為迷糊被誤認為其又名“迷糊”。
迷糊戲始於清朝的陝西、甘肅等地軍屯,是一種獨特的戲劇。一些逃荒的民眾將當地的户戲帶到新疆,後經流傳演變成迷糊戲。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彈唱技巧,具有濃厚的鄉音韻味、方言土語和唱腔。分佈流傳於農六師新湖農場、芳草湖農場及紅旗農場等各墾區,已有100餘年的歷史。
中文名
迷糊戲
遺產級別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批准文號
國發〔2008〕19號
批准日期
2008年6月7日
項目編號
700 Ⅳ-99
申報單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保護單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 [1] 

迷糊戲歷史演變

據悉,清道光8年(1828年),甘肅鎮藩縣(現民勤縣)狄家老二、老三,牽着駱駝,揹着羊皮卷子,穿沙漠,走戈壁,一直向西遷徙。兩人日行夜宿,大半年後來到呼圖壁河下游,終於找到了夢幻一般美麗的家園。兄弟二人白日墾殖築家,夜晚為了排遣思鄉愁緒和鬱悶孤寂,常常會唱眉户戲。“唱着唱着就迷糊了,就進入了夢鄉。”狄家後人這樣解釋迷糊戲的由來。
若干年後,狄家人丁興旺,老二家養了6個兒子,其中老六迷糊戲唱得最好,並且組成了戲班子,在芳草湖、新湖、呼圖壁、昌吉一帶走唱,用今天的話説,他是職業迷糊戲演員。
先人不在了,煙囱還要冒煙;先人不在了,三絃還要彈奏。狄家先人將延續香火與傳承迷糊戲視為同等重要,狄光照至今還保留着爺爺傳下來的三絃子。
狄光照説他生來就是個“唱戲的”,對迷糊戲特別有感覺,7歲就跟爺爺學彈三絃,沒幾年就能自彈自唱了。成家後,兩口子叼空就夫彈妻唱。下地幹活,回到家裏,不管再累,摸起三絃一彈,渾身輕鬆,特解乏,“一天不唱,就像得了病一樣難受”。 [2] 
[3] 

迷糊戲流傳範圍

2008年6月入選 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迷糊戲
迷糊戲(2張)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文化局,申報的"新疆曲子戲"、"迷糊戲"、"哈薩克氈繡和布繡"、"鹼蒿子燒製土鹼技藝"四個項目榜上有名。
新疆民間曲子戲主要流傳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區和農六師奇台墾區、芳草湖墾區、新湖墾區及紅旗農場墾區,始於清朝的軍屯、民屯和奇台"纏頭老二"戲班子,有200餘年的歷史。與秦腔、迷糊劇、甘肅大鼓以及陝甘寧的山歌在唱腔、唱詞韻味上具有密切的血緣關係,是在上述劇種的基礎上逐步演變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劇種。

迷糊戲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獲得“迷糊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