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迷津

(心理實驗工具)

鎖定
心理學中用於研究學習過程的一種實驗工具。它由一個彎彎曲曲的通路組成,在通路的兩旁有各種各樣的盲巷。 [1] 
中文名
迷津
外文名
maze
拼    音
mí jīn

目錄

迷津歷程

在中國,迷津一詞最早見於唐朝孟浩然的詩句“桃源何處是,遊子正迷津”,意指迷於津樑無從覓路。而作為心理學研究工具的迷津,最初則是由W.S.斯莫爾於1899年製作的。他將英國漢普敦廣場公園裏的户外遊戲迷宮縮小成6×8英尺的小迷宮,用於在實驗室中研究白鼠的學習活動(見圖)(見彩圖)。後來的心理學家又不斷改變和簡化迷津的結構,使實驗程序標準化,並應用於人類被試。

迷津類型

用於測試動物的迷津主要有兩種類型即①衚衕式:兩旁有圍牆,頂上有鐵絲網;②天橋式:一個離地數尺的T形木架。
用於人類被試的迷津主要有3種類型即①複合的T、形迷津:由幾個T單位按各種方式連接起來,每個 T(或墲)的一臂可通向正確的途徑,而另一臂則進入歧途;②手指迷津:在平板上裝有凸起的粗鐵絲作為路徑(或挖成溝槽作路線),並矇住被試眼睛,讓其用食指探索正確的途徑;③紙筆式迷津:又稱視覺迷津,其代表為S.D.波蒂厄斯迷津,它要求被試用鉛筆在迷津圖上畫線,表示出從進口到出口的正確途徑。

迷津特點

迷津可以是非空間的,如J.彼得森於1920年提出的心理迷津。無論哪種迷津都具有一系列的選擇點,在每個點上有兩個或多個供選擇的可能。在心理迷津中,被試所要選擇的不是兩條路;而是兩個字母,其中一個是“正途”,另一個是“盲路”,通過一系列這樣的選擇,最後就能符合規定的程序,完成某種任務。
無論哪種迷津都具有一系列的選擇點 ,在每個點上有兩個或多個供選擇的可能 。 其中一個是正途 ,其餘的是盲路 。選擇正途,避開盲路,即可順利到達終點。
參考資料
  • 1.    彭克宏 主編;馬國泉.社會科學大詞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第2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