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迷戀

(全面性教育相關名詞)

鎖定
迷戀(infatuation)與“愚笨”來源於同一詞根,意思是“笨的”或“傻的”,指一種無來由的激情或吸引狀態。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Sternberg)的愛情三元論認為,愛情應該包括激情、親密和承諾,而一段只有激情的關係就是迷戀(infatuation) [38]  。迷戀(love addiction)的形成,可能來源於神經生物因素和社會學習的過程,也可能受到大眾媒體和文化的影響 [6]  。雖然從進化的角度看迷戀(obsessivelove)具有一定的適應性,但更多時候它會對個體的事業、家庭和社會產生比較負面的影響 [12]  。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提到,兒童青少年要能夠區分愛、友誼、迷戀和性吸引所產生的不同情感 [31]  ,這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指出,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23]  。教育部《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2021)指出,學校要樹立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有針對性地開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學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識,提高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39]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明確提及“性教育”,在“兒童與健康”部分增加“適齡兒童普遍接受性教育,兒童性健康服務可及性明顯提高”一條主要目標,並提出“將性教育納入基礎教育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增強教育效果”的策略措施 [40] 
中文名
迷戀
外文名
Infatuation
拼    音
mí liàn
近義詞
痴迷;痴戀;依戀;愛情上癮
釋    義
對某一事物過度愛好而難以捨棄。

迷戀定義

迷戀(infatuation)與“愚笨”(Fatuous)來源於同一詞根,意思是“笨的”或“傻的”,指一種無來由的激情或吸引狀態。迷戀被描述成一種將戀愛對象理想化的傾向,迷戀的雙方往往會誇大伴侶的積極特質,例如“我的伴侶總是很開心”;忽略或最小化他們的消極特質,例如“我的伴侶不喜歡發脾氣” [1] 
除了上面這個比較公認的定義,在英文中還有許多描述愛情狀態的詞彙和迷戀非常相近。1969年,澳大利亞精神病學家喬治·克里斯蒂(George L. Christie)提出,“陷入愛情”的狀態是一個連續的譜系,一端是“真正的愛情”,另一端則是“病理性的迷戀(pathologicalinfatuation)” [2]  ,這個概念強調愛情其實是一個譜系,而真愛和病理性的迷戀分別是兩個極端。美國心理學家諾亞·沃爾夫(Noah R. Wolf)則用痴戀(limerence)描述了一種和迷戀相似的愛情體驗,它是指一個人非常強迫性地渴望得到自己迷戀的對象的浪漫迴應的感受,痴戀(limerence)具有侵入性的認知關注、情感依賴和恐懼三種特點 [3]  。痴戀(limerence)的本質,正是痴迷(obsession)。在心理學上,痴迷(obsession)是指一種無法自控的、持續侵入的想法、畫面或者感覺,並最終會帶來個體強烈的不適感 [4]  。本詞條的迷戀涵蓋了以上不同定義。

迷戀迷戀、喜歡和愛情的區別

要想了解迷戀的特徵,首先需要了解愛情的特徵。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Sternberg)提出了愛情三元論,這個理論認為愛情包括了三種基本因素:親密、激情和承諾。三個元素的存在或缺失,會在個體中產生不同類型的愛情。根據該理論,喜歡是指只有親密行為,而沒有激情或者承諾,兩個人彼此親近,但不存在性吸引和與對方共度餘生的期望;迷戀是指有激情但是沒有親密行為或者承諾,例如,兩個在酒吧相互調情的人,可能會互相迷戀對方;當充分具備親密、激情、承諾這三種愛情要素時,人們就能體驗到完美的愛情 [1] 
圖1 愛情三角理論 圖1 愛情三角理論 [43]
由此可以看出迷戀、喜歡和愛情的區別:只有激情的感情是迷戀,只有親密的感情是喜歡,而同時具備了激情、親密和承諾的關係才是具有長久可能性的愛情。明確迷戀的特徵有助於幫助人們區分迷戀和愛情,從而防止人們為了迷戀中短暫的聯結(liaison)而做出重要的人生決定 [2] 
澳大利亞精神病學家喬治·克里斯蒂(George L. Christie)在1969年提出,“陷入愛情”的狀態是一個連續的譜系,一端是“真正的愛情”,另一端則是“病理性的迷戀”(pathological infatuation) [2]  。在此基礎上,克里斯蒂對愛情與迷戀的特徵進行了比較 [5] 
表1 愛情與迷戀的區別
真正陷入愛情
病理性迷戀
1.愛的對象在心目中揮之不去
1.更強烈的揮之不去
2.對愛的對象懷有温柔之心
2.自我中心
3.理想化所愛的對象
3.模稜兩可
4.產生一定性慾
4.不正常的性慾
5.狀態良好
5.焦慮、抑鬱
6.一些退行的表現
6.顯著持久的退行表現
7.自我功能得到維持或增強
7.可能有失控行為
8.與自我一致的行為
8.對平時的自我來説陌生的行為
9.感受能在後來被記起
9.感受會在後來被遺忘

迷戀愛情(fallingin love)

陷入真正的愛情是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有時這種體驗會來得非常突然。在這種體驗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充滿了熱情和温柔,而當這種情感是雙方相互的時候,就會發展出以下的特徵 [2] 
理想化伴侶
陷入真正的愛情的人,會根據自己的理想自我理想化自己的伴侶。具體來説,他們會賦予伴侶很多伴侶本身並不具備的特質,這些特質是他們心中理想的自我所具備的。例如,小紅覺得自己的伴侶非常温柔,然而其他人會發現他的伴侶並非如此,這可能是因為小紅自己內心非常渴望成為一個很温柔的人 [2] 
温柔
陷入真正的愛情的人,隨着逐漸認可彼此的伴侶身份,內心會產生更多温柔的感覺,正是這份温柔讓人能夠感覺到伴侶的感受,對彼此有更深的理解 [2] 
更加健康
在愛情中的人,臉色會很好,看起來也會比以往年輕。雖然在愛情中也會遇到挫折,有時候人們會因為焦慮而臉色蒼白,偶爾面露沮喪,但這些時刻非常短暫。從整體上看,墜入愛河的人身體健康水平會更高,外貌看起來也更加健康 [2] 
自我功能得到改善
在真正的愛情中的人,自我的功能會得到增強,他們會變得更加有鬥志,更加充滿希望,感知力和洞察力都會變得更加敏鋭,進取心和積極性也會增強 [2] 
退行
退行(regression)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時,放棄成熟的處理方式,而是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雖然戀愛不是挫折或者壓力情景,但戀愛中的人也時常會出現退行的情況——墜入愛河的人們會重新體驗到青春期一般的激情,也會感到嬰兒般的滿足,甚至有時候也會使用一些嬰兒時期的語言,比如喊對方“寶寶”“乖乖”,要“抱抱”等 [2] 
不過,戀愛中產生的退行並不像其它情況中那樣是為了緩解焦慮,這種退行是為自我服務的——它可以提供一種協調的、完整的自我滿足感,還可以提升人對音樂、詩歌和自然的審美能力 [2] 
自我一致的行為
陷入真正的愛情,是一種被自我所控制的現象,被與自我一致的動力所驅動,它可以幫助人獲得更加充實的生活,以及更多的自我實現 [2] 
愛的感受可以被記起,愛的對象相對固定
在真正的愛情中,雖然愛的強度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減弱,但早期的激情仍然可以被記住,舊時的情緒也可以重現,比如聽到一首感傷的歌曲或看到一張舊照片都可能帶你重新體驗到當時的感覺。在真正的愛情中,愛的對象相對穩定即使兩人分離一段時間,這種愛的狀態也可以得以保持 [2] 

迷戀迷戀(infatuation)

迷戀一開始可以看作是墜入愛河的表現,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和真正的愛情之間會出現許多差異 [2] 
更加持續不斷地想到自己的伴侶
在愛情中,人們會持續不斷地想到自己的伴侶,而在迷戀中,人們對於伴侶的關注會更加強烈和難以剋制 [2] 
對伴侶的關注是自我為中心的、矛盾的
迷戀狀態下對於伴侶的關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且會非常的矛盾,他們時常會高估對方的好,又時常會對對方進行貶損。時常會對對方充滿柔情,又時常會對彼此懷有敵意。
迷戀狀態經常會逐漸發展出破壞性,這種破壞性有時是對於一方的,而有時是對於雙方的。例如醫患關係、上下級關係和師生關係會更容易產生迷戀,此時的迷戀對於雙方來説往往是具有破壞性的 [2] 
焦慮、抑鬱
一個陷入迷戀的人通常在大多數時間裏臉色蒼白、憂心忡忡,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鬱甚至邊緣型人格的臨牀表現 [2] 
自我功能受到損傷
在迷戀狀態中的人,自我功能總是受到損害,具體表現為學習和工作的產出以及質量會下降,對於自己應當完成的事情的關注程度降低。
通常,在迷戀狀態中的人,他們的行為會和以往非常不同,身邊相熟的人時常為此感到震驚。迷戀中的人時常感覺自己對於這種感受是無法控制的,似乎有一種意識之外的力量在操控着整個過程,這讓他們感覺非常無助 [2] 
退行是顯著且持續的
處於迷戀中的人,退行的現象是顯著而持續的,而不是戀愛中的那種單純自我服務的退行 [2] 
反覆出現
獨特的迷戀狀況和行為模式會在那些經歷過多次迷戀的人身上反覆出現,這種反覆性是容易出現迷戀的人羣的重要特徵 [2] 
感受在之後不會被記起
迷戀的經歷最終會消退,這種經歷大多非常短暫,當迷戀消退之後,曾經強烈的情感體驗沒有辦法重新被感知。人們可以回憶起之前的種種行為和經歷,但是沒法重新感受到當時的感覺,當事人往往會發現之前在迷戀中的行為現在看來是那麼的陌生,可能會感慨,“我當時一定是瘋了吧!” [2] 
對象相對不固定
如果雙方被迫分開,迷戀可能不會持續很久,在這方面,愛的對象可能比在更健康的戀愛體驗中更具可互換性 [2] 
強迫性的性慾
性行為在迷戀的狀態中佔比很小,甚至會完全消失。當迷戀的情境中出現性行為的時候,這種行為往往不是表達温柔的,時常帶有強迫性 [2] 

迷戀成因

迷戀與戀愛成癮(love addiction)可能來源於神經生物因素和社會學習的過程,也可能受到大眾媒體和文化的影響 [6] 

迷戀神經生物因素

在一段關係的早期,神經生物因素是造成了戀愛成癮(loveaddiction)的決定性因素。在一段長期的健康的愛情裏,浪漫的愛情(romantic love)確實會一直存在。但是迷戀(obsession to love)不同於浪漫,它常常只出現在愛情的初始階段,並且在一段長期的關係中,迷戀越多,兩個人對於關係的滿意度越低 [6]  。在戀愛的初期,多巴胺會大量釋放,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浪漫相關的神經生物反應會隨着時間而減少 [7]  。所以為了追求一直處在愛情剛開始時的迷戀的感覺裏,有人會戀愛成癮(love addiction),他們一直不斷更換對象來讓自己始終維持在熱戀狀態 [8]  ,這也正解釋了迷戀具有反覆性,獨特的迷戀狀況和行為模式會在那些經歷過多次迷戀的人身上反覆出現的現象 [2] 

迷戀發展經驗

迷戀不僅受到神經生物的影響,還可能受到發展經驗的影響,比如一個人的依戀模式 [6] 
依戀是指個體對某一特定個體的長久、持續、強烈的情感聯繫。在發展心理學中,依戀特指兒童(特別是早期兒童)與成人(父母或其他看護人)所形成的情感聯結。年幼的兒童總是渴望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希望獲得他們的擁抱,想要與他們形影不離,這就是依戀的一種典型表現 [9] 
不同的人獲取依戀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因此每個人的依戀類型也不盡相同。區分依戀類型的經典實驗被稱為“陌生情景實驗”。在這個實驗中,12~18個月的嬰兒,會在實驗室裏按照順序經歷以下過程:媽媽和孩子一起自由遊戲,實驗者與兒童進行遊戲,嬰兒與母親分離,嬰兒與母親重聚。根據嬰兒在整個過程中的不同表現,可以把他們的依戀類型分成四種 [10] 
安全型依戀(SecureAttachment)的嬰兒相信母親是可以得到的(availability),會對他們的需要做出反應(responsiveness),在重聚時歡迎或接近母親;如果感到不安或哭泣時他們會通過與母親身體接觸,抱着母親來尋求安慰;在準備重新玩玩具之前,他們不會轉移視線,表現出生氣。在這個情節結束之前他們的遊戲水平會恢復到分離之前 [10] 
迴避型依戀(AvoidantAttachment)的嬰兒在分離時很少哭泣;在重聚的情節中,他們不會歡迎或接近母親,在剛重聚時忽視母親的到來 [10] 
反抗型依戀(ResistantAttachment)的嬰兒(有時指矛盾型依戀-Ambivalent)在分離時很可能哭泣。當母親回來的時候,他們經常繼續哭泣;他們經常看母親,但不太積極接近母親。在被母親抱起來的時候,他們不太積極配合,不容易被安撫。當母親給他們玩具的時候,他們經常拍打玩具或打母親,繼續表現出痛苦,當母親把他們放下時他們又接着哭泣 [10] 
混亂型(Disorganizedor Disoriented)的嬰兒表現出恍惚(dazed)、冷漠(freezing)或僵化(stilling)的行為,對父母的依戀策略缺乏一致性 [10] 
除了安全型依戀,後面的三種依戀類型都是不安全型依戀。雖然這個實驗是針對嬰兒做的,但是由此誕生的依戀類型卻可以描述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行為模式。而迷戀行為即與矛盾性依戀模式有一定的相關性 [11]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心理學院研究者朱迪思·費尼(Judith Feeney)和帕特麗夏·諾勒(Patricia Noller)的實驗發現,安全型依戀的人擁有穩定的愛情關係和彼此信任的家庭關係,迴避型依戀的被試則對他人的信任較低,愛情的經歷比較少,而矛盾性依戀的人則和前面兩組都不一樣,他們在關係中渴望和依賴承諾,但愛情關係卻是最為不穩定的,他們更容易理想化自己的伴侶,並且傾向於採取極端的愛情方式,例如非常強迫性的關注自己的愛人,更加情感依賴,更加理想化等 [11]  ,這些表現和戀愛成癮(love addiction)非常相近 [6]  。之後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迷戀和矛盾性依戀的關係,結果顯示,矛盾性依戀可以預測迷戀(obsessive love)。矛盾性依戀的人,經常對自己的親密關係充滿擔心,害怕被伴侶背叛或者和伴侶分離,因此在關係中會過於依賴,這種情況讓他們產生了迷戀(obsessive love) [12] 

迷戀大眾媒體

除了神經生物和發展經驗的影響,大眾媒體也可能會影響戀愛成癮(love addiction)的產生。例如在流行音樂中,對於愛的描述,和對於心愛的人的渴望常常與幻想、理想化、強迫性的行為以及對於愛人極端的依賴聯繫在一起 [13]  。這些文化可能會讓人們誤以為迷戀才是真正的愛情。

迷戀潛在後果

在正常墜入愛河的過程中,人們也會表現出對於伴侶一定程度的迷戀,會更加經常地想到自己的伴侶,從這個角度看,一定程度的迷戀在進化上是有一定的適應性的,可以幫助人們維持與伴侶的聯繫 [14]  。但在超出了正常的範圍的病理性的迷戀中,人們對於自己伴侶的關注比健康程度的迷戀更加誇張,因此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迷戀會損害到個人正常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其次,陷入迷戀關係的人在社會關係中,更可能體驗到不滿意感。因為在與其他人的社交活動中,陷入迷戀的人缺乏真正的親密感以及自我成長,他們之間存在着一種“權力遊戲”,也就很難得到真正的情感滿足 [6]  。另外,迷戀與自尊存在密切的關係,有研究表明,自尊和迷戀存在着負相關關係 [11]  。迷戀是一種病態的依賴,是一種低自尊的表現.愛情成癮者害怕被拋棄,會竭盡全力去維繫一段感情。

迷戀應對建議

1.不要基於迷戀關係做出任何人生決定;
2.如果有意控制,可以和迷戀對象進入一個徹底分離的狀態,即沒有聯繫、毫無音訊,與迷戀對象的徹底分離能夠讓迷戀消失。如果無意控制,也可以繼續保持關係,因為病理性迷戀的關係往往不會長久。但是無論哪種情況,都需要做好自我會受到損傷、需要時間療傷和康復的準備;
3.避免陷入不給自己帶來任何成長的、反覆的病理性迷戀中,因為它會讓自己的生活和自我都支離破碎。在把自我修煉得更為強大之前,可以有意迴避浪漫式的刺激,讓自己在一段時間內與感情保持“絕緣”;
4.在極少數情況下,病理性的迷戀也能夠往正常的愛情方向發展,這意味着自己的心智狀態有所成長,但並不意味着這段關係一定能夠長久持續,關係也有可能無果而終;
5.遇到愛情,可以是對於一個人自我功能狀態的一場考試,這就和遇到巨大的壓力、喝醉等其他情形一樣,可以檢驗一個人自我的完整程度和堅韌度;
6.改變病理性迷戀的狀態並非易事,也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需要發展自我水平,讓自我更為靈活、柔韌,需要給自己時間,通過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或在生活中積累智慧,變成一個更為成熟的人,然後一小步一小步慢慢地邁出腳步,在親密關係中不斷嘗試。切勿操之過急,或者懷有不現實的、極端化的期待和幻想(比如下一次我一定要徹底改變) [5] 

迷戀相關研究

迷戀迷戀與物質濫用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迷戀(obsessivelove)和物質濫用比較相似 [15]  。首先,從後果上講它會對個體的事業、家庭,甚至社會產生比較負面的影響。其次,從過程上看,它和物質濫用具有相似的心理過程 [16] 
在物質濫用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不斷地提升行為量。例如,在吸毒成癮的狀態下,為了達到一致的感受,需要不斷地提升吸入的毒品的含量。如果想要一直維持迷戀的感覺,達到理想的情緒體驗狀態,人們也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行為的數量。其次,對於物質濫用來説,停止這個行為是非常難的,例如戒煙和戒酒時需要不斷地忍住想要抽煙或者喝酒的慾望。相應地,終止一段迷戀關係也是艱難的,在失去這段關係的時候人們會感覺到絕望、孤獨、心痛,這些感覺比較持久。在人們想要結束迷戀關係的時候,人們心裏會時常生出繼續這段關係的想法,也可能會因為已經經歷若干次關係的失敗而選擇不結束關係,於是再次陷入到為這段關係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狀態中 [15]  [17]  。正是因為迷戀和物質濫用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也有人把迷戀稱為戀愛成癮(addctivelove) [6] 
不過,也有研究者指出,愛情成癮和物質濫用有所不同。以毒癮為例。一方面,毒癮隻影響全球人口的一小部分,而浪漫愛情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從基本的、進化的子系統中出現,愛與生殖緊密相連,生殖是自然選擇的引擎 [18]  ,相比之下,吸毒對生存或繁殖沒有明確的作用。美國生物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HelenFisher)認為,當一個人的愛得到回報時,浪漫的愛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建設性的”成癮形式;然而,吸毒成癮永遠不會是有益的。最後,雖然人們可以在不吸毒的情況下生活得很好,但如果缺乏愛,人類將無法健康成長 [19] 

迷戀判斷指標

從表現上來看,愛情成癮的表現與物質依賴非常相似 [20]  。因此,有學者在物質成癮的診斷標準基礎上,提出初步鑑定迷戀(love addiction)的6個因素。當個人在愛情關係中出現以下3種及3種以上情況時,可判定其為迷戀:
①當離開或者缺少伴侶時,會具有一系列脱癮症狀表現,比如極大的痛苦和對其他人的強烈需求;
②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愛情關係上(不論是現實中還是幻想中的愛情);
③自己原有的社交、職業和休閒活動會明顯減少;
④持續不斷的渴望或對減少、控制愛情關係的無效努力;
⑤即使這段感情中存在着很多問題,仍然去追求;
⑥存在情感障礙,表現為重複的、興奮的但沒有任何持久情感的愛情關係,或者是一種痛苦的、不安全型的愛情關係 [21] 

迷戀測量

目前對迷戀或愛情成癮進行測量的量表還比較少。1981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社會工作學院教授瑪麗·簡·亨特(MaryJane Hunter)等人編制了具有20個題項的量表用以測量愛情成癮,該問卷採用5點計分方式作答,即“1,完全同意”到“5,完全不同意”,其中有9個題項採用反向計分 [22] 
198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伊萊恩·哈特菲爾德(Elaine Hatfield)編制了激情之愛量表(Passionate Love Scale,PLS)。該量表是測量浪漫愛情的激情成分的實用工具,測量了對所愛之人的着迷、痴戀、渴望和感情的強烈程度。精簡版的愛之激情量表共有15題,採用9點計分方式,陷入浪漫愛情的程度越深,個體在愛之激情量表上的得分越高 [6] 

迷戀干預和治療

目前,心理學上關於迷戀的干預研究還比較少,但在其他類似成癮的干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美國南加州大學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研究所史蒂夫·蘇斯曼(Steve Sussman)博士提出了對迷戀(love addiction)進行干預的方法。他認為,對迷戀的干預主要是幫助個人建立安全型依戀,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或者直接引導使個人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愛情,也可以通過認知重構技術幫助個人進行內心對話,擺脱那些可能會引起迷戀的幻想性的想法;還可以通過情緒管理技術,指導個人對抗那些尋找愛情時的不良動機。同時,由於社會學習也會影響迷戀的發展,因此在學校或社區心理健康指導中,可以包含關於健康與不健康的愛情的相關知識 [6] 

迷戀中國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

迷戀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發展。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建立成熟的戀愛觀和積極健康的人際關係,需要家庭、學校、相關行政部門和服務機構等共同努力。中國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對此有諸多相關的規定。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從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心理健康與品德教育角度進行指導,《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2019)則從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實操角度進行指導。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旨在保障未成年人能夠獲得適當的教育和保護,從而幫助未成年人建立健康的心態和成熟的人格,合理應對青春期迷戀。

迷戀《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

第三十條
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四十條
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第九十條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機制。衞生健康部門應當做好未成年人心理治療、心理危機干預以及精神障礙早期識別和診斷治療等工作。
第九十九條
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培育、引導和規範有關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參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為未成年人的心理輔導、康復救助、監護及收養評估等提供專業服務 [23] 

迷戀《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

第一條
心理健康宣教行動。有條件的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每年至少開展一次面向家長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醫療衞生機構要積極開展兒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科普宣傳,倡導兒童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狀態、科學運動、充足睡眠、合理膳食等,減少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誘因。
第三條
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各級各類學校要實施傾聽一刻鐘、運動一小時“兩個一”行動,即促進學生每天與同學、家人有效溝通交流15分鐘;引導學生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體育運動。教育部門要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督促學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積極導向將結果反饋學生家長。
第五條
心理健康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已建有熱線的精神衞生醫療機構及12320公共衞生熱線、共青團12355青少年服務熱線等,要對工作人員開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培訓,保障提供專業化服務,並向兒童青少年廣泛宣傳熱線號碼,鼓勵其有需要時撥打求助。
第六條
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完善行動。有條件的學校要發揮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組織作用,積極開展同伴教育,增強同伴支持 [24] 

迷戀中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迷戀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較大影響。中國各部委發佈的相關教育類文件中,《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2021)從身心健康保障的角度強調了安全教育與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從與異性的交往原則、社會適應與人格培養的角度強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9修訂)全面地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強調了父母的教養要點。青少年要積極且負責任地面對友誼和戀愛問題,避免陷入不健康的迷戀狀態,這也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迷戀《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初中年級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 學會在與人交往中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構築起堅固的自我心理防線 [25] 
高中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掌握亞健康的基本知識和預防措施,瞭解應對心理危機的方法和救助渠道,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展。
• 自覺抵制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具備潔身自好的意識和良好的衞生公德。
• 學習健康的異性交往方式,學會用恰當的方法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當遭到性騷擾時,要用法律保護自己 [25] 

迷戀《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水平四(初中階段)
疾病預防
• 判斷安全行為與不安全行為,拒絕不安全行為的技巧;學會如何尋求幫助的途徑和方法;與預防艾滋病相關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識 [26] 
心理健康
• 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影響;調控情緒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異性交往的原則 [26]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26] 
水平五(高中階段)
心理健康
• 合理宣泄與傾訴的適宜途徑,客觀看待事物;人際交往中的原則和方法,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 [26] 

迷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高年級
•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 [27] 
初中年級
• 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7] 
高中年級
•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瞭解正確的愛情方式 [27] 

迷戀《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

小學階段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初步學習青春期發育、心理健康及相關保健知識與技能;
• 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學會自我保護 [28] 
初中階段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學習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預防性騷擾與性侵害的能力;
• 積極應對青春期心理健康問題,學會正確對待挫折 [28] 
高中階段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深入理解健康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理解生長速度的變化規律,認同體態以健康自然為美;
• 理解性、愛情和婚姻的關係,瞭解婚姻和生育相關知識及法律法規,能夠有效預防和應對性騷擾與性侵害 [28]  心理健康
• 瞭解社交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提高健康的異性交往能力;
• 正確認識和對待童年期不良經歷,健康成長;
• 能夠識別並預防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28] 

迷戀《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9修訂)

12~15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重視兒童青春期人格發展
• 指導家長認識青春期兒童發展特徵,不斷調整教養方式;
• 幫助兒童悦納自我;
• 尊重兒童自主意願,鼓勵兒童獨立思考與理性表達;
• 引導兒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緒,積極調控心理,自主自助,預防和克服各種可能產生的青春期心理障礙;
• 正確對待兒童“叛逆”行為 [29] 
對兒童進行性教育
• 開展科學的性心理輔導,對兒童進行與異性交往的指導 [29] 
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 指導家長與兒童平等相處,理解兒童自主願望,保護兒童隱私權;
• 學會傾聽兒童的意見和感受,學會尊重、欣賞、認同和分享兒童的想法;
• 學會運用民主、寬容的語言和態度對待兒童,促進良性親子溝通 [29] 
15~18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提高兒童交往合作能力
• 指導家長根據該年齡段兒童個性特點,引導兒童積極開展社交活動和正常的異性交往;以性道德、性責任、性健康、預防和拒絕不安全性行為為重點,開展性教育;
• 對有戀愛行為的兒童,給予正確引導;
• 鼓勵兒童在集體生活中鍛鍊自己,學會與人相處,體驗與人合作的快樂;
• 幫助兒童學會寬容待人,正確對待友誼;
• 瞭解校園欺凌行為的性質、特點及家校合作的基本處理方法 [29] 
培養兒童的責任意識
• 引導兒童樹立社會責任感,正確處理個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勇於承擔責任 [29] 

迷戀相關國際文件

1989年聯合國發佈的《兒童權利公約》保護了兒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尊重和保障了兒童發展的權利和自由,具體內容如下:

迷戀《兒童權利公約》(1989)

第二十七條
締約國確認每個兒童均有權享有足以促進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會發展的生活水平。
第二十九條
締約國一致認為教育兒童的目的應是: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培養對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聯合國憲章》所載各項原則的尊重;培養對兒童的父母、兒童自身的文化認同、語言和價值觀、兒童所居住國家的民族價值觀、其原籍國以及不同於其本國的文明的尊重;培養兒童本着各國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羣體以及原為土著居民的人之間諒解、和平、寬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會里過有責任感的生活 [30] 

迷戀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迷戀學習目標

學會恰當地表達愛、在關係中進行積極溝通與決策,對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尤為重要。幫助青少年合理面對友誼和戀愛等問題,避免陷入不健康的迷戀狀態,保障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戀愛”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2個主題“友誼、愛及戀愛關係”,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及以上四個年齡段4,具體內容如下: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2:友誼、愛及戀愛關係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人際關係中包含着多種不同類型的愛(例如朋友之間的愛、父母之間的愛、戀人之間的愛),表達愛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學習者將能夠:
  • 識別愛的不同類型以及表達方式(知識);
  • 認識到愛可以通過多種的方式表達(態度);
  • 在友誼中表達友愛(技能)。
要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健康關係和不健康關係的特點(知識);
  • 定義恰當的身體接觸和不恰當的身體接觸(知識);
  • 認識到友誼可能是健康或不健康的(態度);
  • 建立並保持健康的友誼(技能) [31]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青少年與兒童表達友誼和愛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隨着成長,對他人表達友誼和愛的方式的變化(知識);
  • 認識到向他人表達友誼和愛的方式多種多樣(態度);
  • 反思隨着年齡的增長,向他人表達友誼和愛的方式是如何變化的(技能) [31]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類型的關係
學習者將能夠:
  • 識別不同類型的關係(知識);
  • 區分愛、友誼、迷戀和性吸引所產生的不同情感(知識);
  • 討論親近的人際關係有時是如何轉變為性關係的(技能);
  • 展示在不同類型的關係中的情感管理方法(技能)。
要點:不平等地位和權力的差異(由於社會性別、年齡、經濟、社交或健康狀況等原因)會嚴重影響戀愛關係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不平等地位和權力的差異如何對戀愛關係產生消極影響(知識);
  • 回憶社會性別規範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影響戀愛關係(知識);
  • 認識到關係中的不平等和權力的差異可能是有害的(態度);
  • 對人際關係中的不平等和權力不平衡提出質疑(技能) [31] 
學習目標(15~18歲及以上)
要點:人與人之間存在健康與不健康的性關係
學習者將能夠:
  • 比較健康與不健康的性關係所具有的特徵(知識);
  • 認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健康與不健康的性關係(態度);
  • 展示避免不健康的性關係可採用的方法(技能);
  • 辨別可信賴的成年人,並展現當處於不健康的性關係中時如何向其求助(技能)。
要點: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喜歡和愛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在健康的性關係中表達喜愛的一系列方法(知識);
  • 認識到性行為並不是表達愛的必要方式(態度);
  • 運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喜歡和愛(技能) [31]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類型的關係
學習者將能夠:
  • 識別不同類型的關係(知識);
  • 區分愛、友誼、迷戀和性吸引所產生的不同情感(知識);
  • 討論親近的人際關係有時是如何轉變為性關係的(技能);
  • 展示在不同類型的關係中的情感管理方法(技能) [31] 

迷戀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與愛相關的教育

幼兒園性教育中的相關內容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同伴關係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向同伴表達關愛與尊重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彩虹心情》《多彩的幸福》和《遵守規範的孫悟空》三冊中都涉及與同伴關係相關的教育內容 [32] 
《彩虹心情》一冊主要幫助幼兒初步認識情感和情緒,使他們學會對他人(爸爸媽媽、教師、同伴等)表達愛的不同方式。同時幼兒也將對同伴傳達給自己的關愛表示感謝 [33]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41]
《多彩的幸福》一冊主要幫助幼兒學習如何表達家人、同伴、老人、殘障人的尊重 [34]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42]
《遵守規範的孫悟空》一冊主要幫助幼兒理解如何表達對同伴的愛,並學習尊重自己對同伴產生的好感,用適當的方式向同伴表示喜歡 [35] 
小學性教育中的相關內容
小學的性教育不單純侷限於感知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並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除了親情、友情和師生情這些原有情感關係的變化之外,青春期的特殊性之一在於性萌動給很多孩子帶來新的關係話題,那就是青春期的愛情。
四年級“青春期性萌動”主題中,通過“什麼是青春期性萌動”“青春期性萌動的表現”“正確對待青春期性萌動”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青春期生理變化是青春期性萌動的基礎;能夠理解青春期性萌動是青少年成長所要經歷的正常的、美好的情感體驗;能夠掌握調節青春期性萌動期間調節複雜情緒的能力。
五年級“青春期的愛情”主題中,通過“青春期的情感”“愛情是美好的情感”“戀愛需要學習”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青春期的情感是純真的、美好的、甜蜜的、易變的;理解為什麼愛情是美好的情感;懂得戀愛也是需要學習的,學會表達愛、尊重愛、保護愛。
六年級“健康的性行為”主題中,通過“什麼是性行為”“負責任的性交行為”“性交行為需要成長的準備”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什麼是自體性行為,什麼是與他人發生的性行為;懂得什麼是負責任的性行為,如對健康、生命、家庭負責;理解性交行為需要成長的準備,包括身心的成長和決策能力的提高。
初中性教育中的相關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會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一方面進一步深入講解“愛情”這一話題,並且由此延伸到對於愛情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的討論。另一方面,青春期戀愛作為重要話題,放在“浪漫關係”“性決策”“性的生命週期”等話題中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上,初中生會對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類型的關係、同伴會影響性決策和性行為、婚姻和長期承諾伴隨着許多責任、親密伴侶暴力是對人權的侵犯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並且掌握更多愛、關心與尊重的能力 [36] 

迷戀相關影視作品

《洛麗塔》(Lolita)【美國】(1962)
類型:劇情/愛情/情色
片長:153分鐘
劇情簡介:在大學教授法文的亨博特少年時期曾有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當年的初戀情人不幸夭亡,令他此去經年依舊對那些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有着別樣情感。
因工作之需,亨博特尋找住房,因此結識了寡婦夏洛特及其精靈一般的女兒洛麗塔。夏洛特迷上了這位儒雅莊重的大學教師,一心與之交往;而亨博特卻迷戀上了青春逼人的洛麗塔,為了和這個精靈長相廝守,甚至違心與夏洛特結婚。他將對洛麗塔的情感全部寫進日記,鎖入抽屜。直到某天夏洛特打開了潘多拉寶盒,他們的命運從此改變。
《洛麗塔》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它的悲劇性不是因為得到和失去,也不是因為忠誠和背叛;更不是因為它是一個涉及生活倫理的家毀人亡的故事和一個關於刑事法律的情殺案件,它的悲劇深淵乃是源於——“慾望”。亨博特對洛麗塔的深深迷戀扭曲了自己,面對慾望所採取的一系列愚蠢舉措也最終導致了悲劇 [37] 
參考資料
  • 1.    大衞·諾克斯, 卡洛琳·沙赫特, DavidKnox,等. 情愛關係中的選擇:婚姻家庭社會學入門[J]. 2009.
  • 2.    Christie G L. Falling in Love and Infatuation[J].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69, 3(1): 17-21.
  • 3.    Wolf N R. Investigating Limerence: Predictors of Limerence, Measure Validation, and Goal Progress[D]. , 2017.
  • 4.    Tuckett, D. & Levinson, N.A. (2016). PEP Consolidated Psychoanalytic Glossary. New York: Psychoanalytic Electronic Publishing.
  • 5.    搜狐. “一戀愛就失控,這樣的我令自己厭惡”| 如何區分真正的愛vs.病理性迷戀?[EB/OL]. https://m.sohu.com/a/288562915_643443
  • 6.    Sussman S. Love addiction: Definition, etiology, treatment[J]. 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 2010, 17(1): 31-45
  • 7.    Fisher H. Lust, attraction, attachment: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 three primary emotion systems for mating, reproduction, and parenting[J]. 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and Therapy, 2000, 25(1): 96-104.
  • 8.    Fisher H, Aron A, Brown L L. Romantic love: an fMRI study of a neural mechanism for mate choice[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2005, 493(1): 58-62.
  • 9.    謝弗, 泓, 鄒, 等. 發展心理學: 兒童與青少年[M].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5
  • 10.    侯靜,陳會昌.依戀研究方法述評[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03):80-84.
  • 11.    Feeney J A, Noller P.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58(2): 281.
  • 12.    Ahmadi V, Davoudi I, Ghazaei M, et al. Prevalence of obsessive lov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ttachment styl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 84: 696-700.
  • 13.    Vannini P, Myers S M. Crazy about you: Reflections on the meanings of contemporary teen pop music[J]. Electronic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2, 6(2).
  • 14.    Honari B, Saremi A A.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obsessive love style[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65: 152-159.
  • 15.    Reynaud M, Karila L, Blecha L, et al. Is love passion an addictive disorder?[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 2010, 36(5): 261-267.
  • 16.    Ahmadi V, Davoudi I, Ghazaei M, et al. Prevalence of obsessive lov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ttachment styl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 84: 696-700.
  • 17.    EISENMAN R, Dantzker M L, ELLIS L E E. Self ratings of dependency/addiction regarding drugs, sex, love, and food: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J]. 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 2004, 11(3): 115-12
  • 18.    Blum K, Chen A L C, Giordano J, et al. The addictive brain: all roads lead to dopamine[J]. Journal of psychoactive drugs, 2012, 44(2): 134-143.
  • 19.    Fisher H. Why we love: The nature and chemistry of romantic love[M]. Macmillan, 2005.
  • 20.    繆豔君,張進輔.愛情成癮研究評述[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2,9(03):79-82.
  • 21.    Reynaud M, Karila L, Blecha L, et al. Is love passion an addictive disorder?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 2010, 36(5): 261-267.
  • 22.    Hunter M S , Nitschke C , Hogan L . A SCALE TO MEASURE LOVE ADDICTION[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81, 48(2):582-582.
  • 2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Z]. 2020-10-17.
  • 24.    中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2019)[Z]. 2018-12-29.
  •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Z]. 2007-02-07.
  •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 2012-12-07.
  • 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Z]. 2021-11-02.
  • 29.    全國婦聯, 教育部等.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Z]. 2019.
  • 30.    聯合國. 兒童權利公約[J]. 聯合國大會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第 44 (25). http://www. un. org/chinese/children/issue/crc. shtml, 1989.
  • 3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8: 53-57.
  • 32.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33.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彩虹心情[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34.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多彩的幸福[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35.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遵守規範的孫悟空[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36.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 37.    蔡莉莉. 《洛麗塔》: 迷失在慾望與時間中的永恆悲劇[J]. 外國文學研究, 2006, 28(2): 129-134.
  • 38.    大衞·諾克斯, 卡洛琳·沙赫特, DavidKnox,等. 情愛關係中的選擇:婚姻家庭社會學入門[J]. 2009.
  • 3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1. 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EB/OL](2021)[2021–06–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106/t20210601_534640.html.
  • 40.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的通知[EB/OL]. (2021-09-2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9/27/content_5639412.htm?trs=1&ivk_sa=1025922x
  • 41.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
  • 42.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
  • 43.    費洛蒙, 2012. 什麼是愛?──Sternberg愛情三角理論[EB/OL]. (2012–01–25)[2021–04–13]. http://pheromonecream.blogspot.com/2012/01/sternberg.html.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