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迷影

(2021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迷影》是一本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國的安託萬·德巴克。 [1] 
中文名
迷影
作    者
安託萬·德巴克(法)
譯    者
蔡文晟
出版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頁    數
576 頁
ISBN
9787307224896
原作品
La cinéphilie:Invention d’un regard,histoire d’une culture 1944-1968
定    價
78.0 元
裝    幀
平裝
副標題
創發一種觀看的方法,書寫一段文化的歷史 1944—1968 [1] 

迷影內容簡介

“迷影之於我的意義,乃是一種涵蓋了對電影、電影導演、影評人以及觀影者的愛。”——安託萬·德巴克
那些活動於 20 世紀 60 年代初期的狂熱影迷究竟是怎麼看電影的?
他們會坐在放映廳的哪個位置?用什麼姿勢?他們如何主持電影俱樂部?
他們的團體活動具體是怎麼進行的?
他們如何藉由談話、書信,以及私人或公開的寫作去分享自己的觀影日記?
……
迷影曾是一種屬於法國的熱情,影迷不僅為之閲片無數,更奉獻身心——就看過的片子交流雄辯、撰寫評論、謁見導演、創刊辦報,甚至是主持電影俱樂部。據説,正是這股極其特殊的風氣,讓20世紀那些大師級導演在解放時期到1968年間的巴黎無不名重一時。從很大程度上來説,恰恰是所謂的迷影文化“造就了”希區柯克、霍克斯、羅西里尼、雷諾阿等多位電影藝術家,是影迷將他們拱進嚴肅作者和知識分子之列,從而跟阿拉貢、畢加索、約翰·凱奇等人一樣,成為20世紀文化的創造者。
這些影迷究竟是何方神聖?在本書中,安託萬·德巴克將逐一為這些日後紛紛當上批評家、導演、作家、記者的“電影戀人”立傳、畫像,尤其是巴贊、侯麥、朗格盧瓦、特呂弗、戈達爾、裏維特、夏布洛爾、達內等人。他在鉅細靡遺地描繪這幾個偉大身影的生命歷程、熱情理想和奮戰事蹟的同時,更以一種超越電影及其歷史的眼界去加以審視之:畢竟,這些深受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文學傳統、結構主義影響的影迷,確實能從一個另類的視角去觀照那些湧現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潮流、藝術形式以及重大的論題。 [1] 

迷影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告讀者
緒 論 迷影,一種觀看方法的創發
第一章 一個戴天鵝絨鴨舌帽的聖徒
第二章 喬治·薩杜爾、《法國文學》與法國的斯大林電影
第三章 希區柯克事件
第四章 弗朗索瓦·特呂弗《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撰稿始末
第五章 道德是一樁攸關推軌的事
第六章 羅歇·泰耶爾正傳
第七章 影評人貝爾納·多爾特
第八章 戀女與戀影
第九章 通往現代之路
第十章 自迷影出走
結 論 塞爾日·達內:電影之子
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溯源即在向前行 [1] 

迷影作者簡介

安託萬·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法國當代歷史學家、批評家,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教授,曾任《電影手冊》總編輯、法國電影資料館電影博物館館長、《解放報》文化版主編。長年深耕法國新浪潮與法國大革命等時期的文化現象,自1988年迄今,以“脈絡化的作者策略”為 經,以“歷史的電影形式”為緯,持續撰寫、編纂多部重量級的導演傳記、文化史論、風格研究、電影字典與訪談錄,現已出版五十餘種專著,其電影方面的部分力作包括《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手冊〉,一本雜誌的歷史1&2》、《弗朗索瓦·特呂弗》(與塞爾日·杜比亞納合著)、《新浪潮:一代年輕人的肖像》、《迷影》、《攝影機-歷史論》、《戈達爾傳》、《電影思想字典》(與菲利普·瑟瓦里耶合編)、《侯麥傳》(與諾爾·艾柏合著)、《讓-皮埃爾·梅爾維爾傳》、《電影死了,電影萬歲!攝影機-歷史論2》、《夏布洛爾傳》等。
蔡文晟(譯者),“全職”影迷,業餘影評。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學碩士,巴黎第十大學電影學博士,現為湖北經濟學院新媒體系副教授,重點研究王家衞、榮格與法國迷影及影評史。譯有《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2021年)、《電影導演的電影理論》(2019年)、《吻:唇與身體之密語》(2016年)、《電影編劇:來自法國的錦囊妙計》(2015年)等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