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迴風塔

鎖定
迴風塔位於賓陽縣蘆圩鎮新模村的合嶺山之巔,距縣城約5公里,人稱合嶺塔,又因靠近大模村,也叫大模塔,與大橋鎮的秀峯塔一起,稱為賓陽縣兩大古塔。
1988年5月1日列為賓陽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迴風塔
地理位置
賓陽縣蘆圩鎮新模村
材    質
青磚
層    數
七層
始建時間
1876年
高    度
23.3米

迴風塔歷史沿革

迴風塔 迴風塔
迴風塔為一座由青磚砌成的七層寶塔,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知州葉茂松倡建,距今已一百二十多年。寶塔高23.3米,底徑4米,呈八稜錐體狀直指蒼穹。每層塔檐外伸,略為上翹,造型古雅,檐下飾有各種圖案。塔頂的八個檐角各掛一個銅鈴,風吹鈴響,清脆動聽。清南海張中武題書"迴風塔"三個大字刻於塔門之上,塔門兩側為寶塔建成時知州葉茂松題書石刻"秀氣凌雲天上星辰俱動,祥光耀日人間將相迭興"。民國十三年(1924年),塔頂被雷電擊崩一角,後經縣知事陸之璜、朱璠熙先後撥款補修,才恢復舊貌。28年(1939年)以後,該塔磚塊不時被人偷拆,損害了塔身,加上年久失修,有倒塌之危。賓陽縣人民政府於1987年、2014年撥款進行修繕。 [1] 

迴風塔典故傳説

2014年進行修繕之後的迴風塔 2014年進行修繕之後的迴風塔
關於迴風塔的修建,在民間流傳着許多不同傳説。人們傳為:賓陽文化發達,人才輩出,學士思想興起。凡到賓陽來做官的人,做了一年半載,就被賓陽人告倒而辭官而歸。有一次一個從外地來賓陽做官的人,想治理賓陽,坐穩官位,就請地理先生探看賓陽的風水,看到州城南面的南山頂尖尖突起,形似一杆筆,便認為賓陽之所以讀書子弟多,學風濃厚,人才眾多,是由於州城南面的南山是一文筆峯之故。州民文筆鋒利,告官必倒,縣官信以為真,於是派差役削平南山頂,削平之後為了使城東合嶺與南山等重相稱,便在合嶺山巔建一個塔鎮住,這樣外地官員才能鎮住久留。這種傳説有否有依據,已無從考證。但迴風塔的得名,確與培育人才有關。名曰:"迴風塔",是取"挽回狂瀾,振興文風"之意。當時,堪輿家認為:"依據州之城地,回龍顧祖,坐坎向離,前之南山,名為日峯高照,後之大河,謂月小灣環,坐空朝滿,勢成橫局。但自西而南諸山聯絡,無有比配,雖幸四面大開平陽,猶必建塔寅甲者,蓋以天地無全功,藉以力補之,使其有配也"。意為賓陽地理形勢欠缺,需要人工補缺,才完善其美。知府葉茂松遂採納其意見,即籌資在合嶺之巔建塔,以培補風水。民國十三年(1924)塔頂被雷電擊壞,賓州知事陸之璜籌資補修後,他寫了《補修迴風塔記》,文中稱:"吾邑東廓,有合嶺焉,西南諸水,奔赴其下,鄉前輩特於嶺巔建危塔,以鎮之,名曰'迴風塔',蓋取挽回狂瀾,振興文風之意也……雖風水之説,渺不可稽,而山川鍾毓,實產英豪,信有徵矣。他日靈異秀髮,人才蔚起,為國柱石,以光邑乘,是所望於來者。嗟呼!天地缺陷,往往藉人力以幹旋,又豈獨斯塔已哉!"知州葉茂松在塔門的題聯和邑人蒙恩涵題的詩:"而今被卻天工闕,代有賢才鞏固基",也道出了建塔的用意。
對於寶塔修建,民間傳説認為縣官平南山是砍掉縣民之筆桿,這至少也説明縣民希望文化發達,人才輩出。而從塔之得名、葉茂松的題聯,也透出州官"振興文風"、"將相迭興"的願望。官民都有相同的期望,而官民的説法卻大相庭徑,究竟為什麼?迷信思想作怪?除此之外,巍巍的寶塔作為歷史的見證,也許會告訴你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
迴風塔不但建築雄偉,而且景色優美,塔的四周是一片空地,長滿綠茵茵的青草,稍遠處,蒼林翠竹繁茂,各種無名野花散發出沁人肺腑的芳香。正由於此,該塔吸引了縣外不少遊人,一些騷人墨客,為此吟詩作文。縣人蒙恩涵遊塔曾題詩云:"滄海橫流一柱支,浮屠遙望壯威儀。淋漓氣勢如椽筆,搖曳花枝入碧池。四面雲山皆畫本,半江風月詩塔詞。而今補卻天工闕,代有人才鞏國基。"
迴風塔自建塔以來,也歷盡了人間滄桑,風雨侵剝,日就朽壞。一九二四年,因為雷電所擊,崩塌了一角,縣知事陸之璜,朱番熙,承縣之父老鄉民之意見,先後撥款補修,經幾個月修整,恢復了它的原樣。一九四四年,日寇第二次侵入賓陽,在塔內建碉堡設據點,以扼邕柳公路之咽喉,致使塔門崩壞。以後,隨着時間推移,人為破壞,日趨嚴重。1987年,縣人民政府撥款七千元修復,恢復了它的原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