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躲避依戀

鎖定
躲避依戀也叫回避型依戀,是嬰兒依戀類型之一,母親在場或者離開都無所謂,自己玩自己的,實際上這類嬰兒與母親之間並未形成特別親密的情感聯結,被稱為無依戀嬰兒。這類嬰兒佔少數。 [1] 
中文名
迴避型依戀
所屬學科
發展心理學

躲避依戀概念定義

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安斯沃斯通過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嬰兒分為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反抗型依戀。 [2] 
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將母親視為安全的基地,母親在場使兒童有足夠的安全感;反抗型嬰兒缺乏安全感,時刻警惕母親離開,對母親離開極度反抗。安全型依戀是積極依戀,迴避型和反抗型依戀均屬於消極依戀,是不安全型依戀。

躲避依戀發展階段

發展心理學家鮑爾比 [3]  把嬰兒依戀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差別的社會反應(0-6個月)
第二階段:有差別的社會反應(6-12個月)
第三階段:特殊的情感聯絡(1-3歲)
第四階段:互惠關係的形成(3歲以後)

躲避依戀特徵

1.自我界限過於僵化,很少敞開自己的內心;
2.很難從固定的親密關係中獲得穩定感;
3.戀愛經歷可能很豐富;
4.自我價值常常會擺在情感需求之前;
5.害怕在情感上做決定;
6.傾向於對伴侶作出負面評價。 [4] 
參考資料
  • 1.    郭念鋒.心理諮詢師(基礎知識):民族出版社,2015
  • 2.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 3.    王燕,陳斌斌著,鮑爾比心理健康思想解析,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12,第175頁
  • 4.    蔡蘇燕.《你是不是對“親愛的”有什麼誤解?》: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