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迴歸熱疏螺旋體

鎖定
迴歸熱疏螺旋體(B.recurrentis)是引起人類迴歸熱的病原體。其臨牀特點為急起急退的高熱,全身肌肉痠痛,1次或多次復發,肝、脾腫大,重症可出現黃疸和出血傾向
中文名
迴歸熱疏螺旋體
外文名
B.recurrentis
性    質
引起人類迴歸熱的病原體
性    狀
全身肌肉痠痛

迴歸熱疏螺旋體傳播方式

迴歸熱疏螺旋體流行性迴歸熱

主要通過人體蝨在人類中傳播。當蝨吸吮病人血液後,螺旋體從中腸進入血液、淋巴大量繁殖,不進入唾液或卵巢。人被蝨叮咬後,因抓癢將蝨壓碎,螺旋體經皮膚創傷進入人體。螺旋體在人血流中大量繁殖,數量可高達10萬條/mm3。患者高熱,持續3~4天后,熱退;隔1周左右,又高熱。如此反覆發作3~9次,亦有多達14次者。其機制是螺旋體外膜蛋白易發生變異之故。

迴歸熱疏螺旋體蜱傳回歸熱

主要通過軟蜱傳播,儲存宿主是齧齒類動物。螺旋體在蜱的體腔、唾液、糞便內均可存在,且經卵傳代。故蜱叮咬人後,病原體可直接從皮膚創口注入體內。蜱傳回歸熱的病程和臨牀表現與蝨傳型相似,只是病程較短、症狀較輕。

迴歸熱疏螺旋體免疫機制

迴歸熱的免疫機制主要是以特異性抗體為主的體液免疫。當第一次高熱消退前,患者血清中已出現特異的IgM類抗體。這些抗體與補體協同作用可裂解螺旋體,清除血流中的螺旋體。但隱匿在內部組織的螺旋體,其外膜蛋白可因編碼基因重排形成新的突變株,逃逸初次感染病原體特異抗體的攻擊。當這些突變株繁殖至一定數量,則引起第二次高熱。如此多次,直至螺旋體的突變類型不再超越宿主產生的多種特異性抗體的範圍為止。

迴歸熱疏螺旋體檢查法

迴歸熱的實驗室診斷主要是檢查螺旋體。在發熱期間取外周血1~2滴,加2小滴枸櫞酸鈉混合製成濕片,加蓋玻片在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或直接塗片行Giemsa或Wright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查見迴歸熱疏螺旋體長為紅細胞直徑的2~4倍,螺旋稀疏不規則,呈波狀,如發熱期未能查到,必要時可做小白鼠試驗,取患者血液0.2~1ml腹腔接種小白鼠,每日取尾靜脈血鏡檢,1~3天可查到大量疏螺旋體。也可用BSK培養基從蜱或患者血液中培養的迴歸熱疏螺旋體。

迴歸熱疏螺旋體預防與治療

預防以滅蝨為主。治療選用金黴素或強力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