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迭代

(科學概念)

鎖定
迭代是重複反饋過程的活動,其目的通常是為了逼近所需目標或結果。每一次對過程的重複稱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結果會作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
重複執行一系列運算步驟,從前面的量依次求出後面的量的過程。此過程的每一次結果,都是由對前一次所得結果施行相同的運算步驟得到的。例如利用迭代法*求某一數學問題的解。
對計算機特定程序中需要反覆執行的子程序*(一組指令),即執行程序中的循環,直到滿足某條件為止,亦稱為迭代。
中文名
迭代
外文名
iteration
特    點
重複反饋過程的活動
適用範圍
數學計算
模    型
RUP
領    域
數學、工程

迭代相關概念

迭代函數

在數學中,迭代函數是在分形和動力系統中深入研究的對象。迭代函數是重複的與自身複合的函數,這個過程叫做迭代。

迭代模型

迭代模型是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統一軟件開發過程統一軟件過程)推薦的週期模型。

迭代算法

迭代算法是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一種基本方法。它利用計算機運算速度快、適合做重複性操作的特點,讓計算機對一組指令(或一定步驟)進行重複執行,在每次執行這組指令(或這些步驟)時,都從變量的原值推出它的一個新值。

迭代RUP模型

迭代理解

如果認為這個解釋難以理解,可以這樣想:
我們開發一個產品,如果不太複雜,會採用瀑布模型,簡單的説就是先定義需求,然後構建框架,然後寫代碼,然後測試,最後發佈一個產品。
這樣,幾個月過去了,直到最後一天發佈時,大家才能見到一個產品。
這樣的方式有明顯的缺點,假如我們對用户的需求判斷的不是很準確時——這是很常見的問題,一點也不少見——你工作了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當你把產品拿給客户看時,客户往往會大吃一驚,這就是我要的東西嗎?

迭代方法

迭代的方式就有所不同,假如這個產品要求6個月交貨,我在第一個月就會拿出一個產品來,當然,這個產品會很不完善,會有很多功能還沒有添加進去,bug很多,還不穩定,但客户看了以後,會提出更詳細的修改意見,這樣,你就知道自己距離客户的需求有多遠,我回家以後,再花一個月,在上個月所作的需求分析、框架設計、代碼、測試等等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又拿出一個更完善的產品來,給客户看,讓他們提意見。
就這樣,我的產品在功能上、質量上都能夠逐漸逼近客户的要求,不會出現我花了大量心血後,直到最後發佈之時才發現根本不是客户要的東西的情況。

迭代優勢

這樣的方法很不錯,但他也有自己的缺陷,那就是週期長、成本很高。在應付大項目、高風險項目——就比如是航天飛機的控制系統時,迭代的成本比項目失敗的風險成本低得多,用這種方式明顯有優勢。
如果你是給自己的單位開發一個小MIS,自己也比較清楚需求,工期上也不過花上個把月的時間,用迭代就有點殺雞用了牛刀,那還是瀑布模型更管用,即使是做得不對,頂多再花一個月重來,沒什麼了不起。

迭代基本算法

有些國外的教材,如《C++ Primer》第四版的中文版,會把iterative翻譯成迭代。
在java中Iterative 僅用於遍歷集合,本身並不提供盛裝對象的能力。如果需要創建Iterative對象,則必須有一個被迭代的集合。沒有集合的Iterative彷彿無本之木,沒有存在的價值。
iterative是反覆的意思,所以,有時候,迭代也會指循環執行,反覆執行的意思。
利用迭代算法解決問題,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迭代確定變量

在可以用迭代算法解決的問題中,至少存在一個直接或間接地不斷由舊值遞推出新值的變量,這個變量就是迭代變量。

迭代建立關係式

所謂迭代關係式,指如何從變量的前一個值推出其下一個值的公式(或關係)。迭代關係式的建立是解決迭代問題的關鍵,通常可以使用遞推或倒推的方法來完成。

迭代過程控制

在什麼時候結束迭代過程?這是編寫迭代程序必須考慮的問題。不能讓迭代過程無休止地重複執行下去。迭代過程的控制通常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所需的迭代次數是個確定的值,可以計算出來;另一種是所需的迭代次數無法確定。對於前一種情況,可以構建一個固定次數的循環來實現對迭代過程的控制;對於後一種情況,需要進一步分析出用來結束迭代過程的條件。 [1] 
例1 : Fibonacci Sequence(斐波那契數列)
即這樣一個數列:0、1、1、2、3、5、8、13......,在數學上該數列定義為:
F(0)=0,F(1)=1; F(n) = F(n-1)+F(n-2) (n≥2,n∈N*)。
一般該數列可以遞歸實現,下面是用C語言 迭代 實現:
int fab(int n)
{ if (n<3)
{return 1;}
else
{int first = 1,second = 1,temp = 0;
for (int i =0;i<n-2;i++)
{temp = first + second;
first = second;
second = temp;}
return temp;
}
}
例 1 :一個飼養場引進一隻剛出生的新品種兔子,這種兔子從出生的下一個月開始,每月新生一隻兔子,新生的兔子也如此繁殖。如果所有的兔子都不死去,問到第 12 個月時,該飼養場共有兔子多少隻?
分析:這是一個典型的遞推問題。我們不妨假設第 1 個月時兔子的只數為 u 1 ,第 2 個月時兔子的只數為 u 2 ,第 3 個月時兔子的只數為 u 3 ,……根據題意,“這種兔子從出生的下一個月開始,每月新生一隻兔子”,則有
以下是引用片段:
u 1 = 1 , u 2 = u 1 + u 1 × 1 = 2 , u 3 = u 2 + u 2 × 1 = 4 ,……
根據這個規律,可以歸納出下面的遞推公式:
以下是引用片段:
u n = (u n - 1) × 2 (n ≥ 2)* ①
對應 u n 和 u n - 1 ,定義兩個迭代變量y 和 x ,可將上面的遞推公式轉換成如下迭代關係:
以下是引用片段:
y=x*2
x=y
讓計算機對這個迭代關係重複執行 11 次,就可以算出第 12 個月時的兔子數。參考程序如下:
以下是引用片段: [2] 
cls
x=1
for i=2 to 12
y=x*2
x=y
next i
print y
end
例 2 :阿米巴用簡單分裂的方式繁殖,它每分裂一次要用 3 分鐘。將若干個阿米巴放在一個盛滿營養參液的容器內, 45 分鐘後容器內充滿了阿米巴。已知容器最多可以裝阿米巴 2 20 個。試問,開始的時候往容器內放了多少個阿米巴?請編程序算出。
分析:根據題意,阿米巴每 3 分鐘分裂一次,那麼從開始的時候將阿米巴放入容器裏面,到 45 分鐘後充滿容器,需要分裂 45/3=15 次。而“容器最多可以裝阿米巴 2 20 個”,即阿米巴分裂 15 次以後得到的個數是 2 20。題目要求我們計算分裂之前的阿米巴數,不妨使用倒推的方法,從第 15 次分裂之後的 2 20 個,倒推出第 15 次分裂之前(即第 14 次分裂之後)的個數,再進一步倒推出第 13 次分裂之後、第 12 次分裂之後、……第 1 次分裂之前的個數。
設第 1 次分裂之前的個數為 x 0 、第 1 次分裂之後的個數為 x 1 、第 2 次分裂之後的個數為 x 2 、……第 15 次分裂之後的個數為 x 15 ,則有
以下是引用片段:
x 14 =x 15 /2 、 x 13 =x 14 /2 、…… x n-1 =x n /2 (n ≥ 1)
因為第 15 次分裂之後的個數 x 15 是已知的,如果定義迭代變量為 x ,則可以將上面的倒推公式轉換成如下的迭代公式:
x=x/2 (x 的初值為第 15 次分裂之後的個數 2 20)
讓這個迭代公式重複執行 15 次,就可以倒推出第 1 次分裂之前的阿米巴個數。因為所需的迭代次數是個確定的值,我們可以使用一個固定次數的循環來實現對迭代過程的控制。參考程序如下:
以下是引用片段:
cls
x=2^20
for i=1 to 15
x=x/2
next i
print x
end
例 3 :驗證角谷猜想。日本數學家角谷靜夫在研究自然數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對於任意一個自然數 n ,若 n 為偶數,則將其除以 2 ;若 n 為奇數,則將其乘以 3 ,然後再加 1。如此經過有限次運算後,總可以得到自然數1。人們把角谷靜夫的這一發現叫做“角谷猜想”。
要求:編寫一個程序,由鍵盤輸入一個自然數n ,把 n 經過有限次運算後,最終變成自然數 1 的全過程打印出來。
分析:定義迭代變量為 n ,按照角谷猜想的內容,可以得到兩種情況下的迭代關係式:當 n 為偶數時, n=n/2 ;當 n 為奇數時, n=n*3+1。用 QBASIC 語言把它描述出來就是:
以下是引用片段:
if n 為偶數 then
n=n/2
else
n=n*3+1
end if
這就是需要計算機重複執行的迭代過程。這個迭代過程需要重複執行多少次,才能使迭代變量n 最終變成自然數1 ,這是我們無法計算出來的。因此,還需進一步確定用來結束迭代過程的條件。仔細分析題目要求,不難看出,對任意給定的一個自然數n ,只要經過有限次運算後,能夠得到自然數 1 ,就已經完成了驗證工作。因此,用來結束迭代過程的條件可以定義為:n=1。參考程序如下:
以下是引用片段:
cls
input "Please input n=";n
do until n=1
if n mod 2=0 then
rem 如果 n 為偶數,則調用迭代公式 n=n/2
n=n/2
print "—";n;
else
n=n*3+1
print "—";n;
end if
loop
end

迭代應用實例

迭代法是用於求方程或方程組近似根的一種常用的算法設計方法。設方程為f(x)=0,用某種數學方法導出等價的形式x=g(x),然後按以下步驟執行:
⑴ 選一個方程的近似根,賦給變量x0;
⑵ 將x0的值保存於變量x1,然後計算g(x1),並將結果存於變量x0;
⑶ 當x0與x1的差的絕對值還大於指定的精度要求時,重複步驟⑵的計算。
若方程有根,並且用上述方法計算出來的近似根序列收斂,則按上述方法求得的x0就認為是方程的根。上述算法用C程序的形式表示為:
【算法】迭代法求方程的根
以下是引用片段:
{ x0=初始近似根;
do {
x1=x0;
x0=g(x1); /*按特定的方程計算新的近似根*/
} while (fabs(x0-x1)>Epsilon);
printf(“方程的近似根是%f\n”,x0);
}
迭代算法也常用於求方程組的根,令
X=(x0,x1,…,xn-1)
設方程組為:
xi=gi(X) (I=0,1,…,n-1)
則求方程組根的迭代算法可描述如下:
【算法】迭代法求方程組的根
以下是引用片段:
{ for (i=0;i
x=初始近似根;
do {
for (i=0;i
y=x;
for (i=0;i
x=gi(X);
for (delta=0.0,i=0;i
if (fabs(y-x)>delta) delta=fabs(y-x);
} while (delta>Epsilon);
for (i=0;i
printf(“變量x[%d]的近似根是 %f”,I,x);
printf(“\n”);
}
具體使用迭代法求根時應注意以下兩種可能發生的情況:
⑴ 如果方程無解,算法求出的近似根序列就不會收斂,迭代過程會變成死循環,因此在使用迭代算法前應先考察方程是否有解,並在程序中對迭代的次數給予限制;
⑵ 方程雖然有解,但迭代公式選擇不當,或迭代的初始近似根選擇不合理,也會導致迭代失敗。
① N 為兔子的個數, M為月份 (N+N*1)^M-1=2N^M-1 (註解) [3] 
參考資料
  • 1.    藺宏偉. 幾何迭代法及其應用綜述[J].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15,27(04):582-589. [2017-10-05].
  • 2.    孫明軒,嚴求真. 迭代學習控制系統的誤差跟蹤設計方法[J/OL]. 自動化學報,2013,39(03):251-262. (2012-11-15)[2017-10-0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109.TP.20121115.1647.015.html
  • 3.    雲磊. 牛頓迭代法的MATLAB實現[J]. 信息通信,2011,(06):20+22. [2017-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