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迪安·艾奇遜

鎖定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Dean Gooderham Acheson,1893年4月11日——1971年10月12日),出生於康涅狄格州米德爾敦,英裔美國律師、法學家、政治家,民主黨人,曾任助理國務卿、美國國務卿、總統顧問、民主黨外交委員會主席。自1941年踏入美國國務院大門後,便青雲直上,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在對蘇關係上,艾奇遜鼓吹“從實力地位”出發,對抗和“遏制”蘇聯;在歐洲問題上,他主張加強歐洲聯合,重新武裝西德,建立統一的歐洲軍事力量;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他竭力主張美國向這些國家擴張勢力,控制“中間地帶”,取英、法老殖民主義者的地位而代之,他極端仇視社會主義新中國,在其任內主導編寫了其支持國民政府的自述《中美關係白皮書》。執政期間,艾奇遜參與了杜魯門政府時期的歷次重大外交活動,在制定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53年離職後,在擔任美國外交政策顧問和私人開業重操律師行當的同時,主要着力與回憶創作,先後有《力量與外交》、《早晨和中午》等書,其中以他所寫的在國務院時代的回憶錄《參與創造世界》一書尤為著名,此書獲得1970年度美國新聞創作最高獎普利策獎 [1] 
中文名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
外文名
Dean Gooderham Acheson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893年4月11日
逝世日期
1971年10月12日
畢業院校
耶魯大學
哈佛大學
職    業
律師,法學家,政治家
黨    派
美國民主黨

迪安·艾奇遜人物生平

迪安·艾奇遜早年經歷

1893年艾奇遜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米德爾敦,他的祖先從英國移民到美國後,艱辛創業,終於小有成就。他的父親是一名典型的英國基督教徒。艾奇遜從小就接受者古板的英國傳統教育和開放式的美國教育,艾奇遜全家,包括其母在內,都喜歡户外活動,並且都有一種生動活潑的幽默感。這種混合式教育導致了他以後古板冷酷和老練多謀。
幼年時艾奇遜在馬薩諸塞州格羅頓學校接受預備教育。畢業的那年夏季,他在主幹線鐵路(今加拿大國家鐵路)的工程隊找到一份工作,這條鐵路由西北方向橫穿加拿大全境,這份工作磨練了他堅強自信的性格 [2]  。夏天過後,他考入了耶魯大學
1915年和1918年他分別從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獲得文學和法學學士學位,還在學生時代,就與1917年5月5日與愛麗絲·斯坦利結婚,生有2女一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艾奇遜作為一名美國海軍少尉服役了6個月。服役期滿就前往華盛頓開始了他的律師生涯。
從1918年到1920年他給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號稱人民的律師的路易斯·布蘭代斯當了兩年私人秘書,後經布蘭代斯介紹進來華盛頓的“柯文頓·柏林和魯不利”律師事務所,服務長達12年之久,同期他有依靠布蘭代斯和律師事務所的關係投靠摩根財團,並投身於民主黨的政治活動。通過摩根財團,他結識了杜魯門,與之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1945年杜魯門出任總統時把艾奇遜視為自己的親信。

迪安·艾奇遜政治生涯

迪安·艾奇遜 迪安·艾奇遜
1933年5月,經杜魯門介紹,艾奇遜獲得了第一個政府職務,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內閣財政部副部長,但是7個月後,由於艾奇遜和當時的財政部長威廉·哈特曼·伍丁在金融控制和黃金購買計劃方面產生分歧而辭職。轉入重操律師舊業。
1939年2月艾奇遜終於得到一個良好的展示舞台,因為當時的美國司法總長弗蘭克·墨菲指令他作為調查委員會主席,着手調查,研究和建議改進行政程序的措施。兩年中艾奇遜便擬出一份周密的報告提交國會,這一報告後來在1946年6月美國政府頒佈實行的《行政程序法令條例》中有了具體體現,而艾奇遜在經濟財政方面的才能也由此展露無遺。
1941年2月,艾奇遜受羅斯福總統的任命,出任助理國務卿,他的具體任務是掌管經濟和商業方面的國際事務。他幫助籌備通過了1941年的租借法,不久又被聘任為對外協調和凍結資金委員會成員,艾奇遜對那些對外服務人員進行嚴格的審查和篩選,使美國的對外服務部成為一個向外輸送優質人員的機構。
1945年杜魯門繼任總統。8月16日,作為杜魯門的親信,艾奇遜被任命為副國務卿,掌握國務院的日常活動,在詹姆斯·伯恩斯喬治·馬歇爾手下工作。
1945年9月至12月艾奇遜參加了在華盛頓召開的金融和貿易會議。
1946年他出任內閣原子能委員會主席。
在1948年11月聯合國通過了艾奇遜草擬的“利連撒爾報告”,建立一個國際性原子能發展權利機構。
迪安·艾奇遜 迪安·艾奇遜
在艾奇遜擔任副國務卿期間,他的對蘇強硬態度表露無遺、他把希臘國內共產黨的活動看成是蘇聯侵略的結果,説蘇聯謀求在利比亞的託管是擴張到地中海。他積極參與制定了杜魯門主義——第四點計劃,1947年3月11日,艾奇遜在國務院成立“對外援助委員會”。草擬“援歐計劃”。並在5月8日在密蘇里克利夫蘭教育學院發表試探性演説,為馬歇爾計劃的出台勾勒出藍圖。
1947年6月,艾奇遜辭去副國務卿之職,同時接受杜魯門總統頒發給他的美國國會榮譽勳章。

迪安·艾奇遜霸主的國務卿

1949年2月28日的時代週刊 1949年2月28日的時代週刊 [3]
1949年1月19日,在哈利·S·杜魯門連任總統的第二天,艾奇遜宣誓就任美國第51任國務卿。艾奇遜的前任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是一位頗有威望的國務卿,因而對艾奇遜而言,壓力就更大,擔子也更重,所以他毫不懈怠。在任職期間,他積極貫徹杜魯門遏制共產主義的“冷戰政策”。
1949年7月艾奇遜簽署了中美關係白皮書,他的正式名稱是《美國同中國,特別是1944-1949年間的關係》,這是他在國務卿任內所作出的第一項重大決策。
1949年中國局勢發生重大轉機,艾奇遜清楚的瞭解中國國民黨政權已接近垮台,他認為“美國有必要將不再支持大陸上的政權”,極力主張編寫一份“以最近5年為中心的美國同中國關係的詳盡報告”,在蔣介石政權垮台時予以發表,這一提議得到了杜魯門總統的首肯。
在中美關係白皮書中個,艾奇遜是這樣來論述和闡明他的觀點的:“不幸的但亦無法逃避的事實,是中國內戰的不祥結果,為美國政府控制所不及。美國……不能改變這個結果……中國國內已經達到了一種定局……我們應當面對一個事實上已經存在的局勢。”他認為進一步援助國民黨是行不通的,因為這樣的干涉“勢將引起中國民眾的憤慨……並將受到美國民眾的指責”。這一段自白説明艾奇遜以對客觀形勢有比較清醒的判斷,但出於美國政府立場,在行動上還不得不繼續支援國民政府,但他的方針是對國民政府口惠而實不至,能拖就拖,等待“塵埃落定”。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約在華盛頓舉行簽字儀式,艾奇遜代表美國在條約上簽字。北大西洋公約條文的擬定是在艾奇遜牽頭,多方磋商和周旋下進行的。
1951年1月8日的時代週刊 1951年1月8日的時代週刊 [4]
9月17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華盛頓進行第一次會議,確認理事會為最高權力機構,由各參加國的外交、國防和財政部長組成,艾奇遜參加了這次會議,並使理事會通過了一項對美國十分有利的軍事防務計劃,即由美國將軍任最高司令部最高司令,統率各成員國撥交給他指揮的軍隊。杜魯門總統在他的回憶錄中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沒有艾奇遜,也就不會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可見,艾奇遜在籌組北約中所起的作用之巨大。
1951年9月4日,在舊金山召開對日和約的締結和簽字會議,艾奇遜為美國代表團團長並擔任會議主席。
艾奇遜在國務卿任期內,正值朝鮮戰爭進行,艾奇遜與這段歷史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1950年5月8日,他宣佈美國將援助印度支那的法國殖民地,即給越南保大政權、老撾柬埔寨以軍事援助。從此,美國軍隊開始介入印度支那。
但就是這樣一個鐵桿反共分子,在約瑟夫·麥卡錫那一夥極右翼分子眼中,都是不折不扣的共產黨的代理人。冷戰初期,國務院密謀着反共產主義之風和對於共產主義滲透的恐懼。在追究誰丟失了中國這一問題上,美國幾乎所有的中國問題專家都被打成赤色間諜。艾奇遜對這些極右翼分子的錯誤提出言語尖刻的反擊,努力維護這國務院的良好運作。
1950年,艾奇遜獲得了雙重榮譽:哈佛大學授予的法學名譽博士學位和美國政府頒發的自由勳章。
1953年,艾奇遜隨着杜魯門任期結束而歸退庶民。 離任之後,他重新開私人律師事務所,但同時任然繼續擔任歷屆總統的外交顧問,但主要把精力投入著書中。
1955年他發表第一部著作《一個民主黨黨員看他的組織》。書中對於民主黨的存在的、責任、未來作了精闢的論述。
1957和1958他又連續出版了《一個公民眼中的國會》和《力量和外交》。
1965年他的兩篇短篇作品《我所知道的人》及《白天和黑夜》相繼問世。這兩本書連同1969年出版的《領袖人物的聖經》成為當時美國轟動一時的暢銷書籍。
1969年他的自傳體小説《創世紀親歷記:我在國務院的年代》出版,獲得了1970年美國最高新聞創作獎普利策獎
1971年10月12日,艾奇遜年事已高去世,終年78歲。
參考資料
  • 1.    隱蔽的總統:美國曆任國務卿---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 2.    20世紀領導人傳記百科-美國約翰·鮑威爾主編 大眾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 3.    資料來源 
  • 4.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