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近鄉情怯

鎖定
近鄉情怯(拼音:jìn xiāng qíng qiè)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唐·宋之問《漢江》。 [1] 
近鄉情怯指遠離家鄉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離家鄉越近,心情越不平靜,惟恐家鄉發生了什麼不幸的事,多用以形容遊子歸鄉時的複雜心情。緊縮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3] 
中文名
近鄉情怯
拼    音
jìn xiāng qíng qiè
近義詞
牽腸掛肚
出    處
《漢江》
注音字母
ㄐㄧㄣˋ ㄒㄧㄤ ㄑㄧㄥˊ ㄑㄧㄝ ˋ
語法結構
緊縮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定語

近鄉情怯成語出處

唐·宋之問《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近鄉情怯”。 [1] 

近鄉情怯成語故事

宋之問是初唐時期的一位詩人,宋之問出身詩書之家,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幼勤奮好學,擅長詩文。公元675年,十九歲的宋之問便進士及第,踏上了仕途。喜好文辭樂章的武則天執掌政權之後,宋之問憑藉自己的才華得到了恩寵。 [2] 
有一次,武則天帶領羣臣到洛陽龍門遊玩。她讓大臣們作詩,左史東方虯先作成了一首,武則天看過後賜給他一件錦袍。之後,宋之問作出了一首《龍門應制》,武則天大加讚賞,拿回了賜給東方虯的錦袍,轉賜給了宋之問,可見宋之問的詩才以及他當時所受到的恩寵。宋之問經常在武則天身邊侍奉,難免與武則天的媚臣、外戚相處。在宴樂優遊的生活中,宋之問漸漸沉溺,最終陷入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旋渦中。 [2]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與敬暉等人趁此機會發動政變,殺死武則天寵臣,擁立唐中宗。宋之問則被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地處嶺南偏遠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活習俗也很難讓人適應。宋之問在那裏生活得十分艱難,於是他在第二年春天的時候冒險逃回了洛陽。在經過漢江的時候,宋之問寫下了《渡漢江》一詩:“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2] 
在詩中,宋之問真切地抒發了自己思鄉情切的感情。他被貶到蠻荒的嶺南,生活本就艱辛,又與家人音信隔絕,這更增加了他心中的苦悶和擔憂。他日日夜夜思念着家人,擔心他們受到連累而遭遇不測,在這樣的情感折磨下,時間顯得漫長又難捱。他在逃歸的途中渡過了漢江,距離自己的家鄉更近了,可是,越是離家近心裏就越是不能平靜。他生怕自己之前的擔心和憂慮變成現實,所以即使遇到了某個家鄉來的熟人也不敢打聽家人的情況,害怕聽到不好的消息而粉碎了自己與家人團聚的夢想。 [2] 

近鄉情怯成語寓意

隨着科技的進步,交通和通信的發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古老的“近鄉情更怯”仍然不絕於耳。如果仔細想一想,曾經的“情怯”是發生在騎驢趕考、魚雁傳書的時代,山川阻隔,通信不便,遊子離家日久,再回鄉時自然擔憂家中的一切。但是,如今是高鐵、飛機、電話和互聯網的時代,如果還有哪一位漂泊異鄉的遊子,歸鄉途中也由於不瞭解家中的變化而“情怯”,只能説明自己對父母、家人疏於問候了。因此,離鄉遊子還是應該與時俱進,不要到了“近鄉情怯”的地步,要儘自己所能,常回家看看。 [2] 

近鄉情怯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近鄉情怯”指遠離家鄉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離家鄉越近,心情越不平靜,惟恐家鄉發生了什麼不幸的事,多用以形容遊子歸鄉時的複雜心情。緊縮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3] 
作用示例
清·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卷三:“自辭家北行,至此將二十年矣,遙望故山頗有近鄉情怯之意,乃至所居坊巷則門庭如故。” [1] 
錢鍾書《圍城》八:“鴻漸這兩天近鄉情怯,心事重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