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近視

(疾病名)

鎖定
近視是屈光不正的一種。當眼在調節放鬆狀態下,平行光線進入眼內,其聚焦在視網膜之前,這導致視網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稱為近視眼(myopia)。此時檢查驗光則會提示近視度數,例如通常稱近視50度,記錄為“-0.50D”。
在眼調節放鬆的狀態下,外界的平行光進入眼內,其焦點正好落在視網膜上,則形成清晰像,此稱為正視;若焦點無法落在視網膜上,則稱為非正視,也就是屈光不正。 [1] 
中文名
近視
疾病分類
眼科-眼視光學
常見發病部位
多發羣體
兒童青少年
傳染性

近視疾病定義

近視是屈光不正的一種。當眼在調節放鬆狀態下,平行光線進入眼內,其聚焦在視網膜之前,這導致視網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稱為近視眼(myopia)。此時檢查驗光則會提示近視度數,例如通常稱近視50度,記錄為“-0.50D”。
在眼調節放鬆的狀態下,外界的平行光進入眼內,其焦點正好落在視網膜上,則形成清晰像,此稱為正視;若焦點無法落在視網膜上,則稱為非正視,也就是屈光不正。 [1] 

近視流行病學

近年來,我國近視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近視已成為影響我國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衞生問題。這類最常見的眼科疾病被列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我國人口近視發生率約為33%,是世界平均水平(佔總人口的22%)的1.5倍。 [2] 

近視疾病類型

近視常見的分類方法有三類,分別依據近視度數、屈光成分和病程進展進行分類。 [3] 

近視輕度近視、中度近視和高度近視

輕度近視:≤300度(≤-3.00D)。
中度近視:300度~ 600度(-3.00D~-6.00D)。
高度近視:>600度(>-6.00D)。

近視軸性近視和屈光性近視

軸性近視:最常見,眼球前後徑過長(即眼軸長度超出正常範圍),而屈光力(即角膜和晶狀體等眼其他屈光成分的屈光性能)基本在正常範圍。
屈光性近視:主要由於角膜或晶狀體曲率過大,或各屈光成分之間組合異常,導致屈光力超出正常範圍,而眼軸長度基本在正常範圍。

近視單純性近視和病理性近視

單純性近視:近視度數一般在-6.00D以內,大部分患者的眼底無病理變化,進展緩慢,用適當的鏡片即可將視力矯正至正常,其他視功能指標多屬正常。
病理性近視:一般近視度數較高,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變。患者除了遠視力差之外,常伴有夜間視力差、飛蚊症、漂浮物、閃光感等,發生視網膜脱離、撕裂、裂孔、黃斑出血、新生血管和開角型青光眼的危險性要大得多。

近視病因

關於近視形成的原因,目前還不完全清楚,大多數學者認為近視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不良用眼習慣等。

近視基本病因

遺傳因素
大量調查表明,近視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常可見家族聚集性,父母雙方或一方近視,孩子發生近視的可能性會增大。其中比較明確的是,高度近視的發生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環境因素
長期近距離用眼者的近視發生率較高,這也是我國青少年近視高發的主要原因。如果再疊加上環境照明不佳、閲讀字跡過小或模糊不清、持續閲讀時間過長、缺乏户外活動等因素,更加促使近視的發生與發展。

近視誘發因素

有研究提示,微量元素缺乏、營養成分失調以及大氣污染可能都是近視的誘發因素。
隨着近年來電子產品的普及,長期近距離看電子屏幕也可能會促使近視發生發展。

近視症狀

近視最為熟知的症狀就是看近處基本正常,看遠處視物模糊。隨着近視度數增加,還會伴隨一些其他視覺症狀。 [4] 

近視典型症狀

遠視力減退
遠視力減退,但近視力正常。看遠處目標時常不自覺眯起眼睛。
視疲勞
過度用眼後出現重影、畏光、眼乾、眼癢、眼異物感、眼部酸脹、頭痛等。
外斜視
由於看近時不用或少用眼肌調節,導致集合功能相應減弱,易引起外隱斜視或外斜視。
眼球改變
眼軸變長,表現為眼球突出。當眼球前後徑過長,眼球后極部擴張,形成後鞏膜葡萄腫。
眼底損害
多發生在高度近視,這類患者會有程度不等的眼底退行性改變。

近視伴隨症狀

當近視度數較高,尤其是病理性近視或當合並眼底損害時,可出現以下表現:
視物遮擋
視野改變,引起視物遮擋感。尤其當併發視網膜脱離時,看東西可出現大片遮幕感。
視物變形
當病理性近視併發黃斑變性,黃斑出血或黃斑裂孔時,可出現視物變形。
視物重影,眼球轉動受限
高度近視眼可發生固定性內斜視,常表現為極度的內下斜視,眼球轉動受限。
色覺異常
病理性近視可出現繼發性色覺異常。常見有藍色覺及黃色覺異常,當病變累及黃斑部時,可出現紅色覺異常。
光覺異常
病理性近視的光敏感性可能降低,且比矯正視力更敏感。暗適應功能異常,也就是從強光環境進入暗處,眼睛很長時間不能看清物體,甚至出現不同程度的夜盲。
對比敏感度下降
患者可能視力下降沒有那麼嚴重,但是眼睛對平均亮度的區域辨別差別的能力嚴重下降。
飛蚊症
眼前黑影飄動的感覺,似有蚊蟲在眼前飛動,可隨年齡增長而增多。

近視就醫

當出現持續看遠處物體模糊不清,須及時就醫進行相應的視力檢查;對於高度近視或病理性近視者,一旦發生視物遮擋、視物變形、光覺異常的時候,應該警惕視網膜或眼底病變,儘快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5] 

近視診斷流程

1. 根據症狀懷疑患有近視,應及早於眼科就診,尤其是青少年近視發展快,家長更應該及早關注和就診。
2. 醫生可能會進行詳細問診,病史採集內容包括:
視遠物模糊表現;
年齡及發病時間;
眼部及全身病史、手術史;
近視家族史;
用眼習慣及用眼環境;
既往近視進展史;
既往近視控制治療史,有無驗光配鏡或手術。
3. 接下來醫生會對眼部進行各項檢查,最終,根據各項檢查結果判斷近視類型及程度。
4. 根據近視程度及患者意願予以治療,主要包括驗光配框架眼鏡、戴角膜接觸鏡和手術治療。
5. 初診之後的隨訪對於青少年非常重要。近視常起始於6歲到12歲,在青少年時期,伴隨着眼球的持續生長,近視發展很快,一般到20歲左右近視程度穩定下來。
6. 每年定期進行視力檢查,必要時可能需要每隔一年或每隔幾個月就更換一副新眼鏡。

近視就診科室

眼科 [6] 

近視相關檢查

視力檢查
視力檢查是發現近視的第一步,通過規範的視力檢查,可以簡便迅速地將可疑近視與正常人區別開。
學齡前兒童視力檢查界值必須考慮年齡因素,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斜視弱視學組提出,將不同年齡組兒童的正常視力參考值下限定為:3~5歲0.5,6歲以上0.7。6歲以上的學齡期兒童,裸眼視力如果低於小數視力0.5,是懷疑屈光異常的標準。
散瞳驗光
其學術名稱為睫狀肌麻痹驗光,這是國際公認的診斷近視的金標準。對於 12 歲以下,尤其是初次驗光,或有遠視、斜視、弱視和較大散光的兒童建議必須進行睫狀肌麻痹驗光。
眼底檢查
眼底檢查通常也在散瞳之後進行,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檢眼鏡檢查、間接檢眼鏡檢查等,可以直觀看到和分析眼底病變,對於中、高度近視或有眼底病變症狀的患者尤其有必要。
裂隙燈檢查
這項檢查在暗室中進行,可以瞭解眼內部多個結構的功能。
其他檢查
隨着技術發展,眼科專業精密的檢查越來越完善,可以通過不同方法對眼部發育、視功能進行檢查,包括功能角膜曲率、眼軸長度、調節與聚散功能、眼壓與視野、A/B超、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檢查(OCT)、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檢查(FFA)等,這些檢查需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進行安排。

近視鑑別診斷

通常説的假性近視是因眼睛調節不佳導致的功能性近視,通過放鬆、休息、散瞳干預後可視力恢復正常,不需要佩戴眼鏡,需要和真性近視進行鑑別。

近視治療

近視矯正方法目前主要是佩戴框架眼鏡、角膜接觸鏡和屈光手術,不管何種方式,均是通過鏡片或者改變眼屈光面的折射力,達到清晰成像在視網膜上的目的。

近視一般治療

框架眼鏡
框架眼鏡因其方便、經濟、安全等特點是最常見的近視治療方式,對於青少年或某些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短暫使用或者需要頻繁調整參數的患者,最好選擇框架眼鏡。
對於配鏡時機,並無明確定論,一般認為近視度數高於200度或300度,會影響正常工作學習,應該佩戴眼鏡。對於青少年來説,其用眼較多且視力處於發展階段,建議超過200度應該佩戴框架眼鏡,通過矯正視力減輕視疲勞。
角膜接觸鏡
角膜接觸鏡俗稱隱形眼鏡,其矯正原理和框架眼鏡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這類眼鏡與角膜直接接觸,減少了框架眼鏡距離眼睛較遠所致的放大率改變,接觸鏡的度數一般比框架眼鏡減少50~100度。
角膜接觸鏡分為軟鏡和硬鏡,各有優缺點。
角膜塑形鏡(OK鏡)
這是一種特殊設計的透氣性硬鏡,通過配戴使角膜中央區域的弧度在一定範圍內變平,從而暫時性降低一定量的近視度數,但是這種效果有限,一般適用於 600 度以下的人羣,且效果是可逆的,一旦停戴,近視度數會恢復原有水平,不能真正治癒近視。
研究表明,長期配戴角膜塑形鏡可延緩青少年眼軸長度進展,減緩近視度數增長,需由臨牀經驗豐富的醫師酌情考慮驗配,未成年兒童需要有家長監護配合治療。

近視藥物治療

一直以來,近視並無對症的用藥,近年來,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與口服葉黃素是否可以作為藥物治療存在爭議,暫無確切定論。
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用於控制近視進展是近年來視光學中藥物控制近視研究的熱點,雖然已有大量的臨牀研究證實了其對兒童近視控制的有效性,但並未進入臨牀指南推薦。

近視手術治療

近視矯正手術可用於降低近視度數或治癒近視,主要適用於18歲以上度數穩定的近視患者,近視發展穩定在2年以上,每年近視屈光度增長不超過50度。
近視手術治療主要包括角膜屈光手術和人工晶狀植入術。
角膜屈光手術是通過改變角膜前表面的形態以矯正屈光不正,最近十幾年技術發展很快,下表介紹近年來的主流術式。
人工晶狀植入術不是目前的主流治療選擇,適用於不願意戴眼鏡但又不適合激光角膜屈光手術者。
術後併發症
根據目前的技術發展,到正規醫院進行此類手術安全性較高,但是任何手術都有可能發生術後併發症。
光學方面的不良反應和併發症:屈光度數矯正不足或過矯引起視物模糊;一過性或永久性眩光或光暈,尤其在夜間的視力下降;對比敏感度降低;產生規則或不規則散光。
醫學方面的不良反應和併發症:感染;反覆發作角膜糜爛;單純皰疹病毒角膜炎復發;角膜擴張或圓錐角膜;乾眼症或原有的乾眼症惡化,眼睛乾澀;糖皮質激素誘導的高眼壓症、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裂孔或脱離。

近視預後

近視一旦發生,除非部分手術方式可治癒,其他矯正視力的方式都是需要終身進行的,但是一般來説其並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
重度近視與病理性近視可能引發視網膜病變、眼底損害等,需要特別注意,一旦發生不適須立刻就醫。

近視日常

近視是一種可控可矯正的疾病,一般都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戴眼鏡會加重近視”是一種誤區,不要有過多的心理負擔。青少年發現近視後,父母應該科學對待,避免把自己的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發生前做好預防,發生後科學治療。

近視日常生活管理

1. 選擇正規驗光配鏡機構諮詢,及時科學配鏡,矯正視力,防止惡化。
2. 定期進行眼科檢查,包括視力、眼壓、視野、眼軸等的變化情況;18歲以下的青少年應該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眼科檢查。
3. 保持眼部衞生,不隨意揉眼,即使是成年也要注意避免用眼過度疲勞。
4. 戒煙、少量飲酒的健康生活方式利於視網膜及眼底的保護。
5. 如果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一定要定期進行眼部檢查,避免眼部併發症。
6. 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及富含ω-3脂肪酸的金槍魚、三文魚等。
7. 當突然出現視物模糊、視力喪失、眼前黑影、視野缺損、視力(尤以近視力)進行性或突發性下降,須及時就醫排查視網膜脱離、青光眼、腦血管病等。 [7] 

近視預防

1. 控制用眼距離,避免用眼距離<33cm,避免近距離用眼時間超過45min。工作或閲讀時,堅持“一尺一拳一寸(閲讀距離33cm;身體距桌8cm; 手距筆尖3.33cm)”護眼原則,保持良好坐姿。長時間用眼後注意眺望一下遠方,休息下眼睛。
2. 增加户外活動,每天必須有2小時以上,或每週10小時以上户外活動時間。
3. 培養正確做眼保健操的習慣。
4. 改善照明環境,避免在較暗光線下學習工作。
5. 保障充足睡眠時間,讓眼睛得以充分休息。小學生每天睡眠10小時、初中生每天睡眠9小時、高中階段學生每天睡眠8小時。成年人每天應睡眠7~8小時(每天不宜少於6小時)。
6. 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不躺着看書、玩手機,不在公交上看書、玩手機。
7. 控制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使用,非學習目的的電子產品使用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使用電子產品學習30~40分鐘後,應休息遠眺放鬆10分鐘。年齡越小,連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應越短,可考慮使用有紅光濾過功能的電子產品。 [4] 

近視相關政策

2021年3月9日,據國家衞健委消息,為提高近視防控等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工作管理決策水平,促進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事業科學發展,國家衞健委決定成立國家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管理專家諮詢委員會 [8] 
參考資料
  • 1.    楊培增,範先羣.眼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74-75.
  • 2.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兒童青少年近視眼檢測與防控的應用標準[J].中華眼科醫學雜誌.2018,8(6):276-288.
  • 3.    姜珺. 近視管理白皮書(2019). 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誌, 2019,21(3):161-165.
  • 4.    Efficacy Comparison of 16 Interventions for Myopia Control in Children: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phthalmology, 2016, 123(4):697-708
  • 5.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gents for Ocular Vascular Disease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 Ophthalmic Vis Res. 2018 Apr-Jun;13(2):158-169.
  • 6.    Outdoor Activity Protects against Childhood Myopia-Let the Sun Shine In.JAMA Pediatr.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5, 2019.
  •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近視防治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官網.2018,6,5.
  • 8.    國家衞健委成立新機構應對青少年視力問題,中醫中藥專家加入 - 資訊 - 海外網  .海外網[引用日期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