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近蜥龙

蜥臀目动物
近蜥龙属(学名:*Anchisaurus*)是蜥臀目原蜥脚类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约2亿至1.9亿年前),化石分布于美国、南非及中国贵州等地。其体长1.7-2米,体重200-250公斤,为小型二足植食性恐龙,兼具四肢行走能力,头部呈三角形,牙齿为钻石形,前肢拇指具大爪,可能用于挖掘或防御 [2]
该属由马什(O.C. Marsh)于1885年命名,原称“近蜥龙”。1911年布鲁姆(R. Broom)在南非建立“兀龙”属(*Gyposaurus*),1976年加尔东(P. Galton)与克卢弗(M. Cluver)确认两者形态一致,将兀龙并入近蜥龙属 [1]。北美最早的化石发现于1855年,曾多次更名(*Megadactylus*→*Amphisaurus*),最终确立为近蜥龙属 [2]。中国贵州发现的“中国兀龙”(*G. sinensis*)后归入该属。化石足迹表明其与鸟脚类、兽脚类恐龙共存 [1]
中文名
近蜥龙
别    名
安琪龙
拉丁学名
anchisaurus
亚    目
蜥脚型亚目
近蜥龙

基本信息

播报
编辑
中文名称(洪腊立局颂试 chinese )→ 近蜥龙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 兀龙| 安琪龙
拉丁文学名( name )→ anchisaurus
发音( pronounced )→ ang-kee-sawr-us
含义( meaning )→ 近蜥龙 anchisaurus --原意是"near lizard" --接近蜥龙
兀龙 gyposaurus --原意是格里芬=[希神]狮身鹰首兽神话中的野兽,有鹰的头和翅膀及狮子的身体
近蜥龙
目( order )→剃体腿 saurischia 蜥臀目
亚目( subo叠拳rder )→ sauropodomo良墓rpha 蜥脚型亚目
类( infraorder)→ prosauropoda 原蜥脚类
属( genus )→ anchisaurus 近蜥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 a. polyzelus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a. major marsh,1889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a. capensis =massospondylus carinatus
a. colurus=a. polyzelus
a. sinensis= "gyposaurus" sinensis
a. solus=ammosaurus major
兀龙[被取消]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亚目( suborder )→ sauropodomorpha 蜥脚型亚目
类( infraorder)→ prosauropoda 原蜥脚类
属( genus )→ griphosaurus 兀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 g. problematicus= 石板始祖鸟 a. lithographica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g. longicaudatus= 石板始祖鸟 a. lithographica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
时代( period )→ 侏罗纪早期 pliensbachian to toarcian
分布( foun叠酷己d in )→ 美国 | 南非 | 中国贵州地区
发现地层( stratum )→ ...
食性( diet )→ 植食
典型状态( length up to )→ 长1.7--2米
推测体重( mass )→ 200-250公斤
近蜥龙发现者( discoverer )→ marsh,1885
近蜥龙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marsh,188阀连船拳5
兀龙发现者( discoverer )→ wagner,1862
兀龙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束台壳→
wagner,1862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兀龙,原来是在1911年broom根据南非洲orange free省,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化石所命名的。这个恐龙属到1976年,经过galton与cluver重新描述,他们注意到其实该化石与发掘自北美洲更早期命名的近蜥龙完全相似,因而被近蜥龙这一属名取而代之。 [1]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近蜥龙长着一个近似于三角形的脑袋,一个细长的鼻腔。它的牙齿呈钻石形,似乎很适合于取食树叶。近蜥龙的脖子、身体和尾巴都显得比较长,它那又长又窄的前肢掌上长着带有大爪子能弯曲的大拇指,其上的爪子很可能是用来挖掘植物的地下根茎的。近蜥龙的前肢长度只有后肢长度的1/3,所以,它很可能像板龙一样,平时大部分时间里用四足行走,但是能够靠后肢站立以便够着食物
近蜥龙的头部跟它的颈部、背部以及尾巴的长度比起来,显得非常小。它的头部狭长,而且头顶要比板龙等恐龙的头顶扁平得多。近蜥龙的前额部分的斜面也相对较为平缓。它的上下颌长满了牙齿,这些牙齿像钻石一样,这也暗示着近蜥龙是草食性恐龙。关于近蜥龙是否存在脸颊还有争议: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近蜥龙不存在脸颊,这样有利于它摄取和大口吞食食物;而认为近蜥龙存在脸颊的主要证据来源于解剖学,脸颊的存在方便近蜥龙留住食物进行咀嚼。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在侏罗纪早期,近蜥龙生活的地区气候温暖,它在湖边活动并寻找食物。在气候较干燥时,湖的边缘会露出淤泥,近蜥龙从上面经过时就会留下足迹,这些足迹被泥沙迅速掩埋之后就可能形成足迹化石。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足迹化石可以得知,当时与近蜥龙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有不具备攻击性的鸟脚类恐龙和肉食性的兽脚类恐龙。真正对它构成威胁的便是那些大型的兽脚类恐龙。近蜥龙一旦遇到它们,它可能就会依靠后肢急忙走开,如果实在躲闪不开,它就只能依靠它的大爪奋力一搏了。
近蜥龙前端的沉重身体使得它在行走时不得不往前倾。从它的颈部、身躯以及发育良好的前肢可以看出,这种恐龙通常都是以四肢行走,短而强健的前肢会支撑着胸部、颈部和头部,而且它在四足行走时,会把前肢拇指的爪提起,以免与地面摩擦受损。有时,近蜥龙也会以两足行走。近蜥龙在吃东西时,会把身体直立起来,结构坚实的骨盆将身体前端的重量转移到后肢和尾巴部分,以三角架的形式支撑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