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近地天體

鎖定
近地天體(NEO)是對其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併因此有可能產生撞擊危險的小行星、彗星以及大型流星體的總稱。因為這種天體的大小以及距離地球很近,在地球發射太空船訪問或未來進行商業開發是簡便可行的。事實上,有一些近地星體的速率改變比月球還小。在美國,國會命令NASA必須對所有寬度大於1千米(0.6英里)的NEO進行記錄並分類。因為只要是體積大於這數值的NEO若撞擊地球將會帶來嚴重災難並危及全球。大約已經發現500個這類近地星體。依據最保守的估計,就意味着至少還有500個未被發現。
中文名
近地天體
外文名
NEO(Near-Earth Objects)
別    名
NEO
流星體直徑
<50m
小行星直徑
>50m
已經發現
2808個NEO

近地天體種類分類

流星體直徑<50m
小行星直徑>50m。
彗星

近地天體數量

截至2004年4月18日,已經發現2808個NEO。它們包括49個近地彗星、217個阿登型小行星、1114個阿莫爾型小行星和1427個阿波羅小行星。它們中的708個直徑超過1千米。測防寬度大於1千米NEO撞擊地球,美國歐盟以及其他現在搜尋近地小行星的國家共同執行這項太空防衞努力。現在,該項努力仍然在進行當中。計劃使用一架位於澳大利亞的望遠鏡,搜尋剩下的約30%天區。

近地天體風險評估

使用兩種對災難的評估方法:
使用簡單的托里諾規模以及更復雜的巴勒莫技術撞擊災難規模2004年12月25日,99942號小行星“阿波菲斯”(舊名 2004 MN4)在托里諾規模上被分類到最高的4級。在2004年12月27日估計其大約有2.7%的或然率在2029年4月13日與地球發生撞擊。2004年12月28日,撞擊風險被調低到接近於0(在托里諾規模上也被分類到0級)。其惟一的非0值是在2053年,為1級,並且有希望也在將來降為0。
現在,已知惟一在巴勒莫撞擊災難規模上級別大於0的NEO是(29075) 1950 DA,預測其會在2880年從地球表面很低飛過,也有發生撞擊的可能性(p≤0.003)。如果發生撞擊,(29075) 1950 DA釋放出的能量將會帶來滅絕事件——行星上大部分生命將被摧毀。無論如何,人類還有超過800年時間來重新評估(29075) 1950 DA的軌道,並在必要時使其發生軌道偏轉。
NASA維護着一個持續更新的下100年內NEO威脅的網頁——所有(或幾乎所有)的威脅天體的數據都有希望在獲得更多觀測跟蹤結果在作更精密預測後下調;但是,如上文所述,該網頁並不包括1950 DA這樣至少需要800年才撞擊地球的天體。

近地天體撞擊事件

近地天體 近地天體
普遍被接受的阿爾瓦雷斯假説,解釋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大型天體的撞擊事件的結果,提高了穿越地球軌道的其它天體和與地球碰撞可能性的認知。 1908年通古斯事件

近地天體通古斯事件

主條目:通古斯大爆炸
現在普遍認為1908年6月30日一顆石質小行星在通古斯的上空爆炸,釋放出超過1,000萬噸TNT的能量。據估計爆炸發生在8.5公里的高度上,物體的直徑在45-70米之間。

近地天體船帆座事件

主條目:船帆座事件
在1979年9月22日,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處附近記錄道一次可能是低能量的核子試爆事件,但起初被認為可能是外星物體撞擊的事件。此一事件稱為船帆座事件,是由美國為監測核子試爆而設置在軌道上的船帆座衞星記錄到的。這次警報道致多個組織進行了數年的調查,但最終還是不能確定爆炸是來自核武,或是非核武。

近地天體東地中海事件

主條目:東地中海事件
在2002年6月6日,一顆估計直徑10米的小天體撞擊了地球。這次撞擊發生在地中海,介於希臘和利比亞之間,大約在東經21°北緯34°處的半空中發生爆炸。釋放的能量估計在26,000噸黃色炸藥,相當於一個小型的核子武器。

近地天體蘇丹事件

主條目:2008 TC3
在2008年10月6日,科學家計算出一顆近地小行星,2008 TC3,將在10月7日0246UTC (當地時間5:46) ,發現後不久撞擊地球。這顆小行星如預期的抵達,這是第一次準確的預測到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在地球表面上尋獲數百顆的隕石碎片。因為此一事件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沒有任何已經提出的報告提到它所造成的影響。

近地天體印度尼西亞

在2009年10月8日,一顆巨大的火球出現在印尼的波尼附近天空中。這個天體被認為是一顆直徑10米的小行星,估計這顆火球釋放出的能量為5萬噸黃色炸藥,或是2倍於廣島原子彈。沒有人員傷亡的報道。

近地天體俄羅斯流星

主條目:2013年俄羅斯烏拉爾隕石雨
在2013年2月15日,當流星體在俄羅斯的車裏賓斯克上空爆炸後,造成了當地1,200人的傷亡。當地日出之際有着揮之不去越來越明亮的條紋出現,幾秒鐘之後,該物體達到最大強度,巨大的震波爆炸使得玻璃碎裂,並遮蓋過汽車防盜器的警報聲,隨後還伴隨着幾次小爆炸。

近地天體被遺漏的NEO

小行星2004 FH號的飛躍(畫面中心)。另外一個飛躍過的物體是一顆人造衞星。
2004年3月18日,人們記錄了一顆與近距離飛躍過地球的近地天體:小行星2004 FH,其直徑大約30米(100英尺),從地球上方大約43000千米(26500英里)處飛過(約地距離的十分之一)。從發現到接近地球最近距離時間短促,小行星2004 FH體積不是很大,天文學家在其飛躍3天前才發現了它。一個NEO可能帶來全球災難可能性的理論現在更讓人信服了。
就在兩週後的2004年3月31日,2004 FU162打破了2004 FH接近地球距離的記錄,2004 FU162在地球上方僅6500千米(4000英里)處飛躍而過(約等於一個地球半徑)。其僅在飛躍前數小時被觀測到——雖然2004 FU162大小小於10米(33英尺)。人們認為其如果撞擊地球很可能會在大氣層中就無害的分解。
大小小於這兩顆的天體(有時是武斷的)就被分類為流星體而非小行星了。

近地天體防禦方案

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科學界有多種對付小天體撞擊地球的防禦方案,並且有些方案正在準備付諸行動。具“理論可行性”的方案有:
一是用核武器去炸掉它,但麻煩的是爆炸很可能把它變成許多小“殺手”,把帶有放射性的物體拋入不可預測的軌道;而對於一些鬆散結構的近地小天體,爆炸所起到的作用又很有限。這種方法一直譭譽參半。
二是用太空飛船撞擊它,改變其軌道或把它撞碎。這種方法比較有效,但如同用核武器一樣,這也可能把災難擴大數倍。
三是用航空器給它施加壓力(即用機械力),使它加速或減速,從而改變其飛行方向。這種方法比較理想,但不易實行,並存在一定的風險。
四是用激光使它的表面物質向外發散,從而產生反向加速度使它改變飛行方向;或者用超強激光把它摧毀成對地球無害的小碎塊。這種方法也比較理想,但必須要有超大功率的激光系統。
五是用油漆塗料來改變它的顏色,影響它吸收太陽光和熱量,通過熱能的變化來改變其軌道。這種方法見效比較慢,另外所需的大量塗料如何運去也是個問題。
六是用火箭把一面巨大的風箏形太陽帆發送到它的上面,而張開的太陽帆利用反彈太陽光子所產生的壓力把它逐漸推離原來的軌道。這種方法的技術要求較高,難度較大。
七是在它的表面插入一種像火箭那樣的裝置,讓這種裝置不斷地噴出物質,像噴氣式飛機那樣,通過反作用力來改變其飛行方向。這種方法好像有點浪漫色彩。
當然,還有其他的防禦方案。不過,所有的方案現在幾乎都停留在理論設想階段;它們是否切實可行可靠,還要靠將來的實踐來檢驗。 [1] 
2014年9月18日,美國宇航局(NASA)總監察長保羅·馬丁發表審計報告,批評NASA“近地天體項目”效率低下。按進展,該項目無法完成到2020年找出90%危險近地天體的目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