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近園

鎖定
近園,又名靜園、惲家園林,位於江蘇省常州市化龍巷,為清順治年間進士楊兆魯所建,康熙十一年(1672年),初步建成。 [2] 
近園的構思出自於山水畫家王石谷,還有惲南田和潤州(今鎮江)笪重光的參與,所以它不僅有江南特色的古典園林,也是文人薈萃之名園。取“近乎成園”之意,名之曰“近園”。近園南北長約80米,東西寬約64米,亭、台、樓、榭大多圍着池水安置,形成了“中有大池、池中一島、池周建築”的獨特格局。西野草堂位於近園北側,堂前鑿池疊山,亭榭、書齋、軒館、迴廊均依山而建,環列水池中間,綴以不同景色,備以奇草異木。山前隔水置一組建築:左為“天香閣”,右為“安樂窩”,臨池有“得月軒”。園西迴廊起伏,與北面的“秋爽亭”相接;東側岸有“容膝居”,向右是小石拱橋,假山上有“三梧亭”,亭下為“垂綸洞”。秋爽亭前一株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的百年廣玉蘭,被稱為常州玉蘭王。近園佈局精巧,意簡藴藉,錯落有致,頗具晚明風格。近園是常州地區現存建造最早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典園林,也是具有明末清初古典園林風格的寶貴實例。 [2]  [10] 
2013年5月,近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近園
地理位置
江蘇省常州市化龍巷
所處時代
清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968-3-26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近園歷史沿革

園內水景
園內水景(30張)
近園為清順治年間進士楊兆魯所建;康熙十一年(1672年),初步建成。清同治初,近園歸士紳劉雲樵所有。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近園又歸惲氏,稍作修葺,原有建築略有改觀,但總體佈局未變。 [2] 
20世紀70年代後,近園成為常州賓館內園,多次接待過外國使團、國家重要領導人和社會知名人士。 [10] 
2018~2020年,近園經過了一年多的修繕保護,於2020年4月重新向市民開放。 [10] 

近園建築格局

近園的構思出自於山水畫家王石谷,還有惲南田和潤州(今鎮江)笪重光的參與,所以它不僅有江南特色的古典園林,也是文人薈萃之名園。取“近乎成園”之意,名之曰“近園”。後改名“復園”“靜園”,又俗稱“惲家花園”。近園和無錫的寄暢園及蘇州的網師園一樣,都是中開一泓“鑑湖”,水岸參差,樹木掩映。近園南北長約80米,東西寬約64米,亭、台、樓、榭大多圍着池水安置,形成了“中有大池、池中一島、池周建築”的獨特格局。西野草堂位於近園北側,堂前鑿池疊山,亭榭、書齋、軒館、迴廊均依山而建,環列水池中間,綴以不同景色,備以奇草異木。山前隔水置一組建築:左為“天香閣”,右為“安樂窩”,臨池有“得月軒”。園西迴廊起伏,與北面的“秋爽亭”相接;東側岸有“容膝居”,向右是小石拱橋,假山上有“三梧亭”,亭下為“垂綸洞”。秋爽亭前一株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的百年廣玉蘭,被稱為常州玉蘭王。近園佈局精巧,意簡藴藉,錯落有致,頗具晚明風格。 [2]  [10] 

近園主要建築

西野草堂
西野草堂 西野草堂
近園北部正中為西野草堂,坐北朝南,原為主人宴客之所,單層,面闊五間,進深約9米(含前廊1.5),檐高3.6,脊高5.7米。主堂“西野草堂”,是主人迎接來往賓客的場所。劉海粟大師曾在近園作畫,親自題寫了“西野草堂”匾額。西野草堂作為主堂,面闊五間,廳堂都是落地長窗,平台前隔着勺湖,正對假山,假山山腹中有一個“垂綸洞”,洞口只能容納一個人低身進入,在洞內可以看到外面景象。像這種“堂—台—池—山”是早期園林中常用主景序列 ,與傳統園林不同的是,假山並未向前展開,而是更多的向後部拓展,池水也在假山的東西兩側往後延伸而去,這樣就使堂前主景的縱深大大加強,橫向上將水景分為東、西兩側,西面寬一些,但有石橋連接,東面相對窄些,確也有廊屋對望,形成了這種北湖、西灣、南潭、東澗這四處各不相同的景緻效果。 [3]   
天香閣
天香閣 天香閣
近園南部隔假山與西野草堂相對的是天香閣,坐西朝東,單層,二開間,東、南、北三面坡頂,西無坡靠牆,平面呈曲尺形。東面寬6.6米,西面寬10.5米,進深17.7米,檐高3.9米,東側有走廊,寬1.2米。 [7] 
得月軒
得月軒 得月軒
得月軒與天香閣相連,坐南朝北,單層,三開間,面寬7.8米,進深9.6米。在 “得月軒”在東面窗户下,晚上的時候可以欣賞到初升的月亮和倒影相映成輝的景象,也是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意思。面前的池塘叫“劍一池”,池中是一座黃石假山,近園的亭、台、樓、榭大多圍着池塘安置於周邊,形成了這種“中有大池、池中一島、池周建築”的獨特格局。堂軒建築有改建,但總體佈局維持原貌。 [8] 
見一亭
近園的主要部分是位於園中心的池沼及假山,約佔園內面積的二分之一。池沼狹長形,假山位於池中心,山上奇石層疊。假山南部立有見一亭,正六邊形,入口在北側。六坡頂,內頂高4.0米。亭柱距0.66米,檐高3.6米,挑檐0.75米,飛挑檐1.5米,檐口有雕花。欄杆木質,高0.65米。“見一亭”,隱入叢林之中,位置謙遜但卻可以望向四周,是一個讀書觀景的好地方。池子中間那座假山是當時挖掘池塘所出的泥土堆積成的土山,然後在土山上種植樹木、堆置黃石形成假山,最後用小塊的石頭補上點綴,形成這種峯、崖、洞、台等奇石層疊的美觀造型。 [9] 
並列拱橋
並列拱橋
並列拱橋(2張)
近園內有兩座並列拱橋較有特色,其中小橋是由三塊花崗岩鑿出的圓拱和踏步,是江南園林小橋中的精品之作。本來也只有這個不超過2米長的小橋,這座橋是遊山的必經之路,但它無杆無欄,貼水而建,考慮到遊人的安全和儘量保留園子的完整性,後人在小橋旁又建了一座稍大些的石橋,從而形成一大一小兩橋並列的樣子。大石拱橋麻石質,東西向,東西各六級台階,上有橋欄,欄柱8根,橋長4.8,寬1.6米,拱直徑2.0,拱矢高1.1米。小石拱橋緊靠大石拱橋北側,為惲南田設計,麻石質,東西向,東五西四級台階,無橋欄,橋長2.4,寬0.63米,拱直徑1.51,拱矢高0.86米。 [4-5] 
三跨平橋
三跨平橋 三跨平橋
三跨平橋,麻石質,無台階踏步,長6.1,寬1.15米,有橋墩2個,每墩石柱3根,2縱1橫,橋面至水面1.4米,橋欄高0.4米。平橋東接池中間假山小島,西接南北向的西廊。 [6] 

近園文物遺存

題記石碑
近園記及題跋碑 近園記及題跋碑
近園中東側廊牆內留存題記石碑,此牆還嵌有名人書條石37 塊,石高0.32米,寬0.84~0.9 米不等,其中有“雪浪”洪恩、何焯等撰書。其中近園記及題跋碑,文物價值較高。 [2-3] 

近園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楊兆魯, 生卒年均不詳,約清聖祖康熙初前後在世,清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在福建建寧任職時,招撫巨寇蕭維堂等有功。他官終至福建延平道按察司副使, 著有《遂初堂文集》9 卷,傳世於《四庫全書總目》。清康熙七年(1668年),官至福建延平道按察司副使的楊兆魯“抱痾還鄉”後,為享天年而寄情于山水,購得龍城書院注經堂後明末舊園六七畝,歷時五年,建成近園。園成之後,常有文人雅集於此,留下不少詩文。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秋,楊兆魯曾邀請畫家惲南田、王石谷、笪重光等在園雅集,發出“忘此身在城市矣”的感慨,由楊兆魯作《近園記》,惲南田書石、王石谷作《近園圖》、笪重光題跋,一時傳為佳話。 [2] 

近園文物價值

近園是常州地區現存建造最早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典園林,也是具有明末清初古典園林風格的寶貴實例。 [10] 

近園保護措施

2013年5月,近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近園旅遊信息

近園地理位置

近園位於江蘇省常州市化龍巷。 [2] 

近園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蘇省常州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近園,路程約4千米,用時約13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