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近(拼音:jì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7]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辶(辵),斤聲。“近”本義指距離短,與“遠”相對,引申指時間短,離現在不遠,也引申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密。“近”還指語言、道理等程度淺、容易理解,或指互相比較相差不多。 [14] 
中文名
拼    音
jìn,jì
部    首
五    筆
RPK [3] 
倉    頡
YHML [3] 
鄭    碼
PDW [3] 
筆    順
撇、撇、橫、豎、點、橫折折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791) [7] 
平水韻
去聲十三問(jìn)、上聲十二吻(jìn),去聲四寘(jì) [2] 
總筆畫
3+4(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基本區 U+8FD1 [3] 
注音字母
ㄐㄧㄣˋ
四角碼
3230₂
字形結構
半包圍-左下包圍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異體字
𠧣、𢆌、𣥍、𣥪、𣂠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形聲字。“近”在戰國文字中寫作圖1,為從辵(chuò),斤聲的結構。外部為“辵”,表示與行動有關,作形旁;內部為“斤”,作聲旁指示讀音。斤初文為斧的象形,與“近”無關,因此不兼義。小篆作圖3,與戰國文字不同的是,小篆由原來的半包圍結構變為左右結構。到了隸書(圖4、5),又由左右結構變為半包圍結構,一直延續到楷書。
《説文解字》中還收錄了一個古文,作圖2,字形下部還是聲旁“斤”,而上部形旁是“止”。止、辵為義近形符,古常相通。
“距離小”是“近”的本義。從辵,意思是説要知道距離近不近,走一下才知道。從時間角度看,歷時短的為“近”。如近來、近期。在歷史分期上有“近代”的説法,指過去不遠的時代。引申用作動詞,指靠近、接近、近似。或時間上臨近、時間短。
在認知領域,有功夫深淺的區別。容易理解的東西往往功夫不深。於是“近”又引申為淺顯的、淺近的意思。如《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由此引申出淺陋、平庸之義。
人與人的關係具有親疏遠近的區別。關係近稱為“親近”。如“近親”,指血統關係較近的親戚。 [1]  [14] 

詳細釋義

“近”的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jìn
動詞
接近
approach;
be close to;
draw near
《韓非子·難二》:“景公過晏子曰:‘子宮小,近市,請徙子家豫章之圃。’”
唐·李商隱《樂遊原》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大夫,量你怎生近的那關雲長。”
近似;逼近;挨近;平易近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知曉
know
《呂氏春秋·執一》:“慈親不能傳於子,忠臣不能入於君,唯有其材者為近之。”

形容詞
指時間或空間的距離短(或者説距離小)(跟“遠”相對)
near;
recent
·繫辭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國語·楚語下》:“遠不過三月,近不過浹日。”
晉·陶潛《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近郊;近宅;近處;近日;近古;靠近
容易理解;容易明白的
obvious;
clear
《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明·何景明《與李空同論詩書》:“辭艱者意反近,意苦者辭反常。”
淺近;言近旨遠
親密;關係密切(跟“遠”相對)
intimate;
closely
《尚書·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
唐·李密《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紅樓夢》第二九回:“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遠你了。”
近親;親近;近臣
鄙薄;平庸

漢·徐幹《中論·爵祿》:“功小者,其祿薄;德近者,其爵卑。”
宋·陸游《上辛給事書》:“某束髮好文,才短識近。”

副詞
殆,大概;將近;差不多
be approximately;
be close to
《三國志·魏志·華佗傳》:“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
《晉書·謝萬傳》:“而今屈其邁往之氣,以俯順荒餘,近是違才易務矣。”
近半
名詞
親近的人;尤指君臣親近的人

《孟子·離婁下》“武王不泄邇”漢·趙岐注:“邇,近也……近謂朝臣。”
《新唐書·高適傳》:“俄遷侍御史,擢諫議大夫,負氣敢言,權近側目。”
《宋史·刑法志二》:“仁宗於賞罰無所私,尤不以貴近廢法。”

指平庸的人

《北史·崔浩傳》:“聖策獨發,非愚近所及,願陛下必行無疑。”

原先,當初

《晉書·陸納傳》:“明公近雲飲酒三升,納止可二升,今有一斗,以備杯杓餘瀝。”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雜記上》:“翼非惟不曉此旨,近不知超宗是謝鳳之兒。 ”

唐宋雜曲的一種體制,屬於中調,長於小令而短於慢詞

宋·張炎《詞源》卷下:“而美成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宮換羽為三犯、四犯之曲。”

(jìn)姓氏用字



助詞
語氣詞。略同“矣”

《詩經·大雅·崧高》:“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表格信息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12]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辵部】渠遴切(jìn)
附也。從辵,斤聲。
𣥍,古文近。 [10] 

説文解字注

“附也。”注:許附為附婁字,坿為坿益字,疑附近當作坿也。《經典釋文》遠近上聲,近之去聲,古無此分別。
“從辵,斤聲。”注:渠遴切,古音十三部,《廣韻》其謹、巨靳切。 [4] 

廣韻

其謹切,上隱羣 ‖ 斤聲文1部(jìn)
近,迫也。幾也。其謹切。又其靳切。二。
巨靳切,去焮羣 ‖ 斤聲文1部(jìn)
近,附也。巨靳切。又巨隱切。一。 [11]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部】 近
古文:𣥍
《廣韻》其謹切。《集韻》《韻會》《正韻》巨謹切。並音瘽。《玉篇》:不遠也。《詩·小雅》:會言近止。《易·繫辭》:近取諸身。
又《廣韻》:幾也。言庶幾也。《論語》:其庶乎。注:庶言近道也。
又《韻會》:迫也。《易·繫辭》: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注:位逼於君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並巨靳切,音覲。《説文》:附也。《增韻》:親也,近之也。《書·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
又《洪範》: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韻會》:凡遠近之近,上聲。附近之近,去聲。
又《集韻》居吏切,音記。已也。辭也。《詩·大雅》:往近王舅。注:辭也。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辶”3畫,第二筆楷體是㇋(橫折折撇),一筆寫成。
【寫法】“辶”從左、下包圍“斤”,頂部“斤”高“辶”低。“斤”,首筆平撇撇尖抵豎中線;豎撇沿豎中線下行,橫筆右端超過上部。“辶”,第二筆㇋(橫折折撇)從橫中線起筆。 [15]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i̯ən
王力系統
g
iən
董同龢系統
ɡʰ
jə̆n
周法高系統
ɡ
jən
李方桂系統
g
jənx
西漢


東漢




j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文欣

jen
北魏後期北齊
文欣

jen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e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ɡʰ
i̯ən
王力系統

g
ǐən
董同龢系統

ɡʰ
jən
周法高系統

ɡ
iən
李方桂系統

g
jən
陳新雄系統
k
ǐə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十九隱

開口呼
全濁
其謹切/巨隱切
ɡʰjən
去聲
二十四焮

開口呼
全濁
巨靳切/其靳切
ɡʰjən
集韻
上聲
十九隱
開口呼
全濁
巨謹切
ɡiən
去聲
七志
開口呼
全清
居吏切
kie
去聲
二十四焮
開口呼
全濁
巨靳切
ɡiən
禮部韻略

上聲





巨謹切


去聲





巨靳切

增韻

上聲





巨謹切


去聲





巨靳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真文

齊齒呼

全清

kiən
中州音韻

去聲
真文





其印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八軫


全濁
巨謹切
g‘iən

去聲
八震


全濁
具吝切
g‘iən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八賓稟嬪畢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ẽ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ẽ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ɕi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dʑin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dʑiaŋ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tɕin
45
陰去
文讀
湘語
長沙
tɕin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dʑiɛn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tɕʰin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kʰiun
52
去聲
文讀
客家話
梅縣
kʰiun
44
陰平
白讀
粵語
廣州
kɐn
23
陽上
文讀
粵語
廣州
kʰɐn
22
陽去
白讀
粵語
陽江
kɐn
54
陽去
文讀
粵語
陽江
kʰɐn
2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un
33
陽去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ɯŋ
35
陽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øyŋ
242
陽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yɪŋ
44
陽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6]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9
  • 2.    平水韻 十三問 近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2-0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9]
  • 4.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1 全注全譯版: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第185頁
  • 5.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1238
  • 6.    近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2-05]
  • 7.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2-3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78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072-4073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57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80;387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修訂.古代漢語詞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03:753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0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579-580
  •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6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