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迎新娘

鎖定
中國傳統婚姻習俗之一。
迎親迎娶,又叫“迎娶”、“娶媳婦”,等於“六禮”中的“親迎”。分現代迎親,少數民族迎親,傳統迎親等。
中文名
迎新娘
類    別
中國傳統婚姻習俗

迎新娘過程

少數民族迎親 少數民族迎親
現代迎親 現代迎親
通常是由新郎親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呂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小叔子帶領迎親隊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迎親前一天,男方設酒席謝媒,並以甜湯果分贈鄰里。入晚,新郎由“郎頭”(亦稱挈郎,指未婚少年)陪伴睡覺。迎親之日,“望娘盤”擔先行。望娘盤必有一隻鵝,鵝緣出古時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終身專一,象徵婚姻堅貞和諧。後世以鵝代雁。

迎新娘回贈

傳統迎親 傳統迎親
女方回贈禮物,必有狀如手帕的五色布袋,寓意五代見面。以花轎迎娶新娘,是寧波人自南宋時形成的風俗。據傳花橋系宋康王趙構御賜。花轎由四人抬着前往,後隨專侍新娘的送嫂,臨到新娘家,女方放鞭炮迎接。此時小孩們攔住轎子,不讓進,抬轎的就得給些禮金(稱“轎門紙包”)才行。此時,新娘按慣例拖延上轎時間,俗稱“捱上轎”。

迎新娘上轎

在迎親者“三請”、“四清”後,才見穿霞披、戴鳳冠,蓋大紅方巾的新娘,由其兄長抱上轎,或由其弟領上轎。臨上轎前,其母喂一口“上轎飯”,意謂不忘養育之恩。接着母女倆縱聲大哭。有俚語曰:“孃家哭得震天響,婆家家當嗒嗒漲。”新娘上轎坐定後,不可移動座位。座下放只銅火熜,內燃炭火 及絨香,隨轎需有兩男青年緩緩前行,稱壓轎。轎子將到,新郎家安排人前去接待。相遇時,男方向女方贈糕點,以示敬意。這時壓轎者從火熜內點一袋煙,一袋袋地吸着回去,稱“接香火”。

迎新娘水鄉迎新娘

迎親近天,由男家開着一艘蓬船迎接新娘,船頭貼着大紅雙喜字,懸着一對紅喜字,懸掛着一對紅燈籠,沿途敲鑼助威。船快靠岸時,岸邊有一位女家的代表從一間臨時搭的帳篷裏走出來,敲盆引道。這時新娘的女伴們排着隊,輪流送嫁妝,以向對方索取“姐妹錢”。新娘一般梳着一縷滑髻,戴大耳環,身着大襟衫褲,另加一條繡着五彩垂線的長裙,風姿綽約,窈窕迷人,新娘手拿方帕,腳上穿襪不穿鞋,左腳先出閨門(到了男家也是左腳入門),一路上由一個女人跟着撒米,新娘來到埠頭,與船頭相隔一段距離就止步,一羣姐妹輪着唱高棠歌為新娘送別,有的新娘還哭着回唱一二首,每唱一段落,前行三步退後二步,表示難捨難分。迎親船從河涌開來時,就有人告知新郎及家人到鄰舍迴避,以免與新娘“相沖”。新娘登岸時,按慣例手捧圓鏡緩步向前,以示心靈純潔,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