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迎故事

鎖定
《迎故事》是尋烏縣特有的客家民俗活動,是由尋烏縣城及澄江、晨光、菖莆、留車、南橋幾個大圩鎮和長舉、車頭等一些大村莊舉辦的民俗活動,傳承了近800年曆史 [5]  。2016年,南橋鎮申請成為江西省級非遺。
“迎故事”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總結出來的一項客家民俗活動,這項活動歷史悠久,鄉土氣息濃郁,自成一體,在尋烏當地廣泛流行,久盛不衰,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一章。 [3] 
中文名
迎故事
批准時間
2016年
非遺級別
省級 [1] 
類    型
民俗活動 [2] 
地    點
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南橋鎮 [2] 

迎故事活動介紹

所謂“迎故事”,即以歷代傳説故事、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或情節,進行人物造型。以兩個以上的小孩化裝成某齣戲曲中的人物,固定在特製的木架上,即故事棚。故事棚為船狀木架,用花布、彩布、花環裝飾起來,周邊綴以密密麻麻的五彩小燈,內鋪木板。故事棚由青壯年抬着遊樂,由於陣容強大,節目豐富,表演精彩,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2] 
“迎故事”是以編扎和抬架的方式,將6至8歲的孩童以2至4人為一組,裝扮出歷史故事中的人物和場景,固定在木架上(俗稱“故事棚”)進行巡遊。它與同屬客家地區的龍巖連城走古事”、梅州五華“扮古事”有着相似之處,也和汕尾陸河的“撐景”異曲同工。 [4] 

迎故事活動背景

關於南橋“迎故事”活動的由來,當地曾有過這樣一個民間傳説——明朝末年,從福建寧化輾轉而來的陳、劉、程、曹、謝、曾6姓客家先民,來到牛鬥光(南橋前名)後,見這裏水草肥美,山地開闊,是理想的棲息生養之地,便停住跋涉的腳步,在此落地生根。遷徙的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紮根後也面臨重重困難,一方面要面對來自自然界的旱澇和山野間的野獸的威脅,另一方面還要應對來自各宗族間的爭鬥。由於他們初來乍到勢單力薄,常受欺辱。嚴峻的現實告訴他們,要求生存求發展,只有團結起來壯大力量才能站穩腳跟。於是,他們6姓先輩歃血為盟,結成同生共死的命運共同體。並約定每年農曆九月廿八舉行盛大的“迎故事”活動,造聲舉勢,震威揚名。 [4] 

迎故事活動內容

尋烏“迎故事”中常見的有“唐僧取經”“白蛇傳”“魁星點燈”“桃園結義”“八仙過海”等等。如今,這一活動又有創新,在傳統基礎上加進了一些現代人物造型、黨和國家大事等,增加了科學成分和現代意識,如2012年農曆八月十二,澄江鎮汶口畲族村舉辦了慶祝《若干意見》出台和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為主題的“故事會”,深受當地羣眾歡迎。 [2] 
“迎故事”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總結出來的一項客家民俗活動,這項活動歷史悠久,鄉土氣息濃郁,自成一體,在尋烏當地廣泛流行,久盛不衰,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一章。 [3] 

迎故事活動舉辦

1949年前,尋烏縣城及澄江、晨光、菖莆、留車、南橋幾個大圩鎮和長舉、車頭等一些大村莊均舉辦這項活動。
尋烏古時“迎故事”活動只在當地羣眾趕廟會時才舉行。留車鎮為八月初二,澄江鎮為八月初二、十二。尋烏縣城五月十一為上當,五月二十七為下當。上當僅於南門一帶的幾個自然村為“關聖帝君”而舉行,下當是屬全縣性的“城隍”生日。尋烏縣長舉村最盛大的迎故事活動時間為農曆九月二十八(五顯大帝廟會)。不過活動的時間有所改變,除了按以往的廟會期間舉行“迎故事”活動外,發展到逢重大節日也舉行。遊客只要掐準時間,從尋烏縣城驅車至長舉村、留車鎮和澄江鎮,甚至在縣城,就能參加這項活動了。
每次舉行“迎故事”活動時,人們抬着故事棚遊行鄉間,進行展演,蔚為壯觀,遠近居民呼親喚友,成羣結隊,蜂擁而至。“迎故事”之所以魅力四射,光彩照人,除了故事本身的精彩之外,還在於精美的服裝、道具和鑼鼓管絃的配合,隨行伴奏,增添了無限韻味,營造了熱烈、喜慶的氣氛。 [2] 

迎故事活動價值

“迎故事”這一民俗活動,弘揚社會正能量,傳承敬賢尊聖、德行兼修的傳統美德;對增強鄉民間的團結友愛,滿足百姓文化娛樂的需求,都有着很好的促進作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