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拼音:nó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2],其古字形字状似一个人手持工具在山林草地耕作,本义指耕作,引申泛指农事、农业,又指农民。古时亦有田官、勤勉之义。
- 中文名
- 农
- 拼 音
- nóng
- 繁 体
- 農
- 部 首
- 丶,冖 [4]
- 五 笔
- PEI [12]
- 仓 颉
- HBV [12]
- 郑 码
- WWRH [12]
- 笔 顺
- 点、横钩、撇、竖提、撇、捺 [12]
- 字 级
- 一级(编号:0558) [1]
- 平水韵
- 上平二冬 [5] [15]
- 笔画数
- 1+5,2+4(部首+部首外)
- 异 体
- 莀、辳*、䢉(其余见扩展图册)
- 统一码
- CJK 统一汉字 519C
- 四角码
- 4073₂
- 造字法
- 会意字
- 结 构
- 独体结构 [16]
- 注音字母
- ㄋㄨㄥˊ
字源解说
播报编辑
会意享连字。 “农”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有两种异体,分别像手凳壳祝持“辰”除去草和除去林木的形状(一说是手持农具在田间或林间耕作)。“辰”的甲骨文一般认为是蚌壳的象形,古代以蜃蛤的贝壳为农具进行耕耨 [18]。甲埋协淋骨文的这些字形是“农”与“耨”的初文,与章渗汽霉笑《说文解字》小篆“蓐”字无颈击笑关。“农”与“耨”古音相近,后来才分化为两个字。 [2]
“农”造字本义是垦荒耕种。上古时代,杂草丛生,林木遍布,耕种的第一步就是开荒除草,故从“林”“艸”。西周金文“农”字省去下面的“手”,在上部的“艸”或“茻”中间增加了义符“田”,开垦种田的意思更为显豁。第三形的“艸”写得有点像双手,后来就讹变成秦汉“农”字中的“臼”旁了。秦、汉“农”字所从的“囟”实际上是“田”形的伪讹,《说文》误以为是声旁。“囟”与“农”声韵之不合,徐锴早已看出来了。其实从“田”的“农”字汉代古隶中还是能见到的。“农”字几经讹变,到了《说文》小篆那里就成了“从晨,囟声”的形声字了。《说文》 “农”字的籀文和古文都远有所自,从西周金文、两个异体到籀文和古文的演变过程非常清楚。甲骨文中有与《说文》“农”字古文结构相同的“辳”字,旧释为“农” ,但都读为“晨暮”的“晨”,也就是《说文》的“䢅”字。有可能甲骨文的“辳”有“䢅” “农”两个读音。因为西周金文中的“农”字大部分不从“又”,把金文中的“辳”、 “𨑋”等都解释为省“又”,似乎太牵强。 《说文》说“农”从“䢅”或许是有所依据的。总之, “农”“耨”“辳”“䢅”等字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尚需深入研究。 [2]
在古代典籍里,农字用于耕种人、耕种之业、耕种、田地等意义,而用得最说拜多的是耕种人的意思。如《诗经·豳风·七月》:“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农夫”指农奴。《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这多主驼杠个农夫指农官。在唐诗中,耕种人往往称为“农人”“农者”“农桑人”等。
由于农业的发展,多种经营分工趋细,从种庄稼的农穑中分化出菜农、棉农、烟农、花农、蚕农、药农、茶农,这是从耕种人这个意义引申出来的。作为新词语,还有农药、农机、农艺、农贸、农贷、农机具和农产品、农转非等。 [19]
详细字义
播报编辑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动词 | 〈文言〉耕种。 | till | 汉·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 | |
名词 | 〈文言〉谓屯垦。 | 宋·曾巩《本朝政要策·屯田》:“曹操以区区之魏力,力农许下。” | ||
农民,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 peasant; farmer | 农夫;菜农;老农 | ||
农事;农业。 | agriculture | 《国语·周语上》:“夫民之大事在农。” | 农谚;务农 | |
古代的农官。 | ||||
形容词 | 〈文言〉勤勉。 | assiduous; diligent |
[6-8]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三上】【䢅部】奴冬切(nóng)
耕也。从䢅囟声。
𨑋,籀文䢉从林。
𦦥,古文䢉。
辳,亦古文䢉。 [9]
说文解字注
【卷三上】【䢅部】
“耕人也”注:各本无人字,今依《玄应书》卷十一补。《食货志》:四民有业,辟土植谷曰农。《洪范》:次三日,农用八政。郑云:农读为醲。易其字也。某氏因训农为厚矣。
“从䢅”注:庶人明而动,晦而休,故从䢅。
“囟声”注:锴曰:当从凶,乃得声。玉裁按。此囱声之误。囱者,明也。
“辳,亦古文农”注:小徐从艸,大徐从林。夏竦曰:□见古尚书。 [10]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辰字部】农;部外笔画:6
古文:䢉、𦦥、辳、𨑇、𣊤、𨑋、𨑆、𦦤、莀
《唐韵》《集韵》竝奴冬切,音侬。《说文》:耕也,种也。《书·洪范》:农用八政。注:农者,所以厚生也。《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注:三农:山农、泽农、平地农也。《左传·襄九年》:其庶人力于农穑。注:种曰农,敛曰穑。
又神农,古炎帝号。《前汉·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炎帝敎民植谷,故号神农氏,谓神其农业也。
又万山氏有子曰农,能植百谷,后世因名耕甿为农。
又司农,官名。《前汉·百官志》:秦曰治粟内史,汉景帝更名大司农。
又弘农,郡名。《前汉·地理志注》:武帝元鼎四年置。
又姓也。《风俗通》:神农氏后。
又叶奴当切,音囊。潘岳《籍田颂》:思乐甸畿,薄采其芳。大君戾止,言籍其农。
又叶奴刀切,音猱。束皙《劝农赋》:惟百里之置吏,各区别而异曹。考治民之践职,美莫富乎欢农。 [11]
广韵
农,田农也。《说文》作䢉,耕也。亦官名,《汉书》曰:“治粟内史,秦官也。景帝更名大司农。”又姓,《风俗通》云:“神农之后。”又羌复姓,有苏农氏。奴冬切。十二。
【校释】“大司农”句:《汉书·百官公卿表》:“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 [17]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冖”,居上居中,在横中线上侧。❷长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穿过“冖”撇向左下格;㇙的钩尖过竖中线。❸短撇写在横中线上下;捺从长撇中部起笔;捺与短撇相接不相交,捺脚超出上部。 [13]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14])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农 | 农 | 通 | 平声 | 上平二冬 | 泥 | 合口呼 | 一 | 次浊 | 奴冬切 | nuoŋ | |
集韵 | 农 | 通 | 平声 | 上平二冬 | 泥 | 合口呼 | 一 | 次浊 | 奴冬切 | noŋ | ||
猱 | 效 | 平声 | 下平六𩫚 | 泥 | 开口呼 | 一 | 次浊 | 奴刀切 | nɑu | |||
礼部韵略 | 平声 | 冬 | 奴宗切 | |||||||||
增韵 | 平声 | 冬 | 奴宗切 | |||||||||
中原音韵 | 脓 | 阳平 | 东锺 | 泥 | 合口呼 | 次浊 | nuŋ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东锺 | 奴东切 | |||||||||
洪武正韵 | 农 | 平声 | 一东 | 泥 | 奴 | 次浊 | 奴宗切 | nuŋ | ||||
分韵撮要 | 农 | 阳平 | 第六东董冻笃 |
(参考资料:汉典 [3])
上中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n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冬 | n | uŋ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中 | n | ôŋ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中 | n | əwŋ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中 | n | əngw |
西汉 | 冬 | |||
东汉 | 冬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东冬钟江 | woŋ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冬钟 | wo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n | uoŋ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n | uoŋ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n | uoŋ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n | uoŋ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n | uong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n | uŋ |
(参考资料:汉典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