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產品價格

鎖定
農產品價格是指農、林、牧、副、漁各業產品價格的總稱。其中“農”又包括糧、棉、油、麻、絲、茶、糖、菜、煙、果、藥、雜等項產品的價格。
按流通環節分,有農產品收購價格、調撥價格、批發 (供應) 價格、零售價格;按價格形式分,有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格、市場調節價格;按購銷形式分,有合同定購價格,議購議銷價格等。
農產品價格是整個市場物價的基礎之一,在整個價格體系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 
中文名
農產品價格
含    義
農產品貨幣交換比例指數
類    型
農產品價值的貨幣表現
影響因素
宏觀經濟,供求變化

農產品價格基本簡介

在我國,農產品價格按管理形式劃分,可分為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市場調節價;按流轉過程中的環節劃分,可分為農產品收購價格農產品批發價格、農產品調撥價格、農產品零售價格等。
農產品的價格同一切商品一樣,由生產中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和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價值3個部分構成。但農業中由於優等地和中等地的有限性,不能不將劣等地也納入生產,農產品的社會價格是由生產資料和勞動報酬費用較高的劣等地的農產品價值決定的。
同時,農產品價格實際上還受供求關係的影響。農產品價格是否合理,不僅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的流通、消費和農民的收入水平,而且影響工業品的成本和價格,影響國家同農民之間、城鄉人民之間以及農民內部的物質利益關係,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安定也關係重大。

農產品價格漲價原因

進入5月以來,有關國內農產品漲價的信息頻頻見諸媒體,有些城市已經吃不到3元以下的蔬菜了,而春節前批發價只有五六元一斤的綠豆,如今接近10元錢。最瘋狂的漲價產品是大蒜,借“甲流”概念瘋漲過後,又捲土重來,據報道,河南大蒜身價短時間內漲了100倍。
農產品價格為什麼出現暴漲?許多人把原因歸結為各種異常天氣所帶來的災害因素,也有分析認為是監管不到位的必然結果,還有分析認為是農產品流通環節出現了“梗阻”等等。應該説這些分析不無道理,但是,如果從深層觀察,農產品非理性漲價的背後,其實是一些非市場因素在起主導作用。
從許多來自於市場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些從房地產市場退出的遊資,已經開始介入農產品市場,而且,這些遊資已經不光是國內的一些民間資本,更有一些國際“炒家”推波助瀾。有報道分析,目前有近萬億元遊資正對我國農產品實施“成本狙擊”和“價格催漲”,而這些炒家中,有不少是已經進入國內的“熱錢”。
這些豪賭人民幣升值而“潛伏”已久的“熱錢”,利用人民幣尚未升值的“過渡期”,通過因異常天氣帶來的自然災害因素製造概念來推高行情。而許多跡象表明,海外遊資熱衷炒作我國農產品的目的,除了獲取暴利之外,更是隱藏了實現對我國農產品相關產業鏈控制的目的。它們的手法首先是利用資本收購或參股一些國內的農產品企業,然後在國內的農產品期貨市場推高價格。
此外,從影響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其他因素看,除了勞動力價格的有限上升是合理的因素外,其餘包括利率水平、生產資料、水電油等基礎性產品的價格,以及政府税費的變化等等,也存在着本次農產品價格上漲中的一些非市場因素。因此,作為政府部門尤其是一些價格管理部門而言,對於這次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應該關注其中的這些非市場因素,並在價格管理中,採取措施,以此“亡羊補牢”。否則,老百姓的“菜籃子”出現“空虛”,委實是件痛心的事。

農產品價格價格管理

在不少國家,政府對重要農產品價格的管理着重於保護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如有的在市場農產品供過於求時由政府收購和組織儲備,或對減少種植面積的農户給予獎勵,以減少農產品的數量,使價格不致下降過多;有的對農產品出口實行價格補貼政策,以利市場競爭;有的運用關税手段抵制其他國家低價農產品的傾銷等。在農產品不足的國家,政府還常通過多種手段,如放出儲備、由國家統一收購後以較低價格供應市場,或從國外進口農產品等,以防止農產品價格上漲過快,從而維護消費者的利益,並保持社會安定。政府對農產品價格的管理不論在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國家,都受客觀的價值規律的制約。許多措施一般都需由國家財政提供資金。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後,對屬於統購、派購範圍的重要農產品實行由國家統一規定或由國家指導規定的計劃價格。1985年改革統購、派購制度為合同定購制度與市場收購後,實行計劃價格的只限於糧食、棉花和油料等少數重要農產品。實行合同定購制度的農產品,可由政府與農民協商定價;或由國家定價,與農民協商定購數量。此項制度正在進一步完善中。

農產品價格比價差價

為了使農產品的價格大體上反映其價值,需要正確處理不同農產品的比價、工農產品的比價以及同種農產品的各種差價關係。

農產品價格比價

指同一時間同一地區不同商品價格之間的比例關係。中國由於糧食在農產品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各種農產品的比價大多以糧食價格為中心來確定,如糧棉比價、糧油比價、糧肉比價等。農產品比價的合理調整,可以擴大或限制某種農產品的生產,因而是形成合理的農業生產結構的重要手段。關於工業品和農產品的比價,在工業勞動生產率高於農業的條件下出現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而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的情況,在發展中國家由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仍慢於工業等原因,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仍不可能完全消除。

農產品價格差價

同一商品由於生產成本、流通費用、包括儲存以及商品質量不同等原因而形成的價格差額。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農產品購銷差價。指同一種農產品在同一地區的收購價格與銷售價格之間的差額。適當的購銷差價除補償農產品運銷各環節上的流通費用外,還有助於調節農產品的市場供求關係。反之,購銷差價不合理,則會挫傷農民生產、出售農產品或商業部門經營農產品的積極性,並影響消費。中國對於糧食等關係廣大人民生活的主要農產品,自1978年底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為了鼓勵生產又不致增加消費者的經濟負擔,國家不斷提高了收購價格,同時用財政手段對商業部門實行補貼,以保持銷售價格不變。現正向相應提高銷售價格,同時對消費者實行補貼過渡。但過多的價格補貼將會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②農產品地區差價。指同一時間、同一商品的收購價格在不同地區之間的差額。地區差價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不同地區的自然、經濟條件存在差別,因而產生同一種農產品在不同地區消耗的勞動量不同,成本不一。合理的地區差價有利於促進條件較差的地區發展農業生產,又不致影響條件較好地區的積極性。
③農產品季節差價。指同一商品在同一地區的收購價格或銷售價格在不同季節之間的差額。季節差價存在是由於某些農產品的季節性生產同常年的消費需求之間存在矛盾,因而從生產到消費的時間差中,增加了儲存、保管、自然損耗和利息等費用。此外,同種農產品在不同季節生產,產量和費用的差別也很大,如蔬菜温室生產費用高,提早上市產量低。實行季節差價以補償由於上述原因而增加的生產、流通費用,還有利於平衡淡旺季的農產品供應。
④農產品質量差價。指同一商品因質量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優質優價、劣質低價,拉開品質差價的檔次,有利於促進農產品品質的提高和保護生產者、消費者雙方的利益。

農產品價格影響因素

影響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因素

農產品價格宏觀經濟

“民以食為天”,作為必需的生活保障,農產品一直存在着剛性需求。然而隨着經濟飛速發展,農產品需求不僅僅表現在食用上,飼料使用、酒精、澱粉等工業深加工所佔比重逐步增加。而工業深加工、家禽、家畜養殖在一定程度上受經濟發展影響,如果在經濟擴張期間,經濟發展帶動總需求,這些行業也紛紛擴張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自然加大;如果在經濟萎縮期間,需求萎靡不振,行業發展前景黯淡,對農產品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因此經濟發展形勢必然影響到產品供需上來,自然也就農產品期貨價格產生影響。雖然相對與工業品來説,敏感度和力度可能減弱一些,但是在分析農產品價格趨勢的時候,宏觀經濟形勢是不可或缺的一項。

農產品價格供求變動

作為經濟學的基礎,供求關係是決定產品價格的基礎,因此,無論是工業品還是農產品,在分析價格走勢時分析供求關係是必然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價格未來發展方向。 這裏需要關注的就是每個期貨品種對應現貨的產量、庫存、消費及進出口數據,綜合數據就能夠對一段時期內產品的供求狀況產生一個較為準確的判斷。(此類數據在美國農業部、中國海關總署、中國國家統計局等官方網站以及一些非盈利機構、協會網站上定期公佈)

農產品價格季節氣候

眾所周知,農產品是通過農作物生產、加工獲得,而農作物生長、收穫情況極大影響最後產量,因此對於農產品來説,季節及氣候變化是較為獨特的影響因素,而且相對與工業品和化工品來説,影響更為巨大。 隨着農業種植的規模化、集中化發展,天氣情況對於農業產量的影響越來越大,天氣因素是人類當前科技水平無法控制的,因此極端天氣出現,勢必影響到期貨市場農產品價格波動。如大豆的成長過程主要分為種植期、開花期、灌漿期以及收穫期,如果在種植期降水的差別和氣温的差別變化明顯對豆苗生長影響很大,灌漿期如果幹旱少雨容易造成結莢不實、豆粒不飽滿等情況。因此天氣情況是農產品價格分析必要考慮因素。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