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民階級

鎖定
農民階級,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階級(不包括農業工人)。在封建社會中,沒有或只有少量土地和工具,遭受地主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農民不斷進行的反抗爆發為農民起義農民戰爭。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隨着生產的社會化,農民階級趨於分化解體,少數上升為農業資本家,大多數破產成了農業工人或轉入工業無產階級,但仍有少數個體農民。新中國成立前,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農民階級分化為富農中農貧農僱農。農民階級主要指貧農和中農,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新中國成立後,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礎上,廣大農民成為社會主義的新型農民。 [2] 
中文名
農民階級
組    成
耕農、客户、佃民等

農民階級階級組成

農民階級包括自耕農、客户、佃民等。
自耕農就是佔有少量土地的農民,他們先後按照租庸調製和兩税法向朝廷交納賦税。這個階層,始終處於分化狀態中,其中的少部分可能上升為地主或官僚地主,但大部分則受天災人禍的影響,僅可勉強維持生活,甚至破產流亡,成為客户或佃民。 [1] 
客户是指因各種原因失去土地流離失所的勞動者。他們之中有的成為流民,有的成為佃客、佃家、佃户等佃民。歷代統治者為了爭取更多的剝削對象,都非常重視客户的問題。隋高潁制定輸籍法,就是用輕税的辦法使很多客户成為國家編户的。唐後期實行兩税法,規定“户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也是要把客户改為朝廷的編户,以便成為朝廷的納税對象。朝廷採取這些措施,主要是因為客户為擺脱朝廷繁重的賦税和徭役,背井離鄉,逃亡他鄉去做私家的佃户,或者帶着自己少量的土地成為私家的蔭附户口。這樣一來,朝廷的税源大大減少。因此,封建朝廷和各種地主之間也常常為此而發生矛盾。地主階級內部這種爭奪勞動人手的矛盾,正説明客户的數量很多,同時,更説明地主階級的各個階層及其政權都是靠剝削勞動者而存在的。
各種佃種土地的勞動者,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租種私人土地的佃户,一類是租種封建國家的職田、公廨田、營田的佃民。他們沒有土地,佃種地主或官府的土地,忍受殘酷的剝削和奴役。私家的佃户,對地主雖有相當的依附關係,但可以自立户籍,和南北朝時相比是鬆弛多了。佃種官田和逃户田的承佃户,最初課税輕些,以後有可能發展成類似自耕農的編户。在屯田(營田)耕作的除了士兵以外,還有招募來的客户。這些客户也有可能上升為自耕農。他們和自耕農是農民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生產戰線上的主力軍。

農民階級階級矛盾

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關係,主要根據土地佔有情況和封建國家的政策不斷演變。
隋文帝實行了各種改革措施,隋初的自耕農民數量增多,也就是農民佔有土地相對多一些,故而階級矛盾較為緩和,生產有所發展。大業年間,隋煬帝倒行逆施,橫徵暴斂,迫使大量農民離開土地,從事各種無償的勞役,致使土地荒蕪,生產停滯,故而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唐朝初年,統治者採取各種措施,穩定社會秩序,實行均田制,使農民回到土地上進行生產,故而階級矛盾較為緩和。
土地兼併是封建社會始終存在的問題。由於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還有天災人禍的影響,佔有少量土地的農民不斷處於分化狀態中。農民的土地不斷向地主手中轉移,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客户和流民,這就必然使階級矛盾不斷激化。正當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的時候,唐統治集團內部也有重大變化,從武德到開元初年那種注意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玄宗驕奢淫逸,沉湎酒色,致使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激化。同時,均田制的破壞,安史之亂的爆發,邊防戰役紛爭的頻繁,也都是激化階級矛盾的因素。因此,唐朝後期,統治集團儘管也採取過一些緩和矛盾的措施,如德宗時實行兩税法,順宗時的永貞第十章革新,憲宗時削弱潘鎮勢力等等,但都沒有改變階級矛盾逐步激化的趨勢。同時,潘鎮割據、宦官專政、朋黨之爭等各種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封建經濟的發展發展,也促使階級矛盾有增無減。正是這些原因,唐後期的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宣宗時的浙東表甫起義、懿宗時的龐勳起義、倍宗時的王仙芝、黃巢起義等等,終於使唐朝走向滅亡。由此可見,隋唐兩代一樣,其建立、興盛和衰落,都是受階級關係的變化所制約的。
參考資料
  • 1.    白壽彝總主編;史念海主編.中國通史 9 第6卷 中古時代 隋唐時期 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第365頁
  • 2.    王邦佐等編寫.政治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01: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