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業集約經營

鎖定
農業集約經營是在一定面積的農業用地上集中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採用先進技術,精耕細作,提高土地生產率,以取得更多農產品的經營方式。集約經營分為兩種類型,側重於追加物化勞動投入的稱資金集約型,側重於追加活勞動投入的稱勞動集約型。農業生產朝集約化方向發展具有客觀必然性。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對農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而作為農業基本生產資料的土地,面積有限,通過擴大農業用地來增加農產品終歸要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土地又具有特殊優點,在合理利用的條件下,土地的肥力可以不斷增進,土地生產率能不斷提高。 [1] 
中文名
農業集約經營
經營方式
與粗放經營相對
通    過
採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措施和裝備
肥    力
不斷提高

農業集約經營定義

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生活勞動,使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較小面積的土地上獲得高額產量和收入的一種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粗放經營的對稱。這是社會對農產品的需要量不斷增加,土地面積有限,而土地的肥力可以不斷提高等客觀因素所決定的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農業集約經營類型和指標

農業集約經營有以活勞動的集中投放為主的,稱之為勞動集約型或勞動密集型的集約經營;有以生產資料的集中投放為主的,稱之為資金集約型或資金密集型。反映農業集約經營水平的指標有:單位面積上攤得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勞動時間以及資金佔用額等;反映農業集約經營經濟效益的指標有:單位面積、單位勞動時間、單位資金的產量、產值、淨產值等。

農業集約經營發展過程

農業集約經營的發展程度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並受社會制度的制約和自然條件、人口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時期,農業集約經營的發展程度和模式有很大不同。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由於人口較少,土地資源十分寬裕,而其他生產資料則十分不足,所以一般而言,農業的經營方式也主要是粗放經營。到資本主義社會,隨着人口大量增長,對農產品的需求急劇增加,可墾的土地資源不斷減少,加之其他生產資料的供應日益豐富,提高農業集約經營的水平便成為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途徑。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首先是西歐各國加快了農業集約化的進程,其後,新開發的北美大陸也由粗放經營轉向集約經營。進入20世紀以後,集約經營已成為所有資本主義國家農業發展的主要路線。由於集約經營水平的提高是與農業的技術進步同步實現的,所以不僅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集約經營的其他方面的經濟效益也有很快的增長。

農業集約經營中國概況

中國大部分農業地區,在封建社會的中期以後就已經出現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相對不足,所以農業集約經營有更悠久的歷史。但是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農業集約經營主要是靠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活勞動的投放和採用精耕細作的傳統技術。這種單純勞動集約型的集約經營,勞動生產率很低,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也有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農業集約經營逐漸轉向在土地上增加化肥、農藥、農業機械、優良品種等生產資料的投放。但到20世紀70年代末,活勞動的密集投放,仍然是中國農業集約經營的特點。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家實行了一系列活躍農村經濟和鼓勵農民致富的政策,農村剩餘勞動力出路問題逐漸得以解決,農民的投資力量逐漸增強,農業集約經營發展進程加快,由勞動集約型向資金集約型的轉化更為明顯。勞動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都有了較快的增長。但是由於中國人多地少,國民經濟落後的情況難於迅速得到根本改變,農業集約經營仍需重視活勞動的投放,並且重視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科學技術水平,逐步把體力勞動的集約型的農業轉變為知識集約型的農業。提高農業集約經營水平的目的在於增加農產品產量和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為了推動農業集約經營的順利發展,需要不斷提高農業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管理水平,研究對土地增加投資的最適量和投資的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農業集約經營關係

農業集約經營和粗放經營的關係
粗放經營是一種廣種薄收的經營方式,其特點是將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和活勞動分散地投放在較大面積的土地上,更多地依靠自然力來增加農業生產。集約經營是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但在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勞動力資源和其他生產資料比較短缺的條件下,粗放經營比集約經營可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它可以更多地發揮自然力在增加農業生產上的作用。粗放經營在古代農業生產中和在資本主義的早期農業生產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在現代農業生產中,一些新開墾的地區,在一定時期實行粗放經營仍有積極意義。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