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鎖定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般包括:農田水利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商品糧棉生產基地、用材林生產基礎和防護林建設,農業教育、科研、技術推廣和氣象基礎設施等。 [1]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不斷改善。但是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西部省份的農村,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落後。
中文名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外文名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包    括
農田水利建設商品糧棉生產基地
目    的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詞目釋義
道路,水利,農機服務機構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詞目釋義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道路,水利,農機服務機構,農資銷售網點農業技術服務機構,農業示範區建設,農田林網建設等農業方面的設施建設統稱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影響

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所謂“乘數效應”,即能帶來幾倍於投資額社會總需求國民收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了應對空前的經濟大蕭條,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了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建項目,不僅提高了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還為後期美國經濟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為了應對由於全球性金融危機及國內諸多因素造成的經濟下滑的巨大風險,中國政府推出“四萬億”投資的經濟刺激計劃,“四萬億”經濟刺激預計每年拉動經濟增長約1個百分點,其中近一半資金投向交通基礎設施和城鄉電網建設,這不僅可以使中國加快擺脱全球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作用,還可以擴大內需,刺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消費的增長。配合中央政府的計劃,全國各省市政府紛紛以基礎建設項目為重點,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2008年全社會總投資將超過16萬億元。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重點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既是改善農村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會催生更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2010年國家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土地出讓收入都要優先投向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央財政將安排“三農”投入8183億元,比上年增加930億元。安排1150億元資金,按期完成規劃內6240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以及農村電網改造。農業基礎設施及農村民生工程建設資金將達到2536.3億元。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綜合能力

全面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儘快形成生產能力。繼續增加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土地整治投入,安排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有計劃分片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加快把全國800個產糧大縣的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大規模開展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大規模開展園藝產品生產和畜牧水產養殖標準化創建。大力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

旱澇災害重,一直是中國農業的心腹大患,必須下決心大規模開展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按期完成規劃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加快末級渠系建設,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2010年將安排862億元資金,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新增一批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鼓勵農民自願投工投勞開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設施建設,特別是要搞好山丘區塘堰、水窖等建設改造。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管理等措施,發展節水灌溉農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廣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和範圍,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旱作農業示範工程,改善和提高耕地質量
水稻育種培育 水稻育種培育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和推廣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建設。圍繞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加大資金投入,整合科研力量,力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一是切實把農業科技的重點放在良種培育上。中國是世界上用種量最大的國家,但種業發展潛藏着極大隱患,對中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要加快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推進育繁推一體化,加快國內種業企業併購產業整合,引導種子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着力培育大型種子企業,提高中國種業核心競爭力。二是要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擴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範圍,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啓動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特設崗位計劃,鼓勵引導各類農業技術人才到基層服務。三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2010年農機具購置補貼達到145億元。加快先進適用農業機械推廣應用,着力在深松整地、秸稈還田、水稻育插秧等環節加快機械化步伐。推進農機農藝措施結合。扶持發展農機大户和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機服務市場化、專業化和產業化。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現狀

缺乏資產經營管理、保障能力不足、佈局不合理、農業技術不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於經濟發展水平等。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意見

黨的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順應時代要求,遵循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加強“三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戰略部署。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強化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不斷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堅持市場取向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堅持改善民生,不斷解決農民生產生活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農業和農村發展呈現出難得的好局面。糧食連續4年增產,農業生產全面發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加快改善,社會事業發展和扶貧開發邁出重大步伐。農村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發展活力不斷增強。農村黨羣幹羣關係明顯改善,農村社會穩定和諧。農業和農村形勢好,為改革發展穩定全局作出了重大貢獻。實踐證明,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是完全正確的。
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農業和農村正經歷着深刻變化。農業資源環境和市場約束增強,保障農產品供求平衡難度加大,要求加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產品貿易競爭加劇,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和適時適度調控進口難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農業競爭力。農業比較效益下降,保持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要求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農村生產要素外流加劇,縮小城鄉差距難度加大,要求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轉型,兼顧各方利益和搞好社會管理難度加大,要求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全黨必須深刻認識“三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全面把握新機遇新挑戰,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緊迫感,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繃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終堅持。
2008年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
在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農業的多種功能日益凸現,農業的基礎作用日益彰顯。必須更加自覺地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強化農業基礎,必須引導要素資源合理配置,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切實向“三農”傾斜,大幅度增加對農業和農村投入。要堅持並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做到縣級以上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增長幅度高於其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2008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耕地佔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於“三農”,重點加強農田水利、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維護建設税政策,各地預算安排的城市維護建設支出要確定部分資金用於鄉村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從2008年起,國家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新安排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生態建設等公益性強的基本建設項目,根據不同情況,逐步減少或取消縣及縣以下配套。加強農業投入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快農業投入立法;
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按照適合國情、着眼長遠、逐步增加、健全機制的原則,堅持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不斷強化對農業的支持保護。繼續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增加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擴大良種補貼範圍。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種類,提高補貼標準,將農機具購置補貼覆蓋到所有農業縣。認真總結各地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的經驗和做法,穩步擴大試點範圍,科學確定補貼品種。全面落實對糧食、油料、生豬和奶牛生產的各項扶持政策,加大對生產大縣的獎勵補助,逐步形成穩定規範的制度。根據保障農產品供給和調動農民積極性的需要,統籌研究重要農產品的補貼政策。強農惠農政策要向重點產區傾斜,向提高生產能力傾斜。繼續對重點地區、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
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要通過結構優化增收,繼續搞好農產品優勢區域佈局規劃和建設,支持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特色農業發展,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要通過降低成本增收,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促進秸稈等副產品和生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要通過非農就業增收,提高鄉鎮企業、家庭工業鄉村旅遊發展水平,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改善農民工進城就業和返鄉創業環境。要通過政策支持增收,加大惠農力度,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合理調控重要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進一步明確農民家庭財產的法律地位,保障農民對集體財產收益權,創造條件讓更多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
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着眼於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加快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努力形成城鄉發展規劃、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管理一體化格局。健全城鄉統一的生產要素市場,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向農業和農村流動,逐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發展互動互促。切實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完善各級行政管理機構和職能設置,逐步實現城鄉社會統籌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
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物質基礎。必須立足發展國內生產,深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保障農產品供求總量平衡結構平衡質量安全
高度重視發展糧食生產。切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積極發展稻穀生產,擴大專用小麥播種面積,合理引導玉米消費。繼續實施糧食生產各項工程。根據糧食產銷格局的變化,進一步完善糧食風險基金政策,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實施糧食戰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生產水平高和調出量大的糧食核心產區;在保護生態前提下,着手開發一批資源有優勢、增產有潛力的糧食後備產區。擴大西部退耕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要穩定糧食自給水平。支持發展主要糧食作物政策性保險。大力發展油料生產,鼓勵優勢區域發展棉花、糖料生產,着力提高品質和單產。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防災減災工作。支持農墾企業建設大型糧食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充分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
切實抓好“菜籃子”產品生產。繼續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菜籃子”產品生產穩定發展。積極推動蔬菜等園藝產品的規模化種植。加快轉變畜禽養殖方式,對規模養殖實行“以獎代補”,落實規模養殖用地政策,繼續實行對畜禽養殖業的各項補貼政策。完善原料奶價格形成機制,嚴格執行液態奶標識制度。推行水產健康養殖,強化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落實禁漁休漁制度,加強漁業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發展遠洋漁業。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和精細農業。建立健全生豬、奶牛等政策性保險制度;
加強農業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加快農業標準修訂制定工作。繼續實施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扶持優質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範户和種養大户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依法開展質量安全監測和檢查,鞏固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成果。深入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健全農產品標誌和可追溯制度。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啓動實施“放心農資下鄉進村”示範工程。積極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培育名牌農產品,加強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
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繼續實施農業產業化提升行動,培育壯大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優質企業,支持優質企業跨區域經營,促進優勢產業集羣發展。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支持優質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節能減排和基地建設等。探索採取建立擔保基金、擔保公司等方式,解決優質企業融資難問題。抓緊研究完善農產品加工税收政策,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健康發展。允許符合條件的優質企業向社會發行企業債券。優質企業要增強社會責任,與農民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化經營成果。健全國家和省級重點優質企業動態管理機制。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或參股優質企業。支持發展“一村一品”;
加強和改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適應生產方式、產銷格局和資源環境的變化,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國內農產品供給和生產發展。兼顧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運用經濟槓桿引導農產品價格保持合理水平。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儲備體系建設,完善吞吐調節機制,引導企業建立商業性儲備。抓緊建立健全重要農產品供求和價格監測預警體系。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推進出口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支持發展農產品出口信貸信用保險。完善大宗農產品進口管理和貿易救濟預警制度。探索採取符合國際慣例的有效手段,調節農產品進出口。駐外機構特別是駐農產品主要貿易國使領館要加強國際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和農業合作交流。
3、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強化農業基礎的緊迫任務。必須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儘快改變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
狠抓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抓緊編制和完善縣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整體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將大中型灌區末級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澇設施建設納入補助範圍。以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興建山區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採取獎勵、補助等形式,調動農民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積極性。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探索非經營性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辦法,明確建設主體和管護責任。支持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發展,提高服務能力
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繼續把大型灌區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農業綜合開發要增加中型灌區骨幹工程和大中型灌區田間節水改造資金投入。搞好節水灌溉示範,引導農民積極採用節水設備和技術。擴大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技術改造規模和範圍,實施重點澇區治理。對農業灌排用電給予優惠;
抓緊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幅度增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資金投入,健全責任制,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各地要加快編制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增加建設投入,中央對中西部地區給予適當補助。引導地方搞好河道疏浚。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落實庫區移民政策。加快西南地區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設。擴大實施山洪災害防治試點,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加強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違法違規案件查處協調機制,切實控制建設佔用耕地和林地。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的投入,要重點支持基本農田整理、災毀復墾和耕地質量建設。繼續增加投入,加大力度改造中低產田。加快沃土工程實施步伐,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規模。支持農民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加快實施旱作農業示範工程,建設一批旱作節水示範區;
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迫切需要,也為振興農機工業提供了重要機遇。加快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穩步發展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機械化。加強先進適用、生產急需農業機械的研發,重點在糧食主產區、南方丘陵區和血吸蟲疫區加快推廣應用。完善農業機械化税費優惠政策,對農機作業服務實行減免税,對從事田間作業的拖拉機免徵養路費,繼續落實農機跨區作業免費通行政策。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項目。扶持發展農機大户、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專業服務公司。加強農機安全監理工作;
繼續加強生態建設。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多渠道籌集補償資金,增強生態功能。繼續推進山區綜合開發,促進林業產業發展。落實草畜平衡制度,推進退牧還草,發展牧區水利,興建人工草場。加強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體系和防火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搞好長江黃河東北黑土區等重點流域、區域水土保持工作。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大坡改梯黃土高原淤地壩和南方崩崗治理工程建設力度,加強濕地保護,促進生態自身修復。加強農村節能減排工作,鼓勵發展循環農業,推進以非糧油作物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能源研究和開發。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抓緊制定規劃,切實增加投入,落實治理責任,加快重點區域治理步伐。
4、着力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基本支撐
加強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建設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必須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農業社會化服務邁出新步伐,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實現新提高。
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應用。切實增加農業科研投入,重點支持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強先進實用技術集成配套。加強產學研密切結合,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推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提升農業區域創新能力。啓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實施種子工程和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深入實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重大技術推廣支持力度,繼續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户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切實加強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對國家政策規定必須確保的各項公益性服務,要抓緊健全相關機構和隊伍,確保必要的經費。通過3到5年的建設,力爭使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具備必要的辦公場所、儀器設備和試驗示範基地。國家可採取委託、招標等形式,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形成多元化農技推廣網絡。充分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職能和作用;
建立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快構建網絡健全、隊伍穩定、保障有力、處置高效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抓緊落實官方獸醫執業獸醫制度,繼續加大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投入力度,擴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範圍。對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免費強制免疫,完善重大動物疫病撲殺補償機制。加快研製高效安全農藥、獸藥。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基礎工作,健全村級動物防疫員隊伍,並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繼續實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專業化防治隊伍,推進重大植物病蟲害統防統治;
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組織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重點培訓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加快提高農民素質和創業能力,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創業富民、創新強農。繼續加大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加快構建縣域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發展城鄉一體化中等職業教育。支持高等學校設置和強化農林水類專業。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對在高等學校農林水類專業就讀的學生給予傾斜,對畢業後到農村基層從事農林水專業工作達到一定年限的畢業生,實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助學金政策,對農林水類專業學生給予傾斜;
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服務組織。全面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抓緊出台配套法規政策,儘快制定税收優惠辦法,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費。各級財政要繼續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申請承擔國家的有關涉農項目。支持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用水管理和倉儲運輸等服務。鼓勵發展農村綜合服務組織,具備條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公益服務站
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大市場大流通。繼續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等工程,落實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按工業用地對待的政策。加強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開展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試點。供銷合作社要加快組織創新經營創新,推進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建設。通過實施財税、信貸、保險等政策,鼓勵商貿、郵政、醫藥、文化等企業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積極穩妥發展農產品期貨品種。加快落實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省內外車輛無差別減免通行費政策;
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按照求實效、重服務、廣覆蓋、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資源,共建平台,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推進“金農”、“三電合一”、農村信息化示範和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等工程建設,積極探索信息服務進村入户的途徑和辦法。在全國推廣資費優惠的農業公益性服務電話。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佈制度,為農民和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
5、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
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對全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擴大覆蓋面,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和校舍維修經費補助標準,加大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加強農村教育經費使用的規範管理。努力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實施中西部農村和邊疆地區骨幹教師遠程培訓計劃,選派和組織城市教師到農村交流任教,鼓勵和組織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
增強農村基本醫療服務能力。2008年在全國普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國家補助標準,適當增加農民個人繳費,規範基金管理,完善補償機制,擴大農民受益面。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加強農村衞生服務網絡建設和藥品監管,規範農村醫療衞生服務。加大農村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優先在農村落實擴大免費預防接種範圍的政策;
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推進新農村新家庭計劃,繼續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別扶助制度。穩定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隊伍,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村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
繁榮農村公共文化。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農村社會風尚。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民書屋工程,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大力創作和生產農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產品,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農村羣眾文化活動,着力豐富偏遠地區和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廣泛開展農村體育健身活動。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農村文化建設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健全政策法規運行機制基礎上,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家庭全部納入低保範圍。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要逐步增加農村低保補助資金,提高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保障五保供養對象權益。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鼓勵各地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
不斷提高扶貧開發水平。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增加扶貧開發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加大對農村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繼續做好整村推進、培訓轉移和產業化扶貧工作。加大移民扶貧力度。集中力量解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特殊類型地區貧困問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事業;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性資金、國債資金投入力度,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強化農村公路建設質量監管,推進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加快實施渡改橋及渡口渡船改造等工程。完善扶持農村公共交通發展的政策措施,改善農村公共交通服務,推進農村客運網絡化和線路公交化改造,推動城鄉客運協調發展
繼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增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投入,加快實施進度,加強飲水水源地保護,對供水成本較高的可給予政策優惠或補助,讓農民儘快喝上放心水。加強農村水能資源規劃和管理,推進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建設規模。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增加農村沼氣投入,積極發展户用沼氣,組織實施大中型沼氣工程,加強沼氣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有條件的農牧區發展太陽能、風能。有序推進村莊治理,繼續實施鄉村清潔工程,開展創建“綠色家園”行動。完善小城鎮規劃,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重視解決農村困難羣眾住房安全問題
6、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深化農村改革
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深化農村改革是強化農業基礎、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源泉。必須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激發億萬農民的創造活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是憲法規定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在實踐中加以完善。各地要切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認真開展延包後續完善工作,確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到户。加強農村土地承包規範管理,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繼續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試點。嚴格執行土地承包期內不得調整、收回農户承包地的法律規定。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門要加強土地流轉中介服務,完善土地流轉合同、登記、備案等制度,在有條件的地方培育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市場環境。堅決防止和糾正強迫農民流轉、通過流轉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等問題,依法制止鄉、村組織通過“反租倒包”等形式侵犯農户土地承包經營權等行為。穩步推進草原家庭承包經營,穩定漁民的水域灘塗養殖使用權;
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繼續推進徵地制度改革試點,規範徵地程序,提高補償標準,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徵地糾紛調處裁決機制。對未履行徵地報批程序、徵地補償標準偏低、補償不及時足額到位、社會保障不落實的,堅決不予報批用地。對違法違規佔地批地的,堅決依法查處。嚴格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嚴禁通過“以租代徵”等方式提供建設用地城鎮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住宅或“小產權房”。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鈎的試點,必須嚴格控制在國家批准的範圍之內。依法規範農民宅基地整理工作;
積極推進鄉鎮機構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加快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着力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有利環境。從不同地區實際出發,明確鄉鎮工作任務和工作重點,嚴格控制對鄉鎮黨政領導的“一票否決”事項。完善縣鄉財政體制,增強基層財政實力,建立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探索建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支持建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試點。進一步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工作,推進減輕農民水費負擔綜合改革試點,繼續開展重點領域農村亂收費專項治理工作;
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將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户。在不改變林地用途前提下,承包人有權依法處置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可依法自主經營商品林。積極推進林木採伐管理、公益林補償、林權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險等配套改革。切實加強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確保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順利進行。穩步推進國有林場重點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
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加快推進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試點工作。加大農業發展銀行支持“三農”的力度。推進農業銀行改革。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結構,維護和保持縣級聯社的獨立法人地位。郵政儲蓄銀行要通過多種方式積極擴大涉農業務範圍。積極培育小額信貸組織,鼓勵發展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通過批發或轉貸等方式,解決部分農村信用社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加快落實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將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當地的政策。推進農村擔保方式創新,擴大有效抵押品範圍,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業和銀行多方參與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制定符合農村信貸業務特點的監管制度。加強財税、貨幣政策的協調和支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到農村開展業務。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機制發展模式。建立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逐步形成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
妥善處置鄉村債務。各地要抓緊清理鄉村債務,在鎖定舊債、制止新債前提下,分類進行處置。對公益性債務的化解,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要予以支持;對生產經營性債務,應按照市場原則協商解決。當前,要重點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歷史債務化解試點工作,有條件的要以省為單位試點,暫不具備條件的也要進行局部試點。主要通過增加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化解農村義務教育的歷史債務;
全面加強農民工權益保障。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加快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在城鎮有穩定職業和固定居所的農民登記為城市居民的辦法。各地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農民工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建立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制定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與現行制度相銜接的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擴大工傷、醫療保險覆蓋範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通過多種形式,提供符合農民工特點的低租金房屋,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農民工輸入地要堅持以公辦學校為主接收農民工子女就學,收費與當地學生平等對待。農民工輸出地要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寄宿和監護條件。深入開展“共享藍天”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行動。
7、紮實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農村基層組織是落實農村政策、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組織基礎。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基層組織帶領羣眾發展生產、共建和諧的能力。
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鞏固和發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堅持和完善基層組織建設的有效經驗和做法,深入推進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加強和改進對流動黨員的服務和管理。進一步規範和完善黨員推薦、羣眾推薦、黨內選舉“兩推一選”的辦法,選好配齊配強村黨組織領導班子。加強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建立城鄉黨的基層組織互幫互助機制。廣泛開展農村黨員設崗定責、依崗承諾等活動,健全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羣眾的工作體系;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羣眾自治制度。進一步規範和完善民主選舉,依法保障農民羣眾的推選權、直接提名權投票權罷免權。完善村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充分發揮農民羣眾在村級治理中的主體作用。有條件的地方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可交叉任職。堅決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家族勢力干預基層經濟社會事務管理的行為。堅持和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切實推行村務公開,建立答疑糾錯的監督制度。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村基層幹部和羣眾的法制觀念
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按照辦事公道、作風正派、能帶領羣眾致富的要求,注重從農村知識青年、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農民、農村致富帶頭人中培養選拔村級組織骨幹力量。制定鼓勵政策,引導高等學校畢業生和選派縣鄉年輕幹部到鄉村任職。繼續加大從優秀村幹部中考錄鄉鎮公務員、選任鄉鎮領導幹部的工作力度。推廣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羣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擴大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範圍。普遍開展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穩定農村基層幹部隊伍,探索建立農村基層幹部激勵保障機制,逐步健全並落實村幹部報酬待遇和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探索鄉村有效治理機制。引導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更好地發揮黨聯繫羣眾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在黨組織領導下,培育和發展服務“三農”的社會組織,發揮在擴大羣眾參與、反映羣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層羣眾自治有效良性互動。鼓勵有條件的村建立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益服務員制度。支持和幫助鄉鎮企業建立工會基層組織。發揮民兵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不斷增強社會自治功能,創新農村社區管理服務模式,優先在城市郊區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工作,加強農村警務和消防工作,搞好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把農村社區建設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8、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是黨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歷史任務。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三農”工作主動權。
毫不鬆懈地抓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站在政治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艱鉅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保障農產品供給、穩定市場物價作為關係全局的大事來抓,認真落實中央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在工作安排、財力分配、幹部配備上,切實體現重中之重的要求。充分發揮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機構協調作用,加強農村工作綜合部門。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調查研究,努力把握“三農”工作規律,不斷提高領導“三農”工作的水平;
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各地和有關部門要站在改革發展新的歷史起點,研究謀劃關係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2008年和今後一段時間,要利用財政增收形勢較好的有利時機,針對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集中力量辦成幾件大事,力爭在農田水利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安全飲水、動物疫病防控、農業科技研發推廣、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要科學制定規劃,明確工作目標,確定時間步驟,建立保障機制,確保如期完成;
努力營造全社會參與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氛圍。鞏固農業基礎、加快農村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各行各業要結合自身特點,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採取政策支持、輿論宣傳榮譽激勵等形式,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對農業和農村進行結對幫扶、捐資捐助和智力支持,營造強農惠農的濃厚社會氛圍。
加強農業基礎,做好“三農”工作,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自身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進取,鋭意創新,紮實工作,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新的貢獻。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方式

第一,以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支持力度。農村的道路雖然已有改善,但還有一些道路只有泥土這一點必須要改善。
第二,以主產區為重點,加強糧食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
第三,以農田水利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以育種培育為重點。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的意義

——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會降低包括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儲藏成本、銷售成本風險成本決策成本在內的總生產成本,從而提高農村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率。如現代化的倉儲設施會減少農產品的產後儲藏損失,起到保值、增值、保温和保鮮的作用。發達的農產品市場流通和銷售設施還會降低銷售成本和流通費用,並能加速農產品的資金週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會降低農民面臨的自然風險經濟風險。如發達的水利設施可以提高農業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發達的病蟲害防治和預測、預報系統可以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發達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可以降低農民進入市場的風險。
——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如建設鄉村道路信息通訊、供排水及市場硬件設施,將會促進農村產業的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一體化發展,有利於產業規模的積聚和結構的優化,促進經濟總量在空間上的積聚,加快城鎮化步伐,實現農村的現代化。
——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對配置(農業)勞動力,增加社會就業還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能。實行“以工代賑”,既可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解決資金不足問題,也可以提高農業富裕勞動力的使用效率,從而為轉移農業富裕勞動力拓寬了就業領域。
——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可以改變投資環境,增強農業部門和農村地區對外資的吸引力,將社會其他部門的資源動員和轉移到農業和農村中去,促進外向型農業和創匯型農業的發展。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既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又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在中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首先應予重視的就是農田水利建設。在集體經濟時期,依靠大規模的勞動動員和積累,中國的農田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併為改革初期農業的高速增長提供了基礎,注:中國農村改革以前,通過政治動員和大規模協作,農田整治和灌溉設施方面取得了足值稱道的成就。
加強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有利於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和啓動內需
投資興建農村公共設施,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是啓動農村市場、解決內需不足的客觀要求。近年來,面對嚴重的內需不足和通貨緊縮,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但不能不説,此項政策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中央財政投入並沒有形成顯著的乘數效應。這與財政投向偏離農村需求有密切關係。
調整財政政策趨向,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農民增收面臨着空前的困難,不僅有來自市場制約的影響,而且也與國家的宏觀政策密切相關。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情況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河北是糧食生產大省。河北省委、省政府多渠道籌集資金,全方位加強對全省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從2003年以來,河北省各級財政對“三農”累計投入1242.5億元,其中僅2008年就投入366.08億元,比2007年增長11%。2009年省本級預算安排的農業支出增長幅度高於省級經常性收入增幅3.87個百分點。
在燕山深處的三道營村採訪時,村民崔士敏指着村口的公路説,“這個村過去一直藏在大山後面,交通不便,這公路一通就把村子帶火了,當前村裏幾乎家家都蓋了大棚種精細菜,每畝少説也能掙上一兩萬元,農民生活一下子就富了。”
為了加強公路建設,河北省各級政府在5年中共投入農村公路建設資金228.7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共計7.2萬公里,新改造橋樑35785延米、553座。全省農村公路通車裏程達到12.85萬公里,實現了95%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直接受益羣眾超過3000萬人。
藁城市系井村,村黨支部書記鄭根順告訴記者,“省裏進行的糧食核心區建設為糧食增產打下了堅實基礎,通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配套,這裏都成了穩產高產田,畝產能夠達到900多斤。”
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是一項穩定糧食產量的重要措施。河北省政府決定在全省選擇80個糧食生產大縣,建設4000萬畝“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井渠管道連成網、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政府在過去5年中直接投資14.7億元,用於改善核心區農業基礎條件,提高抗災減災和物質裝備能力。除了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外,省政府還專門拿出4600萬元用於核心區良種、農機和測土配方施肥等補貼,良種使用、機械耕作、科學施肥等科學種植技術在核心區中得到了全面普及。
“種了那麼多年麥子,當前的生產最省勁,產量最高,河北省趙縣韓村農民周振江家播種的節水小麥“石麥15號”每畝產量達到566.3公斤。他説,以前種小麥,春天就得澆3至4次水,追1至2次肥,畝產量也就500公斤左右;從種到收,僅春天澆一次水,種時施一次肥,畝產量還比以前高50公斤左右。
面對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局面,河北省委、省政府把發展節水農業作為緩解水資源緊缺矛盾、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戰略舉措,“十五”以來,全省共投入農業節水資金20多億元。相繼實施了節水灌溉示範區建設、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更新改造、節水農業綜合技術示範等一批農業節水項目,因地制宜推行了管灌、微滴灌渠道防滲和噴灌等節水措施。截至當前,全省節灌面積發展到3800多萬畝,佔有效灌溉面積的57%,節水灌溉工程規模位居全國前列。通過大力推廣和實施農業節水灌溉工程,雖然全省有效灌溉面積由5400多萬畝增加到6700萬畝,高耗水的蔬菜種植面積由320萬畝增加到1600多萬畝,但農業用水總量由1980年初的186億立方米下降為142億立方米,畝均灌溉用水量由1980年初的382立方米下降到212立方米,每年可節約農業用水26億立方米,節電2.5億千瓦時,增加糧食產量20多億公斤。
為保障農村飲水安全,河北省借鑑城市建設管理的經驗,打破了以村莊為單元獨立供水的模式,大力發展聯村集中供水工程,實行“一站供水、多村受益、專業管理、優質服務”的工程建設模式和運行管理機制。他們在館陶南宮容城青縣阜城欒城固安和玉田等8個縣開展整縣推進試點工作,發展規模化聯村集中供水,實現農村飲水自來水化,用2至3年時間建立農村飲水安全保障體系。2005年到2008年,河北省共完成投資20.92億元,解決了523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問題。
河北省發改委負責人還告訴記者,2008年底,省政府通過了《關於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和《關於加快全省社會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決定重點圍繞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主要農產品(13.19,-0.30,-2.22%)有效供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改善農村民生、生態環境建設、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等6方面,抓緊組織建設一批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到2010年力爭完成投資489.4億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