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業區

鎖定
農業區(agricultural region)是農業生產上具有類似的條件、特徵和發展方向的一定區域。是農業生產地域差異和地域分工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區際差異性和區內共同性的特點。屬經濟區的類型之一。
中文名
農業區
外文名
agricultural region
屬    性
經濟區的類型之一
定    義
農業生產上具有類似的一定區域
術    語
地理學
特    點
有一定的層次和等級

農業區定義

農業區的性質、特點和發展方向,不僅取決於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同時受自然、技術、經濟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其產生、形成和發展,與社會生產力水平、農業商品化程度及農業生產地域分工的要求相聯繫。農業區是客觀存在的、歷史性的產物,有其自身的形成、演變、發展的歷史過程。最早的農業區是農業自發的自然分區。以後根據各地自然資源(條件)和生產特點的差別,因地制宜地劃為各種農業區。
每個農業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農業生產地域綜合體,具有一定的面積和農業結構。農業區有一定的層次和等級,高層次農業區主要反映農業生產大的地域差異,範圍較大,農業結構複雜,着重於農業的部門結構特點;低層次農業區主要反映農業生產小的地域差異,範圍較小,農業結構較簡單,着重於作物結構。高層次農業區包括若干低層次農業區。不同等級的農業區具有不同的服務對象,如全國農業區主要為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縣級農業區主要為指導縣級農業生產服務。研究農業區的形成、結構和發展變化,是因地制宜指導農業生產,實現農業合理地域分工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1] 

農業區發展

農業區概念

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區域。一般指以耕作業為中心、主要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區域,又稱農區。廣義的農業區指從事農、林、牧、漁各種農業生產的區域,包括農區、林區、牧區、漁區。同一農業區內,農業生產上具有類似的條件、特徵和發展方向。它是經濟區的一種類型。 [1] 

農業區形成

農業區是在人們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最早的農業區是自發形成的,是農業的自然分區。後來,人們根據各地自然資源(條件)、經濟條件和生產特點的差別,因地制宜劃分為各種農業區。這一工作稱為農業區劃。如中國珠江三角洲農業區,在唐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低窪沼澤地,耕地片段分散。明清以後,三角洲平原擴大、耕地面積廣闊,以水稻田為主。20世紀30年代以來,引進甘蔗新品種,種植水果 、蔬菜,珠江三角洲劃分為水稻、蠶桑、水果、蔬菜、塘漁區。 [1] 

農業區結構

每個農業區具有一定的面積和農業結構。等級高的農業區,面積大,農業結構複雜,着重農業部門結構(如農、林、牧、漁的結構)。等級低的農業區,面積小,農業結構簡單,着重作物結構。農業區內部具有地區間的差異。高一級農業區包含若干個低一級農業區,低一級農業區是高一級農業區的組成部分。農業區的構成以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經濟資源為基礎。農業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農業經濟資源主要是人力、畜力資源和生產設備的動力資源。農業資源有地域性,因而農業區也有地域性。 [1] 

農業區我國四大農業區

農業區北方地區農業生產條件

有利條件:①夏季氣温高,降水多,高温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配合較好。東北地區冬季積雪厚,夏季日照長;黃河中下游地區秋季晴天多,華北平原地下水豐富。②平原廣闊,土層深厚。東北地區,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農荒地多,森林資源豐富。③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歷史悠久。
不利條件: ①東北地區生長期短,熱量不足,受寒潮影響大;西部風沙威脅大。②黃河中下游地區春旱、夏澇突出;水土流失土壤鹽鹼化嚴重。
農業活動特點:重要的農耕區,以旱作為主。長城以北一年一熟長城以南兩年三熟。農耕區畜牧業為主。東北林區面積廣大。
農業在全國的地位:①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和林業基地,農業機械化程度高;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最大的棉麥產區;黃泛區為全國最大水果帶。②商品糧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黃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魯西北、豫北。
主要農產品:種植業-小麥(東北春小麥)、玉米、高粱(東北、黃土高原)、穀子(黃土高原)大豆、甜菜、亞麻(東北);棉花、花生、烤煙(華北)林業-用材林:紅松、落葉松(東北);經濟林:蘋果、梨、柿、桃、棗、板栗(黃河中下游)畜牧業-黃牛、馬、驢、騾、綿羊、雞。水產業-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海帶、對蝦、貝類。 [2] 

農業區南方地區農業生產條件

有利條件:①高温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資源豐富、配合好(台灣、海南、滇南西雙版納是全國水熱條件最好的地區)。江淮地區梅雨適時適量,有利於水稻生長。②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縱橫,既灌溉便利,也利於發展淡水養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橫斷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樹種多,人類影響小,利於發展林業生產。③長江流域農業生產歷史悠久,生產水平高。
不利條件:①江淮地區伏旱期,氣温高,降水減少,蒸發旺盛,易對水稻生產產生影響、南部沿海地區夏秋季颱風影響很大。②長江以南地區為紅壤分佈區,土壤酸性強,土質粘重,不利於種植業的發展。③雲貴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表崎嶇,土層薄,地表水缺乏,不利於農業發展。 農業活動特點:重要的農耕區之一,以水田為主。長江以北一年兩熟,長江以南一年三熟。農耕區畜牧業為主。淡水養殖發展很快。南部(海南、雲南西雙版納等)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生產。海洋漁業發達,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沈家門港是我國最大的漁港。
農業在全國的地位: ①重要的商品糧、桑蠶、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黃麻、亞熱帶熱帶作物和淡水漁業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國"之美譽。②商品糧基地: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區。棉花基地:江漢平原、長江三角洲。熱帶經濟作物基地:海南島、西雙版納。糖料作物基地: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四川。出口農產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漁業基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蠶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橫斷山區、東南林區。
主要農產品:種植業-水稻(最大產區)、小麥、棉花、油菜籽(長江流域)、甘蔗。林業-用材林:杉、馬尾松、竹。經濟林:茶葉、油茶、油桐、橡膠、劍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圓、菠蘿、蠶桑。畜牧業-水牛、山羊、豬、鴨、鵝、雞。水產業-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帶魚、大黃魚、小黃魚、墨魚、貝類。淡水養殖:青、草、鰱、鱅、蟹、蝦等。 [2] 

農業區西北地區農業生產條件

有利條件: ①夏季氣温高,運量少,光照強,晝夜温差大。②牧場廣大,宜農荒地多。③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黃河水灌溉。
不利條件:①冬長夏短,寒潮影響大,春季沙塵暴頻發。②降水少,蒸發強,農業需灌溉,灌溉水源不足。③地表植被差,沙漠化嚴重,河套平原、寧夏平原鹽鹼化嚴重。
農業活動特點:重要的牧業區。種植業以旱作為主,灌溉農業突出(新疆為綠洲農業)。一年一熟~兩年三熟(南疆)。
農業在全國的地位:全國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新疆、內蒙古),最大的長絨棉基地,重要的灌溉農業區(新疆、寧夏、河套),重要的温帶水果產地(新疆),重要的糖料作物基地(內蒙古、新疆) 。
主要農產品:種植業-小麥、甜菜、瓜果、棉花、胡麻(內蒙古)。畜牧業:三河馬、伊犁馬、三河牛、駱駝、內蒙古細毛羊新疆細毛羊、阿爾泰大尾羊、寧夏灘羊 [2] 

農業區青藏地區農業生產條件

有利條件:①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晝夜温差大,河谷地帶(黃河、湟水、雅魯藏布江)積温較高,有水灌溉。②草場廣闊,柴達木盆地宜農荒地多。特色農業----河谷農業
不利條件:海拔高,氣温低,無霜期短。
農業活動特點:著名的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
農業在全國的地位:我國重要的畜牧基地(青海、西藏)。
主要農產品:種植業-青稞(春小麥)、小麥、豌豆。畜牧業-犛牛、藏山羊、藏綿羊。 [2] 
參考資料
  • 1.    謝新容. 農業區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特色產業培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0.
  • 2.    楊玉俠,劉宗梅. 中國九大農業區存在問題及發展方向[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