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村

(期刊)

鎖定
《農村》1933年11月在南昌創刊,出版至1936年10月第4卷第1期停刊,由江西農村改進社編輯並出版。該刊原為月刊,自3卷1935年起改為季刊。屬於農村刊物。該刊致力於農村事務的分析、研究,對於瞭解近代江西農村的各類問題有一定借鑑意義。
中文名
農村
語    種
中文
編輯單位
江西農村改進社
創刊時間
1933年11月
出版週期
季刊
定    價
75 元
ISBN
9787100173506 [2]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地
南昌

農村人員編制

該刊主要供稿人有熊肇光、熊天翼、蘇邨圃、江詠楠、袁嘯虹、吳愷、陳傳忠、尹行信、李幼農等。

農村欄目方向

主要欄目有農村問題論述、專載、調查、農情通訊、農事消息等。
《農村》以“復興農村”為宗旨,以“集中人才、建設理論、分期實施”為三大任務,希望有志於農村事業的社會人士、國內外農業學者專家,擔起改進農村事業建設的重任。
該刊主要文章有《學校附營林葉對於復興農村的重要性》、《對於平教會理論與實施的質疑》、《難民移墾與新村建設》、《目前中國農村的危機及救濟的意見》等。

農村文化傳統

《本社的使命和願望——為農村月刊創刊號而作》(熊天翼):
國難當前,匪患日亟,在這樣千鈞一髮的時會,而高談其農村改進,自然有些不識時務,過度的迂拙。不過我們要知道,中國為什麼會發生空前的國難,曠世的匪災?這其中自有必能的趨勢,決不是從天上憑空掉下來的橫禍,那可以毫無疑義的。
日帝國主義者因生產過剩,銷路滯澀,企業界形成一種極度的經濟恐慌。為挽救當前的厄運,市場的掠奪與佔有,勢必所至,假使中國農村經濟破產的程度,尚未到現在的極度化——尚能吸收日帝國主義者的剩餘產品而毫無困難,日帝國主義者雖暴,也許絕不敢違背國聯的非戰公約而造成九一八的慘痛事件。這樣,所以農村破產,雖非國難的主因;而促進國難的爆發,卻為不可掩沒的事實。
談到匪患,尤其江西的匪患,固由於思想極度惡化的共產黨從中操縱、煽惑、硬逼,軟誘以釀成野火燎原的聲勢。倘使這幾年沒遇着農村積極破產的機會,也決不會那樣容易。生活十分安定的農民,誰又肯受共產黨的蠱惑呢?語云:“極寒起盜心”。現在的江西的土匪,大多數恐仍不免在這樣定律支配之下。
再次談到農業經濟在中國經濟上的地位;據歷年海關出口統計,仍以農產品為大宗。人民的職業,據去年實部調查蘇浙兩省的統計報告,農民實佔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國聯特派駐華農業專員特來貢尼在中國農業政策初步研究的報告中,有這樣的記載。
“……中國以農立國,農業在全國經濟中,夙居首位。現考農民人數,佔全國人口七十至八十。此種狀態,非特可以持久不變,且將因工商業之發達而加重其地位焉。蓋中國工商事業,現方力求進展,漸由手工業而轉用機械。將來機械之用途愈廣,失業之工人必多。欲解決此問題,亦惟有以農業為唯一出路以消納之”。根據以上三節的持論,可見要應付目前的國難,消弭刻下的匪災,除復興農村,別無良策。所以朝野人士,中外名流,均一致提出復興農村的口號,以為治標治本之圖。本社同人即本斯旨,爰於本年七月十三日成立本社,以圖貢一得之忱,謀改進於萬一。至於本社目前的任務是什麼?願望怎樣?容略述於次。
一、集中人才
我們知道,農村事業,千頭萬緒,欲謀改進,絕非少數人所能負擔,集中人材,故極其切要,但普通集中人材的方法,不外延攬及訓練兩種:惟農村事業,與別種事業不同,辛苦而報酬薄,更須永遠具一貫的精神。倘使被延攬者並無此項志願,那能發生濃厚的興趣?也一定不會維持久遠。至於臨時訓練,數量上固可迅速地發展,質量上或終難自信。因此,本社才採取一種社會團體的組織,廣博地徵集有志於農村事業的同志,以為改進農村的準備。
二、建設理論
任何一種事業,在創辦的初期,對於事業的內涵,必須詳加研究,精密探討,而後才能具體計劃施行。農村改進,既屬繁難事業之一,當逃不了普通的公例。況農村事業,在中國尚屬草創之期,又無準備而有把握之實例足資借鏡;且各地內在的環境,又復各自不同,照抄成法,萬難適用。因此本社才決定出版一種農村月刊,以為公同討論的園地。甚望在這塊園地內,開出美麗而完備的理論之花。
三、分期實施
社會上有許多事情,用筆去描寫,用口去鼓吹,往往可以條分理析,頭頭是道。但一到實施的時候,就絕不合實用,有時更須削足就履,這無疑地是中了閉門造車的毒。本社志在謀農村的改進,自不得不建設正確的理論。同時並知道理論與實際必須溝通,方能應用靈活。故本社除出版刊物外,並在安義萬家埠劃一小小區域,以作初期試驗。由此慢慢推廣,並可免全部失敗之危,斯即本社分期實施之意。
關於本社目前的任務,約略説來,大概不出上述三點。但同人能力綿薄,任務雖輕,尚恐有所不濟。所以本社再根據上述的任務,而有下列各種願望:
1、望有志於農村事業的社會人士,踴躍參加本社的組織。
2、望本社的社員,在數量上、質量上等量的發展。
3、望國內外農業學者、農村事業專家,多多貢獻關於改進農村的理論與方法。
4、望農村月刊,能負擔起改進江西農村事業的理論底建設。
5、望實施與理論合為一體。
6、望初期實施即能獲良好成績,以便迅速地推廣,迅速地完成。
7、望社外人士,多予同情與援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