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村社會學

(2010年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農村社會學》是2010年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同春芬。
中文名
農村社會學
作    者
同春芬
出版時間
2010年03月
出版社
知識產權出版社
ISBN
9787802479272
定    價
36.00 元
開    本
16 開

農村社會學研究範圍

農村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
其一:農村經濟社會結構方面:⑴農民、農業和農村,即“三農”研究;⑵農村產業結構研究;⑶鄉鎮企業的勞資關係研究;⑷農村社會結構研究;⑸農村羣體組織研究,包括家族、鄰里、基層組織和民間組織的研究;⑹農村人口研究,包括計劃生育、人口構成、人力資源的研究;⑺農村婚姻與家庭研究;⑻農村的民族自治及政治民主進程研究;⑼農村社會參與及政治民主進程研究;⑽農村文化研究,包括農民意識、社會心理、民眾宗教研究;⑾農村負擔研究;⑿農村社區研究;⒀城鄉關係研究;⒁農村社會保障研究;
其二:農村社會變遷方面的研究:⑴農村現代化研究;⑵農村發展模式研究;⑶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研究;⑷“雙反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⑸農村發展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關係研究:6農民運動研究;⑺農村變遷動力研究;⑻農村發展與科學技術關係研究;⑼農村社會流動研究;⑽新農村建設研究;⑾農村綜合改革研究;⑿農村可持續發展研究;⒀農村婚姻家庭研究;⒁農村生活方式研究;⒂農村社會管理研究;
其三:⑴“三農”問題;⑵農村管理體制改革問題;⑶農村幹部違法違紀問題;⑷鄉鎮企業產權變革問題;⑸農村經營規模問題;⑹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⑺農村教育問題,包括中小學師資格培養問題,女童失學問題,農民職業培訓問題等;⑻農村文化建設問題;⑼農村醫療衞生問題;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⑾農民工的身份地位問題;⑿失地農民問題;⒀農村貧富分化問題;⒁農村扶貧問題;⒂農民的公民權(國民待遇)問題;⒃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問題;⒄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問題;⒅農村社會治安問題:⒆宗教、民間信仰問題;⒇城鄉協調發展問題;

農村社會學簡介

農村社會學是研究農村社會結構、農村社會關係及農村社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支學科。《農村社會學》以農村社會結構為主線,動態地考察了二元社會結構及農村與漁區的社區發展、社會保障與社會發展及社會問題,對農民與漁民羣體、組織、社會分層與流動等內容進行客觀地闡述,特別是對新農村建設的模式及新漁村建設面臨的問題的考察很富有創新意義。《農村社會學》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富有知識性,尤其是將“三漁”問題滲透到各章節中,彰顯了《農村社會學》不同於其他同類書籍的特色。
農 村社會學是社會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主要研究農村個人與社會關係的學科,以農民、農業和農村為主線,介紹農村社會學的主要內容,並從中國實際出發,分別就人地關係、農村經濟制度、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村社會分層、農村社會流動與農民工、農村民主與村民自治、農村組織、農村婚姻與家庭、農村文化、農村教育、農民負擔、農民扶貧和農村社會保障進行闡述。
《農村社會學》可作為社會學專業基礎教材,可供社會學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亦可作為普通院校公共管理類、經濟類專業和其他專業的選修課教材。同時對於相關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和農村管理工作者來説,也是一本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農村社會學作者簡介

同春芬中國海洋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農村社會學。近年主持的課題包括“百村調查——後石村”、 “山東半島沿海漁民轉產轉業問題研究”、 “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與途徑研究”等。主要淪著有:《影響農民職業流動的因素分析》、《關於“三農”現代化的社會學思考》、《中國農村社會結構轉型問題研究》、《海洋漁業社會的和諧發展》、《和諧漁村:後石村經濟社會調查》、《社會轉型時期中國農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中國農村工業化及其環境污染的原因初探》、《論中國的村莊治理與社會管理改革》等。

農村社會學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農村社會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節 農村社會學的含義和特徵
第三節 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基本領域和基本觀點
第二章 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 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
第二節 農村社會調查的程序和方法
第三節 農村社會調查資料的整理及分析
第三章 農村社會結構及結構轉型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農村社會結構
第二節 改革開放與農村社會結構的轉型
第三節 農村社會結構轉型的模式與特徵
第四章 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下的農(漁)村社區
第一節 二元結構的界定與形成
第二節 中國二元結構的形成與歸因分析
第三節 二元結構下的農(漁)村社區
第五章 農村社會的主體——農(漁)民
第一節 農民、漁民與農村社會
第二節 農民、漁民的社會屬性與特徵
第三節 農(漁)民的社會化及影響因素
第六章 農(漁)村社會羣體與家庭
第一節 農(漁)村社會羣體
第二節 農(漁)村家庭結構及功能
第三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家庭的變遷
第七章 農(漁)村社會組織
第一節 農村社會組織概述
第二節 當代中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第三節 當代中國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第八章 農村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第一節 農村社會分層概述
第二節 中國農村社會的分層結構
第三節 中國農村社會流動
第九章 農(漁)村社會保障
第一節 農村社會保障概述
第二節 現階段中國農村社會保障的基本狀況
第三節 完善農(漁)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
第十章 農(漁)村社會問題
第一節 社會問題概述
第二節 當前中國農村的社會問題
第三節 當前中國漁村的社會問題
第十一章 農(漁)村社會發展
第一節 社會發展概述
第二節 中國農村社會發展
第三節 中國漁村社會發展
第十二章 社會主義新農(漁)村建設
第一節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意義與內涵
第二節 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模式
第三節 新漁村建設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參考文獻
後記
……

農村社會學含義

研究農村社會結構、社會過程及發展規律的社會學分支學科。

農村社會學歷史背景

農村社會學最先起源於美國。美國在南北戰爭以後,經過近30年的時間實現了 工業化。在這期間,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致使農村經濟衰退,農民生活貧困,農村社會 發生了嚴重的危機。美國的農村社會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解決農村發展和農民 問題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894年,C.R.亨德森教授在芝加哥大學開設“美國鄉村生活 的社會環境”課程,一般認為這是農村社會學成為專門研究領域的開端。1908年,第26 屆美國總統T.羅斯福成立農村生活委員會,該會的調查研究報告是農村社會學早期的重 要文獻。1915年,威斯康星大學C.J.加爾平教授發表了《一個農業社區的解剖》報告, 第一次劃定了具體的農村社區。他以一個村鎮為中心,將中心周圍農户交易行為所能達 到的最遠點連成不規則圓圈,圈內就是一個社區。這一研究被認為是首創的合乎科學的 、有系統有分析的農村社會學研究。20世紀20年代,為了應付農業危機,美國農業部批 準各州建立農業實驗站,為農業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提供政府資助,農村社會學便很 快發展成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1935年創立了專門刊物《農村社會學》。1937年 ,美國社會學會宣佈成立農村社會學學會。此後,農村社會學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50 年代以後,美國農村人口減少,農村社會生活性質發生變化,農村的獨特性逐漸消失,農 村社會學的專門研究領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為了擺脱農村社會學的危機,美國農村社 會學家在80年代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農業社會學。它力圖從社會勞動的全面空間分 工中研究農村,並對農村在總的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作出解釋。農業社會學的產生代表着 美國農村社會學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農村社會學在西歐有了很大的發展。大戰期間,西歐的農村受 到戰爭的嚴重破壞,戰後亟待重建,客觀上需要農村社會學指導鄉村重建工作;同時, 美國的農村社會學者開始到西歐開展農村社會調查,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幫助西歐開展 農村社會學的教學研究活動等,促進了西歐農村社會學的發展。1957年,歐洲農村社會 學工作協會成立,不久更名為歐洲農村社會學會。1964年該會與美國農村社會學會聯合 在法國舉行第一屆農村社會學世界大會,1968年又在荷蘭舉行第二屆世界大會,農村社 會學這門學科在世界許多國家得以廣泛傳播。
20世紀初,農村社會學傳入中國。早期的中國農村社會學主要是引進和移植,當時 ,一些留美學生回國從事農村社會學的教學和著譯工作,並在外國教授指導下進行農村 社會調查。最早的農村社會調查是1918~1919年由上海滬江大學社會學教授D.H.庫爾普 指導的廣東潮州鳳凰村調查。其內容涉及地勢、人、衞生、種族、經濟、治理、風俗、 社團、教育、美術、娛樂、宗教等方面,是一次較完整、系統的農村社會調查,調查結 果於1925年用英文在美國發表,書名為《華南農村生活》(Country Life inSouthChina)。1924年顧復的《農村社會學》出版,是中國的第一部農村社會學著作。隨後,相繼出 版了楊開道的《農村社會學》(1929),馮和法的《農村社會學大綱》(1929),言心哲的《農村社會學概論》(1934)等,農村社會學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20年代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中國農村進行了 一系列社會調查,著名的有《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6)、《興國調查》(1930)、《 長崗鄉調查》(1933)、《才溪鄉調查》(1933)。此外,一些馬克思主義學者在中國共產黨 領導下,由陳翰笙主持創立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對中國農村社 會進行研究,並於1934年創辦了具有重要影響的刊物──《中國農村》。40年代後,中 國農村社會學強調社區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吳景超、吳文藻、費孝通等人。其中,費 孝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相繼出版了《江村經濟》(英文版,1939)和《鄉土中國》(1 948)。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農村社會學曾一度中斷了在學科意義上的研究。1979年 社會學研究恢復之後,農村社會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費孝通倡導的小城鎮 研究,是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新發展。1986年,華中農業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社會 學專業;1988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組建農村社會學研究室。同時,相繼出版了 有關農村社會學 的論著和教材。

農村社會學研究對象

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尚無定論。早期的農村社會學主要研究農村社會 問題,涉及農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20世紀20年代以後,以美國學者H.B.霍桑和D.桑 德森為代表的農村社會學家,主張給農村社會學劃定專門的研究領域,以區別於其他學 科。霍桑認為農村社會學應限於社會化問題的社會學分析;桑德森則認為農村社會學主 要是研究農村社會組織。他們把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限於某一專門領域,擺脱了初期 該學科包羅萬象的狀況,在理論和方法上更富有科學性。在同一時期,美國社會學家P. A.索羅金和D.齊默爾曼提出,農村社會學要從整體上研究農村社會各部分之間、農村和 城市之間、農村社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這種觀點對後來農村社會學的發展產生了 深遠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系統論的形成和普通社會學由經驗實證研究向辯 證綜合研究過渡,農村社會學也注重對農村社會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即在自然、社會、 文化、政治、經濟、心理諸因素的相互關聯之中,對農村社會的一切社會關係和社會現 象進行綜合的研究。它把農村看作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複雜的社會系統,通過各要 素的聯繫來揭示農村社會的局部現象,又在各局部現象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探討農村社會 整體的性質和規律。

農村社會學研究內容

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概括起來主要有 :
①農村區位結構研究。包括研究各種自然環境因素在農村社區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中 心地區對農村區位佈局的影響。
②農村社會結構研究。這是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基本課題。農村經濟結構、階級與階層結構、人口結構、職業結構、羣體結構、家庭結構等是構 成農村社會結構的基本要素。家庭經營是許多農村的主要生產經營方式,對家庭和以家 庭為核心的農村羣體結構的研究,在農村社會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③農村社區體系研 究。農村社會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範圍內形成不同的農村社區,各社區之 間相互聯繫構成了農村社區體系。農村社區體系研究主要包括村莊、村鎮和集鎮的特點 和作用,村際聯繫和社區格局等方面。
④從農村的角度研究城鄉關係,包括城鄉文化傳遞 的條件與方式。
⑤農村社會生活方式和水平的研究。旨在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和提高農 村生活質量。
⑥對農村社會問題的研究。諸如環境、人口、教育、貧困、犯罪、衞生問 題等,探討這些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及提出改革方案。
⑦對農村社會變遷的研究。包括變 遷過程和發展趨勢,導致和制約變遷的各種社會、心理因素,農村發展的目標模式和農 村現代化等。
農村社會調查在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中佔有重要位置。為了保證研究工作的科學性 ,建立了一系列農村社會調查指標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有農業生產調查、農村人口調查 、農村家計調查和農村教育與衞生調查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