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村報

鎖定
《農村報》是黑龍江日報社主辦的第一張系列報,原名為《黑龍江農民》1999年7月1日經國家新聞署批准更名為《農村報》。
中文名
農村報
語    種
漢語
類    別
農業科技
主辦單位
黑龍江省委辦公廳
編輯單位
農村報
出版週期
日報

農村報報刊職能

《農村報》業績輝煌。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農村報刊會議上交流經驗,曾榮獲全國先進新聞單位、黑龍江省先進新聞單位、黑龍江省文明單位、全國農民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農村報》最受農民讀者歡迎。在黑龍江省有關部門組織的多次問卷調查中,始終名列榜首。其發行量每天17.8萬份,在全省涉農報刊中連年排名第一。

農村報發展價值

2009年11月15日,黑龍江《農村報》創刊60週年之際,黑龍江農村傳媒集團宣佈成立,成為全國第一家多媒體運作的農村傳媒集團。黑龍江農村傳媒集團以《農村報》為龍頭,由一報(《農村報》)、一刊(《新農村》雜誌)、一網(鄉村網)、一手機報(《農民百事通》)、一欄(新農村閲報欄)、一研究中心(黑龍江區域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組成,全面提升了涉農專業媒體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2009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在黑龍江調研時,對《農村報》全方位為“三農”服務的經驗給予肯定,中宣部《內部通信》專門刊發了其經驗做法。2009年10月,省委書記吉炳軒同志親自為《農村報》創刊60週年題詞,“為農民辦的報紙,就要替農民説話,説農民的話,真心實意地為農民服務。要傾聽農民呼聲,反映農民意願,多為農民提供有益有用的信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做農民的知心朋友。”2009年11月,省長慄戰書同志發來賀信,希望《農村報》“以創刊60週年暨黑龍江農村傳媒集團成立為新的起點,成為農民自主創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者。” [1] 

農村報期刊定位

《農村報》從黑龍江省情實際出發,確立服務“三農”的精準定位。秉持讓農民“訂得起、看得上、讀得懂、信得過、用得着”的辦報理念,在全國農村報紙日漸減少、許多省紛紛停辦農村報改辦賺錢報紙的大環境下,風雨無阻地堅守在服務“三農”的前沿,一如既往地為黑龍江1800萬農民兄弟提供服務。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1] 

農村報主要欄目

《農村報》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代表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她實用、可讀、貼近,全方位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最有效的服務。總是最及時、最快捷地向廣大農民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促進我省農村經濟的發展。1982年11月,《農村報》在我省最早報道了農村包產到户的典型經驗,為我省農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了輿論準備。1983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在內部簡報上以《小報在向大報挑戰》為題,肯定了《農村報》在新聞導向上發揮的作用和在新聞改革上邁出的步伐。
多年來,《農村報》始終把下大氣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作為首要任務。從大豆“永常栽培模式”到“壟三”、“深窄密栽培模式”,從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到“三超栽培技術”以及其它各項經濟作物的高產高效栽培模式、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等等,經《農村報》大張旗鼓的宣傳,在我省掀起了一次又一次農業技術的革命,為黑龍江省農業發展和為農民拓寬致富門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農村報》隆重舉行創刊50週年的紀念會上,省委副書記楊光洪説:“50年來《農村報》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農村、農業的發展和農民致富,十分需要《農村報》這張貼近農村實際,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報紙。”
《黑龍江農村報》是中共黑龍江省委決定出版,由黑龍江日報社主辦的以全省農民讀者
為對象的羣眾性報紙。
《 黑龍江農民》報,初為8開4版,5日刊。從第4期起改為3日刊。1952年7月1日改為8開2版。1953年初,改為2日刊。創刊初期,該報圍繞全省農村發展生產,走互助合作道路這個中心工作,向農民宣傳中共中央和國家的政策、法令,宣傳互助合作的優越性,配合當時開展的各項政治運動,進行時事政策教育,並傳播農業增產經驗。為切合農民的文化水平,報紙內容強調通俗易懂,文章短小,簡明生動。時事新聞大都經編輯進行通俗改寫。除消息、通訊等新聞體裁外,常用鼓詞、詩歌、快板、數來寶及連環畫、剪紙等通俗文藝形式,宣傳報道國內外大事和本省真人真事。設有《天下大事》、《宣傳講話》、《時事問答》、《問事處》、《生產經驗》、《農業技術》、《衞生常識》、《自然常識》等專欄。該報重視報道農業增產的典型和先進人物。1952年10月,肇源縣“等距、寬播、間苗、保苗”增產經驗出現後,從10月19日起,用新聞、經驗問答、編報人的話、人物通訊等形式,連續報道這項增產經驗和各地學習推廣活動。1953年元旦起,為宣傳農村經濟建設和互助合作運動中湧現的先進人物,在經常性報道外,於左報眼顯著位置,闢“模範人物”專欄,每期用百十字介紹一位先進人物事蹟。此後,陸續開闢了反映新面貌的《農村通訊》、《走互助合作社會主義道路》、《辦好農業生產合作社》等專欄。 [1] 

農村報發展歷史

《農村報》創刊於1949年11月15日,與共和國同齡,在全國涉農類報紙中創刊最早。
《黑龍江農村報》是中共黑龍江省委決定出版,由黑龍江日報社主辦的以全省農民讀者為對象的羣眾性報紙。原名《黑龍江農民》,1949年11月15日在齊齊哈爾創刊。初期負責人甘甫明、遠百昌。 1954年8月,松江與黑龍江兩省合併。原松江出刊的《松江農民》合併於《黑龍江農民》。改版後的《黑龍江農民》報為4開4版,3日刊。1956年1月改為周3刊。在隸屬關係上,中共黑龍江省委先後委託省委宣傳部、農村工作部對其進行管理,黑龍江日報社統籌印刷、發行等事宜。高奭任總編輯。該報改刊時,全省農村正經歷由互助組、初級農業社向高級農業社的過渡。編者在第1期《大家來辦農民報》一文中説,改刊後將“通俗地宣傳解釋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幫助大家樹立依靠工人階級和共產黨領導的思想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集體主義思想,逐步克服自發的資本主義傾向”,“經常介紹一些先進的生產經驗和農業技術知識,一般科學和衞生知識”。闢有《時事講話》、《在黑龍江各地》、《嘮知心嗑》、《讀者來信》、《支部生活》、《答讀者問》、《嘮嘮技術增產》、《衞生常識》、《俱樂部》等專欄。這一時期,該報為宣傳政策,向農民進行思想教育,各類“講話”和評論,在版面上佔較大比重。1954年8月,改刊當月共出10期報,其中刊載《互助合作政策講話》5篇,動員農民多賣餘糧“宣傳講話”2篇,本報評論6篇,連同《時事講話》等共24篇,平均每期2.4篇。宣傳性文字多這個特點,在以後幾年中也大體如此。這些講話和評論,政策性強,較注重結合農村工作和農民思想實際。該報還注重選擇基層和生產第一線的典型進行報道。雙城縣希勤村在合作化運動中創造了“全面規劃”經驗,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視。1955年後,該報對合作化規劃經驗及希勤村作多次報道,如《雙城縣希勤村是怎樣創造合作化全面規劃經驗的》、《希勤村農業合作化規劃後的一年》等。1956年初,針對高級農業社發展迅速,新建社缺乏管理經驗的情況,該報於1月6日、13日,介紹了雙城吳家村“小段作業指示圖表”、“六員管理責任制度”等經驗,並刊發了《希勤高級社的建立》、《幸福之路—雙城永樂區幸福集體農莊》等報道。除此,還多次展開羣眾性討論,如《有餘糧少賣對不對?》、《怎樣使管委會領導跟上去?》、《怎樣當好隊長?》等。這些報道與討論,對實際工作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1958年“大躍進”中,該報緊跟形勢,力求做“對新事物滿腔熱情的促進派”,“期期有典型,廣泛樹標兵”,在一些報道中,存在鼓虛勁和虛假不實等問題。
1961年1月3日,該報因紙張缺乏而停刊。1963年1月1日,報紙定名《黑龍江農村報》,重新出刊,4開4版,周2刊。1964年初改為周3刊。由黑龍江日報社主辦。編輯部主任馮玉璋。這一時期,農村生產逐漸恢復,在全國範圍內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該報把“鞏固人民公社經濟,向農民進行社會主義和階級鬥爭教育”,作為宣傳的重點。1963年2月,慶安縣新安四隊生產隊長宋恩珍為搶救國家財產犧牲,該報即作了突出的報道。刊登長篇事蹟通訊、連環畫後,以《學習宋恩珍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學習宋恩珍,當個好乾部、好社員》為標題,兩個多月間發表各地農村讀者讀後感想28篇,編者加《小道理》8篇。同時,闢《好社員》專欄,或以集納形式,冠以《發揚集體主義風尚》大標題,刊登短小人物通訊:《愛管閒事的姑娘》、《生產隊的真‘金子’》等,介紹普通社員關心集體財產、堅持原則、維護集體利益的事蹟。當時,幹部參加集體勞動和管好集體財物,被看作是鞏固集體經濟的大事。對此,該報除組織經常性報道、開展問題討論,還作了重要典型報道。如1963年7月12日,刊發了記者採寫的長篇通訊《不生鏽的‘鐵孩子’》,報道綏化縣六合大隊黨支部書記、勞動模範高鳳志,艱苦樸素,積極參加集體勞動,密切聯繫羣眾的感人事蹟。同年11月26日刊登《公正廉潔——松江二隊隊委會為什麼能把集體財務管得清如水明如鏡》的通訊,在全省都引起很大反響。除此,還大量刊登諸如《走階級路線,靠貧下中農》、《把舊社會的苦告訴青年一代》、《紮紮實實培養革命接班人》及農民學習毛澤東著作的報道。該報有關爭取農業高產和農業技術改革的宣傳,也較突出。在宣傳向山西省大寨大隊學習同時,報道甘南縣太平大隊和肇東縣紅光大隊兩個三產典型,特別是對太平大隊作了連續的和多側面的報道。如1964年4月8日發表通訊《胸懷全局,勤奮創業》,對這個大隊作全面介紹後,陸續發表了《太平人的風格》、《太平大隊實行生產責任制和田間政治工作相結合》、《太平大隊在災年中對國家作出更大貢獻》、《呂和——勤奮創業的新愚公》等。另外,闢有《政策顧問》欄,簡潔地回答農民遇到的具體政策問題,受到讀者的歡迎。該報1967年1月8日因“文化大革命”一度停刊。1月28日出刊《新華社電訊(農村版)》,2月12日易名《黑龍江日報農村版》出版,4開4版,周3刊。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版面大量刊載宣傳“以階級鬥爭為綱”和“革命大批判”的報道與文章,同時,宣傳“農業學大寨”運動,報道一些農村治山改土取得高產的先進典型,如肇東縣澇洲公社、甘南縣太平大隊、訥河縣老萊公社勝利大隊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該報於1979年1月28日,恢復《黑龍江農村報》原報名。適應工作重心轉移,特別是農村實行以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為核心的經濟體制改革這一歷史性變化,在宣傳報道上,着重抓了兩件大事:一是中共中央的經濟政策的宣傳;一是農業科技知識的宣傳和經濟信息的傳播。1979年以後,中共中央制定的發展農村經濟的各項方針政策,受到農民的熱烈擁護。但由於多年來“左”的錯誤影響,政策實施中受到諸多幹擾;農民中也有想富又不敢富,顧慮重重的問題。因此,《黑龍江農村報》把對農村經濟政策的宣傳放在了首位。1979年初,全省許多地區農村幹部對社員搞家庭副業心懷餘悸,不敢支持,對農民養牛養羊規定數字限制,超過即指責為發展資本主義。該報於1月7日、10日發表《理直氣壯地把錢抓起來!》、《搞副業有功無罪,扣罰款理不應當》等言論和報道,為副業生產正名。同年9月23日,開展怎樣對待家庭副業問題的討論,到12月3日共進行11期。對幹部解放思想,明確是非,社員放心經營,起到了積極作用。1979年,中共中央根據農民的實踐,肯定了農村不同形式的生產責任制。當年秋,全省一些地區幹部對聯產計酬責任制尚有種種懷疑,只准社員勞動分組評工記分。該報於同年11月7日1版刊發《政策自有勝天力,聯產計酬得豐收》、《政策得人心,生產大發展》兩文,報道肇源等地部分生產隊實行包工到組聯產計酬,取得受災之年豐
收的事蹟。1982年11月28日,該報刊登通訊《二十年和一年》,在全省最早報道了尚志縣帽兒山鎮實行大包乾獲得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典型,12月26日發表《包乾到户,富海真富了》通訊,報道甘南縣富海大隊實行大包乾的經驗,為黑龍江省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作了輿論準備。1983年初,全省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該報即於1月7日1版設立《聯產承包責任制指導站》專欄,解答羣眾在實行承包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專欄到同年7月共出刊50多期,提出和解答了400多個具體政策問題。比如,1月30日專欄刊文《為農民呼籲,合理提留,讓農民得到實惠》,對一些地區在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中搞“高提留”,提出批評。報道後引起中共省委的重視,“高提留”很快降了下來。
在宣傳落實經濟政策中,該報十分重視反映農民的呼聲和要求,維護他們的利益。1982年10月,該報接到大慶市大同區興隆泉鄉農民宮海來信。宮海是養羊專業户,他在信用社貸款1000元,到鄰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敖林西伯公社買了28只羊。在趕羊返家路上,被這個公社的幹部以“投機倒把”為由,扣下羊只,並罰款264元。本人對罰款不服,先後11次到該公社申訴,又到縣有關部門告狀,都無濟於事。該報接到來信後,先後3次派記者前往調查,於1983年4月3日發表了宮海來信及記者調查附記,並以《宮海買羊有啥錯?》為題,在報上展開討論。一個多月時間,收到省內外讀者來信500多件。中共省委、省政府負責人作了批示,報紙刊發6期討論文章。最後,宮海被錯誤罰款一事得到妥善處理。整個報道,在全省引起很大反響。來信《宮海買羊有啥錯?》被評為1983年全國好新聞。1983年6月,《黑龍江農村報》在新聞改革中,進一步提出“把報辦在農民的心坎上,使報紙進農家”的要求。因此,更加關心和反映農民的切身問題,全心全意地為農民服務。比如,1984年3月18日刊登《誰能為這户農民解憂愁?》,把農民許春田自投資金萬餘元,跨區開荒1000多畝,但於播麥之際,因缺資金買種子而犯愁的事,向社會作了呼籲。報道發表後,引起各方的重視,在有關部門支持下,許春田得到貸款,解了燃眉之急。1984年5月,該報發表記者來信《民主鄉農民畜牧服務公司呼籲,產銷直接見面為何這樣難?》,並在報上展開討論,鮮明地支持哈爾濱市郊區民主鄉姜文林等7户農民辦畜牧服務公司,把鮮蛋直接送到市內副食商店銷售,打開流通渠道的創舉。這次被稱作“雞蛋碰石頭”的報道,在黑龍江日報、中國農民報、中國青年報等新聞單位配合和中共黑龍江省委、哈爾濱市委的支持下,終於打破了原來國營商業獨家經營的局面。連續報道《雞蛋碰石頭》獲得1984年全省好新聞特別獎。
該報為向讀者提供政策諮詢,在1版闢《政策問答》欄,回答羣眾來信中提出的政策疑難問題。1983年全省放開家庭承包責任制後,這個專欄解答了:怎樣才算正當的長途販運?專業户勞力不足可不可以僱工?手藝人不承包責任田可不可以?承包耕地允不允許轉包,等等。
該報還重點抓了農業科技宣傳,幫助農民解決“想富無門路,想富不懂技術”的難題。1979年初,該報即設有《農業科技》、《學科學,用科學》、《國外農業》等專刊,2月份出版12期報,3個科技專刊共出8個版。此後,有關各類實用農業科技的報道,逐年增多。1982年4月,該報與省農業局、畜牧局、水產局等省直9個單位,聯合創辦了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顧問處,聘請省內知名的農業、林業、畜牧、獸醫、水利、農機、氣象、供銷等方面專家、學者53名作顧問(至1985年底,聯辦單位發展到12個,顧問增至148名,另有政策顧問30多名)。該報《學科學、用科學》、《農業科技顧問服務處》兩個科技專刊,主要由顧問根據農民需求撰稿。1983年6月後,這兩個專刊合併為《科學致富》版,每週出4至5版,內設《科學種田》、《病蟲害防治》、《牛馬經》、《園藝知識》、《解疑難》、《問必答》、《試試看》等小專欄,傳播科技知識、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經驗,回答農民生產中各種疑難問題。1984年8月,增設《經濟信息》專版,向農民,特別是各種專業户、重點户及鄉鎮企業、商業供銷工作人員,提供省內外經濟信息、市場動態、行情預測及新產品介紹等。
該報成立科技顧問處和開辦《科技致富》專版後,三年間向農民介紹30多個有關種植業、養殖業和採集加工業等方面的致富門路,受到農民的歡迎。比如,黑龍江地處寒冷地區,冬季鮮菜短缺。該報向農民介紹顧問處顧問、蔬菜技術專家潘廷章的家庭日光温室修建技術,報道龍江縣蔬菜專業户劉成信在7分地、3棟日光温室裏種植各種蔬菜,一年盈利近萬元的事蹟。報道後,農民爭相學習,僅哈爾濱郊區就修建起日光温室200棟。地處最北部的漠河縣一位幹部給顧問處來信説,通過學習温室栽培技術,他們那裏冬季也可以吃到新鮮蔬菜了。1982年11月,該報介紹哈爾濱閻家崗農場引進的康貝爾鴨種,並連續刊載有關飼養技術講座20多講。通過該報介紹,二三年間,許多農户和家庭牧場因飼養康貝爾鴨而獲益致富。該報4版為副刊版。1983年6月後,適應農民在物質、精神生活方面的新需求,由過去一般刊登散文、故事等通俗作品版,改為《村鎮內外》、《農家生活》兩個專版。《村鎮內外》以社會新聞為主,表揚新風,針砭時弊,進行思想、道德、情操和法制的宣傳。《農家生活》版,主要介紹勤儉持家、子女教育、婦幼保健、家用電器、飲食衞生等日常知識。以後,還辟有《青年之友》專版。該報從40年代末創辦以來,一直重視羣眾工作,與農民通訊員和讀者保持密切聯繫。進入80年代後,繼續保持和發揚了這個優良傳統。據統計,1984年該報收到讀者信件2萬餘件,接待農民來訪8000人次。對來信來訪,該報都作了認真負責的處理,對其中具有普遍性、苗頭性的問題,編髮了《農民來訪錄》、《農民呼聲》、《讀者來信》等欄,在1版要位發表。該報還竭力為農民解急濟難。1982年6月,收到依安縣依龍鄉農民王耀華的求助信,內述他的外孫女被瘋狗咬了,在當地買不到狂犬疫苗,病人危在旦夕。該報見信後立即在哈市防疫站取得疫苗,當晚派人乘火車把藥送到患者家裏,使女孩轉危為安,王耀華感動得熱淚盈眶。該報由於在宣傳報道和羣眾工作方面取得優異成績,曾多次受到上級和有關部門的表彰。1960年,該報作為先進單位出席全省文教羣英會;編輯劉克儉被選作代表,參加全國文教羣英會。1983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印度召開第三次農村報刊會議,國務院農牧漁業部將該報提作會上交流的重點報紙。1984年初,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將該報辦報經驗,向全省新聞單位作了推薦。1985年,該報被評為全國先進新聞單位。1985年該報期發行量58萬份,主編為侯國才。 [1] 
參考資料